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鲁智深和武松的关系那么铁,你看他和潘金莲有何渊源,就懂了

耳东品文史 2024-05-22 00:02:54

每当听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你脑海中想到的是谁?尽管《好汉歌》唱的是梁山好汉,但笔者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鲁智深与武松。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些上了梁山的好汉并非个个都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魄力,其次鲁智深与武松也确实是作者花了最多笔墨去塑造的人物,再加上他们后来一同在二龙山落草,难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武松、鲁智深剧照)

不过说来奇怪,其实顺着原著剧情读下来,那鲁智深原本应该与林冲的关系更铁才是,可上了梁山之后,他们几乎是再无交集,鲁智深也多半是与武松出双入对,一同行动,施耐庵如此设定有何玄机?

一、鲁智深与武松

故事初期的鲁智深是救过林冲的,他们也算得上是过命的兄弟,可后来二人却渐行渐远。

当然,有人说林冲泄露了鲁智深的来历,把他是相国寺的僧人的事实告知了官差,但那不过是一句无心之言,后续的剧情中也没有围绕这个细节展开剧情,所以压根无关痛痒,不至于让这对兄弟之间的感情产生纤细。

不过后来的鲁智深与武松关系最铁也是事实,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倒不假,他们一同在二龙山落草,相对而言,他们对彼此的感情自然是比对其他好汉要更深厚一些。

但别忘了,二龙山上海有个二把手杨志,这哥们比武松还先上梁山,可后来几乎见不到他与鲁智深、武松一同行动,只有那武鲁二人形影不离,这就不太合理了。

(鲁智深、林冲剧照)

比如后来梁山征东昌府的时候,武鲁二人就一起对上了张清,说是:“鲁智深担着禅杖,此时自望见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顾走,却忘了提防他石子。正走之间,张清在马上喝声:‘着!’一石子正飞在鲁智深头上,打得鲜血迸流,望后便倒。张清军马一齐呐喊,都抢将来。武松急挺两口戒刀,死去救回鲁智深,撇了粮车便走。”

这是武松救鲁智深,到了征方腊时,鲁智深又从包道乙手中救下了武松:“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元剑。”

这哥俩就好似连体婴一样,从未分开。

而你若细品原著,就会发现作者其实早就打算将他们二人的命运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了,这一点可以从他在原著中玩的一些“名字梗”中看出来。

二、《水浒传》中的名字梗

当剧情发展到征辽一节时,书中登场了一位堪称“神人”的好汉,那人便是许贯忠。

根据书中的设定,这人是个近乎完美的存在,比如原著第九十一回中提到:“贯忠博学多才,也好武艺,有肝胆,其余小伎,琴弈丹青,件件都省得。”

这人琴棋书画,刀枪棍棒无所不精,更是个活地图一般的存在,古代可没有什么导航,他这种人才更是不可多得,他甚至还精通契丹、女真、党项、吐蕃、蒙古各国语文,从方方面面来看,这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

然而他却仅仅只是出手替燕青献计,之后便早早退隐,退隐之前还说了一句:“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飞鸟尽,良弓藏。”

正是这句话救下了燕青。

(武松、潘金莲剧照)

有人说《水浒传》七十回之后是罗贯中写的,因此这许贯忠就是作者本人在书中的化身,才会被塑造得如此强大,否则如此厉害的一个角色,为何只是短暂登场就早早退场?

这即是《水浒传》中的名字梗。

而鲁智深和武松的命运,也早已因为“潘金莲”这个名字而被捆绑在一起。

三、与潘金莲的渊源

武松与潘金莲的故事读过原著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那女子生性轻浮,嫁了武大郎却不守妇道,勾搭上西门庆,还做出了谋杀亲夫的事,最终武松为兄长报仇,一怒之下将她杀死,着实是解气。

不过最先遇上潘金莲的其实不是武松,而是鲁智深。

鲁智深与潘金莲几时有了交集?

其实你细品,原著第三回中,鲁智深与史进、李忠落脚的地方叫什么?

说是:“当下收拾了行头药囊,寄顿了枪棒,三个人转弯抹角,来到州桥之下,一个潘家有名的酒店。门前挑出望竿,挂着酒旆,漾在空中飘荡。”

(鲁智深、金翠莲剧照)

接着他们在这儿遇上了一位老汉,那老汉便提到这么一段自我介绍。

说是:“老汉姓金,排行第二。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子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店安下。”

接着便是鲁智深接济金老汉父女,继而为了帮这对父母解气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桥段了。

所以你注意到细节了吗?

鲁智深在“潘”家酒楼,遇上了一位姓“金”的老汉,得知了他的女儿金翠“莲”被镇关西欺负的消息。

你看,这不就是所谓的名字梗吗?早在武松遇上潘金莲之前,作者就已经在书中暗示了潘金莲的登场。

(潘金莲剧照)

结合后来的剧情中,鲁智深与武松走得最近,同时他们也是作者花费了最多笔墨塑造的人物来看,作者似乎是对“潘金莲”这个名字有某种执念一般。

甚至武松和鲁智深的为人很像,二者后来又都在六合寺死去,与其说这是两个独立的角色,倒像是施耐庵将一个角色的戏份拆到了两个角色身上,因此鲁智深和武松才会形影不离。

类似的将一个角色拆成两个角色写的部分其实还有不少,诸如项充与李衮,童威与童猛,解珍与解宝,这些角色压根没有独立人格而言,又都是出双入对,合为一人也丝毫不影响剧情走向,只是鲁智深与武松的单人戏份更多罢了。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因为其中有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所以这是巧合,还是作者刻意为之?这位好汉,你怎么看?

3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