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三公司加大研发力度——“空中造楼”节节高

经济日报 2024-01-26 07:20:57

在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项目现场,数十座桥墩“悬挂”于百米高空,分立于山间,桥墩顶部两侧挂着对称的蓝色“箱子”,施工涉及的所有人、材、机都在这个“箱子”里。“箱子”是由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三局三公司”)和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的自平衡智能挂篮。

“公司通过开发全套智能控制系统,整机走行、模板调节、支点转换等一键操控,不仅减少50%的人工,还改变了传统挂篮施工作业方式,提高了大跨桥梁智能建造整体水平。”中建三局三公司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项目经理杜雷鸣告诉记者。

从“空中造楼机”到“住宅造楼机”,从“桥梁造塔机”到“自平衡智能挂篮”,中建三局三公司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在机场站房、桥隧道路、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形成一项项关键装备、关键技术,其中超百项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公司从投资、金融、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全链条提供建筑服务方案,2023年合约额突破1000亿元。”中建三局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延波告诉记者。

如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建筑行业,智能建造成为中建三局三公司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又一目标。

“20年前,超高层建筑建造普遍采用滑模、爬模、提模等施工技术,但随着建筑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模架已经很难满足施工要求。” 王延波告诉记者。

为破解这个难题,中建三局三公司参与自主研发并更新迭代的超高层建筑智能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简称“空中造楼机”),先后应用于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重庆陆海国际中心等多个超高层地标建筑。“空中造楼机”的应用,实现了数百米高空的工厂化建造,最快3天可建一层楼,并且建筑工人不用日晒雨淋,就可以在平台内接力完成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工作,千吨重的设备2个小时就能完成顶升一层。此后,公司又将“空中造楼机”技术拓展到高层住宅建设,在全国首创“住宅造楼机”,大大提高了高层住宅建造效率。

中建三局三公司以数字化为引擎,运用数据为智能建造提供全方位服务。公司专门成立BIM(建筑信息模型)中心,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面应用于工程建设,并在多个重点项目配备了500多人的专业团队。

湖北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是高塔悬索桥,南北两岸的主塔高达157米,施工难度极大。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建三局三公司联合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创“整体自适应智能顶升桥塔平台”(简称“造塔机”),相对传统液压爬模技术,“造塔机”施工效率不仅提高30%以上,还实现了多作业层的高效协同施工。

中建三局三公司还在大型公建、新能源厂房、光伏发电等领域的数百个项目中,全面引入绿色建造理念。公司参与建设的武汉中建·光谷之星等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和LEED绿色建筑金级认证。

近年来,中建三局三公司在机场站房、桥隧道路、石油化工、超高层建设等领域形成1000多项专利、工法,为不断拓展建筑工程的高度、跨度、深度提供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得58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与国家优质工程奖。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0 阅读: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