【历史杂谈】后唐灭亡是必然的结局

梦凡评国际 2023-03-28 22:09:02

文|阿朝

编辑|朝子亥

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战乱不断的一个乱世。

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先后产生了十几个割据政权,各个割据军阀之间连年征战,天下的百姓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而在这一期间,后唐就是乱世之中较为耀眼的存在。

这是因为后唐疆域广阔,主要占据着中原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就连幽云十六州也在版图当中,同时南越江汉,后唐也成为整个五代十国期间疆域最大的一个朝代。

以至于后世评价“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在唐朝晚期,天下已经是军阀割据战乱纷纷。

活跃在山西地区的李克用与割据中原的强大藩镇势力朱温就是当时天下最大的两个军阀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长期以来互相攻伐,战争不止。

后来朱温彻底以梁国取代唐朝之后,山西地区的李克用继续割据一方。

公元908年李克用病重之际其长子李存勖继任晋王,在位期间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在多年的征战屡战屡胜,并于公元923年称帝,建立后唐政权,立国号“唐”。

要知道当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而后唐一己之力就灭了其中的两国,一统天下胜利在望。

但是后唐政权仅维持了十三年就在一场兵变中被其他政权所取代,深入分析之后才会发现,后唐的灭亡就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社会经济民生凋敝,社会风气崇武好斗

唐末以来,天下纷争战争不断,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也已经受尽了军阀分裂割据的痛苦,导致当时的社会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同时由于各个军阀之间的混战,人民不得不进行沉重的兵役和赋税,这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而且对于后唐来说,朱温所建立的梁朝实力也非常强大,基本上与后唐实力平分秋色。

因此后唐灭亡经历灭亡梁朝的梁晋之战使得后唐国库直接损失殆尽,财力接近竭空。

以至于史料记载“自德胜失利以来,丧刍粮数百万,租庸副便孔谦暴敛以供军,民多流亡,租税益少,仓廪之积不支半岁”。

意思就是战争过后,数十年来积攒的数百万粮草耗尽。

各地的军阀还横征暴敛供养军队,导致国内许多百姓纷纷逃亡天下各地,大量的人民流失使得国家的赋税财政收入大大缩水,国库之中的粮草甚至仅仅只够国家军队半年所用。

战争过后本该急需发展经济的后唐政权由于其施行的不合理管理政策而变得更加糟糕,对于后唐的经济可谓是雪上加霜。

而且在战争过程中获得“丰财赡国功臣”的租庸副使孔谦在各地横征暴敛。

为了满足中央皇权与贵族以及大量军队的需要而弃置百姓的生活于不顾,这样倒行逆施的行为让许多官员和百姓纷纷愤怒不已,社会矛盾也随之变得日益尖锐。

史料记载同光二年“然自此权臣愎戾,伶官用事,吏人孔谦酷加赋敛,赦文之所原放,谦复刻不行,大失人心,始于此矣”,这段记载就充分的展现了后唐政权存在的严重社会危机。

而且早在梁唐两军对峙之时,梁军做出决河制敌的战略决策,直接导致黄河改道,黄河流域的水灾肆意。

公元925年,北方的汴州、郓州、凤翔、滑州、陕州、河阳等地都爆发了洪灾。

尤其是陕州上言“河涨二丈二尺”,河阳奏“黄河涨一丈五尺”,可见当时黄河流域的水灾来势凶猛。

后唐庄宗为了治河下令修筑了黄河大堤,没想到由于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尖锐而且恰逢寒雪,百姓们纷纷逃亡,这样的天灾人祸让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史料记载“同光三年,是岁大饥,民多流亡,租赋不充,道路涂潦,漕辇艰涩,东都仓凜空竭,无以给军士。

军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老弱采蔬于野,百十为群,往往馁死,流言怨磋”

这些史料记载的场面充分展现出了后唐社会经济的凋敝情况,可见当时社会中百姓生活已经苦不堪言,民间百姓叫苦连天,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也愈演愈烈。

由于五代是一个乱世,因此具有以武力而论权势的时代特征,导致尚武观念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宋朝欧阳修曾经说过“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人人都想通过参军杀敌创下战功光宗耀祖。

