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民风温婉?古代的江南人其实相当勇悍,他们如何逆袭的?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5-15 02:19:47

传统印象中,提到江南便会想起“水乡”、“吴侬软语”等词语,而江南人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影响,也是文雅柔弱的形象。

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江南人其实相当勇猛剽悍,比如霸王项羽就是江南子弟。

那么,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最早的“江南”·】——»

说到“江南”所指的地域,我们首先想到大概是长江下游吴越一带。

但如果只看“江南”的字面意思,它表示的是长江南面的全部土地,不但包括我们一般认为江南之地的吴越地区,也应该包括同处长江以南的云贵、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广阔地区。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说到“江南”,主要指的是吴越之地呢?

其中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周振鹤、李伯重等学者早已指出,在先秦到汉代,“江南”一词涵盖的主要地域,并非吴越,而是长江中游,偏指湖北南部和湖南大部分地区。

《招魂》所招的魂魄,有人认为是楚怀王,也有人认为是屈原,但不论是楚怀王还是屈原,他们的故国“江南”,都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流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荆楚地区。

那么,为什么“江南”在先秦和秦汉主要用以指代荆楚地区呢?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政治因素。东周的强大诸侯国,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大多集中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长时间维持大国地位的只有楚国,其余如吴国和越国虽然都曾经历过强盛时期,但时间都比较短,在影响力上还是无法和楚国相比。

从春秋开始,楚国开始逐渐吞并周边小国,到了战国中后期吞并吴越,势力范围几乎遍及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国力得以与中原大国秦、齐分庭抗礼。

从战国人的角度来看,战国七雄中楚国与其余六国最明显的区位不同,在于只有它是“江南”的,其他国家都是“江北”的,因此以“江南”代指楚国,也就不奇怪了。

而楚国虽然面积广阔,但首都一直在长江中游,因此“江南”也逐渐开始偏指这一楚国政治的核心地带。

战国时楚国的面积过于广阔,因此在汉代被拆分成不同州郡,从州的层面上看,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属于荆州,下游的吴越地区属于扬州,但由于传统力量的延续,“江南”还是多指长江中游。

笼统地说,吴越也可以统称为“江南”,但由于秦汉时期吴越和荆楚属于不同行政区域,而“江南”已被荆楚地区占用,因此吴越地区就需要另外的称呼。那么我们现在称作“江南”的吴越地区,在秦汉时期又怎么称呼呢?

如果我们严格追究长江的流向就会发现,长江并不是严格地从西向东流的。从上游到中游,长江大致是自西向东,而到了鄱阳湖一带之后,开始有了折而向北的趋势,整体走向是从西南到东北,既可以看作东西走向,也可以看作南北走向。

如果将长江下游看作南北走向的话,那么现在的吴越地区,就不是江的南面,而是江的东面。因此,在秦汉时期,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更多被称作“江东”而非“江南”。

楚汉之际项羽兵败垓下之后,拒绝乘坐乌江亭长准备的船只,并说出了“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的名言。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生活在会稽郡(今天的江苏、安徽长江以南的部分,以及上海和浙江北部),刚起兵的时候,身边的亲随都是吴越人士,因此这里的“江东父老”,说的就是吴越地区的父老。

“江南”和“江东”的区分在三国历史中最为明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说赤壁之战后“先主收江南诸郡”,说的显然不是刘备占领了孙权的大本营吴越地区,而是仅指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的荆襄地区。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说孙策临死前将大业托付给孙权。建安二十四年(219)以后,孙吴重新夺回荆州地区,势力范围涵盖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他们便又开始将自己的政权称为“江南”。

如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在亡国投降之际,先前因为被孙皓排挤而投降晋朝的吴国宗室孙秀感叹说“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宗庙山陵,于此为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就又把吴国统治的国土称作“江南”了。

«——【·南北并立的局势影响·】——»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江南”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不只取决于其字面上的意义,更与政治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

“区分”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江南”的最大作用,就是满足人们区分地域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分立,其中楚国和长江以北诸国在地域、政治和文化上差别都较大,因此“江南”就起到了区别楚国和中原诸国的作用;

到了汉代,天下一统,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区别代替了诸侯国之间的区别,因此就有了以“江南”“江东”分指荆州、扬州的用法;

