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冀东中学开展物理学科同课异构创新性校本研修活动

视角在线 2024-05-17 08:03:29

原文标题:以研促教助提升!唐山市冀东中学开展物理学科同课异构创新性校本研修活动

5月16日上午,唐山市冀东中学初中部理科组举办了物理学科同课异构创新性校本研修活动。此举旨在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更好地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

活动以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为教学课题。刘芳、张佟月、肖秋芬三位物理老师为大家分别呈现了独具匠心、精彩纷呈的教学课堂。学校副校长李素梅以及王振彦、李彩虹、郑晓波、李海霞等老师担任评委,全体理科教师全程观摩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同课异构与交流研讨两个环节。在遵循活动规定的前提下,授课教师运用陌生班级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了他们出色的教学适应能力。

刘芳老师借助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举亦引发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疑问:“究竟是通过什么原理达到目的的呢?”接着,刘芳老师通过简要阐述杠杆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定义,并辨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从而加深对杠杆定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教材,结合图片认识杠杆的五个要素,学会如何绘制生活中常见杠杆的力臂。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张佟月老师以问题“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为引子,渐进式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杠杆。在课程之初,张老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杠杆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她指出,诸如剪刀、指甲刀、夹子和筷子等杠杆类物体,学生们每日都会与之接触并熟练使用,却未曾深入探究其特性。接着,通过展示古代与现代杠杆的图标,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性,以此启发他们运用科学抽象思维构建杠杆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张老师详细阐述了杠杆的概念及其五要素,使学生们对杠杆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她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更亲身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物理学的实用性。

肖秋芬老师以一段名为“四两拨千斤”的视频为契机,引导学生对杠杆产生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杠杆。老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如剪子、钳子等,并鼓励他们找出这些杠杆的共性,自主总结杠杆的定义。随后,学生自学了课本的第76、77页,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接着,教师以撬棒为例,详细讲解了杠杆的五要素,并邀请学生分析羊角锤、镊子等杠杆的五要素。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了杠杆的作图方法,并重点练习。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师首先讲解了实验中的难点,随后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实验结论。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了视频中的小伙为何能四两拨千斤。

在交流研讨环节,三位授课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进行陈述,并进行了教学反思。随后,观摩课堂的评委和教师们对这三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评课的老师们各抒己见,对课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老师们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进行再思考、再打磨,共同探寻更为合理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案。

学校优秀物理教师王振彦在评价中表示,三位授课教师都认真解读新课标,结合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三堂课都通过活动、分组实验、学生展示等环节,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逐步形成科学探究思维。同时,就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对易错点的讲解等方面,提出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应该注重的几个“真问题”。

李素梅副校长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对每一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她强调,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教学水平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们共同成长、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在磨课和研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思维活跃、碰撞不断,勇于突破自我,探索教学的新境界。大家全心投入,深刻领悟每堂课的精彩瞬间,深入体会每次教研的深远意义,实现了教学水平的飞跃和提升。

0 阅读:1

视角在线

简介:独特的新闻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