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副总裁,被暗网擒住

地产的变革与创新 2024-05-10 02:48:16

一个账号,几则视频,数条举报,将百度副总裁璩静推向台前。

5月9日,璩静致歉:初心想把工作做好,但心太急了,诚恳接受批评。

5月9日早上,璩静在其抖音账号同步发文致歉

一名高学历、强背景、善于解决麻烦的公关,为其公司在公共关系上制造出了一则超级麻烦,令人意外。

但这其实不奇怪,也不偶然。

她,被困在了一张巨大的“暗网”里。

遗忘的公关准绳

在今天,任何大企业几乎都会配备一个团队来处理其公众形象,以及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

如果拥有一名能言巧语的公关人员,讲述公司战略,并向投资者和更广泛的公众传达这一信息,自然是企业的福气。

但多数的时候,评判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且首要准绳为:通过对话,使目标受众与组织建立信任乃至成就共同体。

简单来讲,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对一家公司的产品不熟、不解、不满,虽然公关不是生产这个产品的人,他也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坐着飞车,赶去你家里唠嗑,一直唠到你点头认可并买单为止。

这是一个持久战。要做到的前提条件是,诚意与共情。

但现在很多公关似乎忘了。

他们看似在与公众讲话,实则拒绝了对话,就会导致类似误把“职场PUA”行径视为“职场大女主”人设等情况发生。

这不仅对公众缺乏了解的诚意,更对身边的同事的处境丧失了共情,最终彻底激化了公众日益增加的关注与反感。

常常无能为力的打工人,不满职场中的残酷现实,其实由来已久/图源:电视剧《没有工作的一年》

进一步来说,员工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反映的是一家公司的价值观问题。

而在一个鼓与呼可持续性和社会良知的时代,已经没有任何组织能够承受,被视为存在剥削工人、劳动争议、唯利是图等问题的组织了。

作为组织对外的窗口,公关比其他职位更需要把握水流的方向,懂得顺势而为,否则,就会难以避免致命的伤害。

权力的不受约制

网友们调侃此风波说,世界不过是由巨大的草台班子组成的。

这个调侃,看似指的是那些需要专业能力的人不专业,实质是上级过于强势造成了问题。

如果上级只在乎将企业这艘船的船舵,握在手里,一言九鼎。

结果就是,只要他想把船向东开去,他就会要求船上所有人都拿上浆,拼命往东划。

至于,船上的人员能否各司其职,他不在乎。

至于,港口的锚地、航道、泊位设计等是否适合,他也不在乎。

映照在现实里,就是打工人时常面对的领导的“另类要求”、抑或“反常识的考核指标”。

互联网大厂亦不例外。

一张截图显示,璩静及其公关团队的人,都被要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搞自媒体,并与年终绩效挂钩。

/图源:网络

聊天截图显示,百度公关成员们都被要求去运营个人短视频账号、宣传百度产品,“不认同者换个地方待”。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直接对话公众,为自家产品带货。

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璩静致歉里表示,她的言论与立场与企业无关,但对员工做自媒体的要求、对流量的追求,这一行为还是反映出一种来自结构的焦虑。

很不幸,百度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有流量焦虑的世界里。

随着新模式的崛起,信息流更迭,用户习惯变迁,搜索引擎巨头一不小心滑入了互联网的次级梯队。当时,百度常说自己的业绩不理想,是因为2016年all in AI了。

八年后的今天,百度的AI技术已经获得了市场上认可,打出了成功盈利的漂亮翻身仗,被鲜花与掌声簇拥。

问题是,A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远没有走到剧终。大模型产品不光只涉及技术,还与算力规模、投资力度以及商业化落地是否顺利等直接关联。

作为昔日的流量王者,百度比谁都清楚地知道,它需要打开更主流、更大众的局面,去推广自己一屋子的产品。

当人人冲进角斗场

要打开这个局面,其实不需要百转千回,近在眼前就有一个教科书:雷军。

雷军在小米汽车上刮起的互联网思维营销之风,将过去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牌车企老总们,统统卷进了直播间。

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亮相小米汽车展台

小米汽车销量的成功则进一步宣告了,如果你不占领消费者的注意力,竞争对手就会去占领。

以商业逻辑来讲,重视媒体为代表的注意力经济,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换句话说,抓住了人的注意力,一种常被忽视的核心稀缺资源,就抓住了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

深谙其道的这些家伙,他们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注意力经济。

总裁上网,亲自带货,也就这样成为了当下一家家企业展示创新和实力的角斗场。

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驾驶自家汽车上路进行测评

不幸的是,当他们用肌肉砸向角斗场的时候,他们也用肌肉砸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增量越有限,竞争越激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那些没有增加社会总体福利的竞争,会逐渐局限于在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无效转变,最终反而降低了经济效率,增加了企业成本。

当下的情形是,假如说即使增加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那么,亦步亦趋跟在别人的技术创新之后、跌下强者的神坛、迷失在模式的十字路口,则是企业不可承受的。

这样说,似乎很无奈,但也是时代之进步。

过去,做企业的思维是,先有好产品,后有市场占有率。比如乔布斯开创出经典手机iPhone,就是这样。

现在,做企业的思维则反转了过来——瞄准规模,占有市场,掌握话语权,主动改变游戏规则,从而实现盈利。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忘了,虽然反转思维大同小异,但是盈利的路经却各不相同。

所以,我们看到,当人代替产品,成为了抢占注意力市场的关键因素时,他们跑步进入了镜头前,所有上场的选手都在赌。

有的红了,就是皆大欢喜的“下一个雷军”。

有的黑了,相比产品问题由整家企业共同承担,现在变为了是冲在镜头前的那一人去面对。

而这个人只能孤注一掷。

这个孤注一掷的人,不仅是害怕“黑了”,更是害怕“慢了”。

来源:盐财经

5 阅读:6318
评论列表
  • 2024-05-10 16:29

    这群几个人[笑着哭][笑着哭]

地产的变革与创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