当吴国占领荆州诸郡,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时,便更多自称“江南”,以与主要领土在江北的魏国及继魏而立的晋国区分。

“江南”一词真正重新涵盖整个长江南部的广大地区,是在东晋以后,这一义涵的变化也与当时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息息相关。

西晋统一三国之后,仅仅五十年就灭亡了,中原士族随司马睿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建立了东晋,中国也陷入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峙。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的边界线随着两方势力的变化而不断推移,但总体来说,南方占有的土地主要在淮河以南,北方占有的土地则主要在淮河以北。

由于淮南江北的区域经常处于两方争夺之中,所以对南朝来说,真正稳固的领土,仍然是在长江以南。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分裂的局势下,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的区分成为公元 4 世纪到 6 世纪最重要的地域区分,“江南”一词的含义,也随着这一局势发生了进一步改变。

广州郊外曾出土东晋永嘉时期的墓砖,上有铭文曰“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这里的“江南”,很明显就不只局限在荆楚或吴越,而是指包括广州在内的广阔东晋领土。

这两个区域在南朝分属不同行政区,因此南朝人在谈到境内事务时,常常会以“荆州”“西府”或“上游”称呼荆楚之地,以“扬州”“吴地”或“东南”称呼吴越之地,以作区别;

当处理南北关系问题时,南朝人一般以“北人”称呼北方政权,称呼自己时则大多使用当时的国号,如“大齐”“大梁”等。

因此,虽然南朝领土主要在江南,但南朝人自己在正式场合倒是较少提及“江南”这一称呼,仅仅在需要表述具体地点位置,或者在诗赋作品中泛指南方地域时使用。

与之相对,在正式场合较多使用“江南”一词的反倒是北朝人。

«——【·北方贵族的影响·】——»

北朝政权占据了东汉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河洛一代,自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之后,便以中原正统自命,他们常常在正式场合将南朝政权称为“江南”。

这个称呼看上去客观,其实也有讽刺南朝不在天下中心,偏安江南一隅的意思。

如历仕北魏、北齐的魏收所作《魏书》的《序纪》里,对东晋王朝建立的表述是:“司马叡僭称大位于江南。”

又如北魏宗室元英在义阳打败梁朝军队,俘虏梁将蔡灵恩等人,就关于如何处置这些俘虏的问题请示北魏宣武帝,宣武帝下诏书说“会平江南,此等便可放归也。”

这里的“平江南”就是指平定南朝政权的意思。

南北朝时期,常有南北使者进行外交会见,在这类活动中,北朝使者也常称南朝为“江南”,比如《颜氏家训·勉学》记载梁朝和北齐使者会见时,北齐使者李恕问南朝使者“江南有露葵否?”

南朝使者直接作了回答,对“江南”一词的所指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可以看出南朝使者也认可北朝人称呼自己的政权为“江南”。

南朝文人丘迟的名篇《与陈伯之书》,就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来描写原来梁朝将领陈伯之的“故国”——南朝的景色。

这种用法也延续到了隋唐,由于隋唐政权继承的是北朝的道统,他们也常用“江南”称呼南朝故地,唐代所修的史书《晋书》《隋书》《南史》等皆是如此,这些文本都显示了“江南”义涵的转变。

东晋时来到南方的中原士族,起初尚有恢复中原,重返故乡的愿望,但几代之后,他们已经习惯了江南的生活,虽然郡望还在北方,但已完全将自己认同为江南人了。

这一点,在那些出生在南朝,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稽留北朝的文人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

比如南朝入北的一代名家庾信,从郡望看出身于中原的新野庾氏,但数代都在南朝为官,在梁朝后期,庾信出使西魏,途中梁朝灭亡。

他怀着亡国之痛写下《哀江南赋》,在标题中即用宋玉“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典故悼念自己的故国,已经完全将自己认作江南文人了。

当我们在评价一个地方的文化时,常常抱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认为某个地区人的性格,直接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评价江南人的性格时,便也认为江南人文雅柔弱,是受了江南地方山清水秀的风景的滋养。但历史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南朝以后江南人士重视礼节的习俗和风流文雅的性格,并非汉代以来吴地人士所有,而是东晋永嘉南渡后由北方传来。

由于北方士人在南朝政权中身份高贵,他们的好尚也便传播开来,影响了原先的吴地人士,使整个南朝士风转向文弱和雅致。

0 阅读:2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