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江平先生:一生只向真理低头,无愧为“法学界的良心”

周兆成律师 2023-12-19 20:31:39

肃杀冬日,忽闻噩耗——中国法学界泰斗,法治进程的丰碑级人物——江平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4岁。

噩耗传来,朋友圈被迅速刷屏,法学同仁们都纷纷发文悼念。

记得不久前,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先生给我发信息,说江平老爷子病重,问我是否有空一起去看看先生。结果因为我在外地开庭,没有办法前往。如今先生去世,怎不令人悲伤。

拿出老人家曾经送我的著作,再重新翻阅,回温先生带给我的触动和启迪与大家说说。

江平教授生于1930年,18岁时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江平教授被公派到苏联学习法律。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法学人,他肩负着一个光荣艰巨的使命,那就是要充当新中国法律的“孵化器”。

此后的5年时间里,江平教授先后在喀山大学、莫斯科大学学习,还在苏联国家公断处和基层法院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回国后,江平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任教,其开设的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随后,江平教授被安排到北京郊区下放劳动,在一次抬钢管过程中,由于过于劳累,没有听到火车的汽笛声,不幸被卷入火车下,永远地失去了一条腿。

生活的接连打击没有拖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法治中国”的信仰。

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江平教授教过俄语,当过中学教师,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做得有声有色。

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复校,江平教授一身“武艺”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他敢为人先,先后开设了《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两门课,把现代民法理念引入国内。

他认为,罗马法蕴含的人文精神、人道精神和人权精神,正是中国社会所需要的。

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也被提拔为副校长,主管教学。那时,正值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江平便将他们一个个挽留在校园之中,亲手打造了中国法学的第一批人才资源。

同时,江平教授也受邀参与到国家重要法律的起草之中,不仅参与了《民法通则》的制定,还担任《信托法》《合同法》起草组组长,更是后来《民法典》的编纂负责人。由其参与的法律,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秩序保驾护航。

教书育人之外,江平教授还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在演讲中,江平教授对律师这个职业的谆谆教诲,让我印象深刻。

江平教授常说,律师要守住三个底线,理念底线、职业操守底线和生活底线。

他教导律师,不要麻木,不要浮夸。要视自己为法制建设动力的重要部分,在社会问题面前,不能明哲保身。同时,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追求真理,只向真理低头。

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出版过两本文集,一本叫《我所能做的是呐喊》,一本叫《私权的呐喊》。

“呐喊”一词,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品格。也许,两者本身就是一种遥相呼应与惺惺相惜。先生曾有诗云,“长夜寒冬无声处,信有大地响惊雷”,寄托着对未来和后辈的殷切希望。

特别是呼格吉勒图平反后,先生为其撰写的墓志铭。让法律人震撼!

优良的司法,乃国民之福。呼格其生也短,其命也悲,惜无此福,然以生命警示手持司法权柄者,应重证据,不臆断,重人权,不擅权,不为一时政治之权宜而弃法治与公正。

这样的话,让我们每个法律人铭记于心。

先生已逝,也许我们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继承先生宝贵的精神遗产,为完成其“法治中国” 的理想继续奋斗。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