后唐庄宗在对待官员的行为举止也无处不体现着武力独尊的社会观念。

后唐庄宗对待军队亲临北郊“抚劳降军”,而对于文人也就是后梁宰相郑珏等人,就下诏曰

“虽博识多闻,备明今古;而修身慎行,颇负祖先。昧忠贞而不度安危,专利禄而全亏名节,合当大辟,无恕近亲”

最后这群文人都被皇帝所贬谪。

也正是由于尚武理念的存在,导致相对先进的科举制也被弃置一旁,读书人在社会中不再受到重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政治秩序有悖伦常,后宫乱政祸乱国家

自此唐朝晚期五代乱世以来,由于封建割据军阀之间相互混战,导致社会上的伦理秩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逐渐形成了一种礼乐崩坏的现象。

除了天下各地藩镇势力之间凭借强大的军事政治条件与国家中央皇权分庭抗礼之外,在中央朝堂之上权臣之间争权夺利,傀儡皇帝的先后废立之事多次上演,就算是骨肉亲情之间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也屡出不穷。

史料记载:

“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另外也有:“五代,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

可见这个乱世本质上就是一个人伦败坏、道德纲常沦丧的时代,以至于后来逐渐建立的后唐社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后唐时期的政治伦理遭到了极大的挑战,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戏剧和伶人地位的大规模抬升直接引起的政权娱乐化。

众所周知后唐庄宗非常喜欢唱曲演戏,在封建社会中身为皇帝竟然将自己当作演员与社会身份非常低微的伶人一同登台表演,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李天下”的艺名。

史载后唐庄宗曾与一群伶人唱戏道:“李天下,李天下何在?”

然后一个伶人直接上前摸了一下后唐庄宗的脸,并且说道:“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

没想到皇帝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对这位伶人大加赞赏。

除了那些普通的伶人以外,史料记载“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可见后唐庄宗对优伶之人的纵容使得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伶人权力趁机滋生并膨胀,并且最终逐渐占据了后唐政权的重要地位。

尽管是皇权赋予给他们的权力,但是皇权仍旧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及据此形成的一整套伦理秩序,在后唐政权中似乎已经逐渐崩溃,达到了一种礼崩乐坏的程度。

同时后唐庄宗的皇后竟然也从后宫出手干预前朝的朝政,对后唐的政治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位刘皇后并不是什么雄才伟略的一代贤后,她出身卑微,而且非常贪财吝啬。

尤其是在同光二年被封为皇后之后,手中权力暴涨开始肆意敛财,甚至在皇宫之中就开始了进行市井交易。

据史料记载“四方贡献,必分为二,一以上天子,一以人中宫,宫中货贿山积”,在王朝之中竟然出现了皇帝和皇后钱财两分的局面,简直是荒谬至极。

当军队迟迟不发军饷马上就要激起军士叛变之际,朝臣纷纷提议赶紧对将士进行赏赐。

没想到刘后却极力反对,最终激起军士愤怒叛乱后“始出物以赉军”,但是将士十分恼怒呵斥说“吾妻子已饿死,得此何为?”。

同时刘皇后多随庄宗前往大臣家中参与政治议事,这一系列的荒唐举措彻底断绝了后唐发展的前路。

社会危机十分严重,外敌入侵结局注定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继任晋王之后,南征北战达到十几年之久,这才得以建立后唐政权。

然而,在其称帝灭梁后,本该继续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稳定国内形势,为实现天下的大一统做准备,但没想到自此之后李存勖开始疲于政事。

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从一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变成了有名的悲剧人物,错失了实现大一统的最好时机实在是令人惋惜。

其实后唐灭亡原因非常复杂:其一是社会经济生产的萧条使得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其二是尚武的社会风气十分普遍,武将至上的观念使得善于治理国家的文人短缺。

其三就是因为后唐政治完全忽视了儒家道德观念,直接导致了正常伦理秩序的缺失。

这些使得后唐政权危机四伏,催生出诸多社会矛盾。

庄宗对于国家的治理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导致面对亡国之时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在外敌入侵,国家内乱的内忧外患之下走向灭亡。

从后唐政权灭亡的种种原因来看,它的灭亡就是一种注定的结局,无法挽回。

参考文献:

[1] 编遗录. ..[2]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1956[3] 旧唐书. .中华书局.1975
0 阅读:17

梦凡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