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使臣说:我也姓李!李世民泪流满面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5-12 02:48:13

在数千年前,草原上有一个剽悍的部落名为黠戛斯。他们的使者进京,强烈请求拜见唐太宗李世民。

皇帝虽然纳闷,但因其部落战功卓越,还是满足了这小小的心愿。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张嘴就攀亲戚:

“陛下,臣也姓李,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啊!”

他是谁?背后代表的势力又和李唐皇室有什么渊源?

«——【·值得尊敬的故交·】——»

黠戛斯亦称结骨、坚昆,是中古时期活动于叶尼塞河流域的民族,以其强大军事实力先后成为漠北霸主突厥、回鹘的西方劲敌,并最终于840年主导五部联盟灭亡了回鹘政权。

黠戛斯在唐前期曾接受唐王朝的羁縻统治,之后双方的联系被回鹘切断,回鹘灭亡后黠戛斯再次寻求与唐朝发展关系。对唐朝君臣而言,如何处理与黠戛斯这一强大的旧友兼新邻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唐朝与周边政权和边疆部族沟通时,常使用一类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慰劳制书或论事敕书格式的王言,唐人称之为“答蕃书”,宋初官修诗文总集《文苑英华》称为“蕃书”。传世文献中保留了唐朝发给黠戛斯的几封蕃书,从中可以窥见会昌以后双方关系的发展演变。

刚接触时,唐朝视黠戛斯为值得尊敬的旧交;其后,双方以李唐皇室宣称的陇西李氏出身和黠戛斯李陵之后的民族记忆为基础,结为同姓宗盟之国;至晚唐时期,唐朝将黠戛斯的交往规格下调为外臣。

唐与黠戛斯之间的关系依次呈现出的三种形态,是战略形势变化和双方诉求调整的结果。与黠戛斯再次建立关系之初,唐朝将黠戛斯视作久违的故交。

黠戛斯自唐太宗时起就与唐朝频繁往来,可谓是“故交”;但至会昌三年(843)黠戛斯使者再次来到长安城下,双方联系已中断近百年,唐朝甚至未能第一时间将其与唐初的坚昆联系在一起,可谓是“久违”。

黠戛斯先祖与唐朝的接触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贞观四年(630),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西北诸部望风来归。

唐朝天子自此以“天可汗”尊号确立了在西北诸蕃中的独尊地位。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开始与唐朝接触,亦与击败东突厥后唐朝威望空前提高有关。贞观六年(632),唐太宗派遣偃师县尉王义弘到达黠戛斯,进行宣慰招抚。

至贞观二十二年(648),黠戛斯首领亲自入朝觐见。入觐之后,太宗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黠戛斯被正式纳入唐朝的羁縻府州体系之中。

在苏颋起草的《命吕休璟等北伐制》中即有“坚昆在右,犄角而东”之句,将黠戛斯和突骑施可汗娑葛同样视作北击突厥的重要盟友。

«——【·有着共同的敌人·】——»

突厥雄主毗伽可汗亦将黠戛斯视为劲敌,其在为叔父默啜可汗所立标识墓主人生前战功的歼敌石中,就将代表黠戛斯可汗的石头置于首位。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后,因回鹘阻隔等原因,唐与黠戛斯联系断绝,这一断就是近百年。

直到黠戛斯主导五部联盟灭亡回鹘政权后,双方才再次接触,称得上是久别重逢。灭亡漠北回鹘政权后,黠戛斯即尝试与唐朝接触,但因回鹘残余势力南下后横亘塞上,双方长期无法建立直接联系。

在打击回鹘时,黠戛斯遇到了和亲回鹘的武宗姑母太和公主,首领阿热可汗敏锐意识到这是与唐朝建立联系的大好机会,于是派遣使者护送公主回唐,“阿热以公主唐贵女,遣使者卫送公主还朝”,但使团在途中被回鹘乌介可汗截杀,公主也成为回鹘残部要挟唐朝的筹码,黠戛斯希望以公主为纽带与唐朝联系的努力亦告失败。

会昌二年(842)十月,黠戛斯将军踏布合祖来到天德军城,询问送公主归唐使者的下落,在展示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向唐朝传达善意。

因为乌介可汗的种种越界行为,唐朝确立了武力讨伐回鹘残部的方针,与回鹘有世仇的黠戛斯就成了可争取的盟友,双方的正式接触由此展开。

会昌三年二月,武宗在接见注吾合素时,将其班次定于世代称藩于唐、关系良好的渤海国的使者之上,还派宦官陪同他前往太原迎接被救回的太和公主,足见对黠戛斯这一久别故交的重视。

从信件中可以一窥当时唐朝对待黠戛斯的态度,即尊敬与疑虑,以及由此而来的谨慎。尊敬体现在蕃书的格式与书写中。《与黠戛王书》书头为“皇帝敬问黠戛王”。

“皇帝敬问”是目前所见规格最高的唐代蕃书书头,此前仅用于突厥可汗、吐蕃赞普、回鹘可汗等少数可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政权的首领。

黠戛斯首领在坚昆都督府时期显然享受不了此等格式,足见唐朝把黠戛斯放在了与此前草原霸主突厥、回鹘相当的位置上,这与注吾合素列位于渤海使者之上是一致的,即用礼仪展示尊敬。

«——【·相互尊重,不可小觑·】——»

除了书头规格外,不仅极力赞美阿热可汗本身的智勇品德,亦大力推崇黠戛斯在草原上的崇高威望,同时表达了对黠戛斯遣使向大唐“输忠”的肯定与欢迎。

唐朝在《与黠戛王书》的格式和行文中都充分表明尊敬和善意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黠戛斯实力使然。黠戛斯主导五部联盟攻灭回鹘政权,展现出成为新一代草原霸主的潜质,对安史之乱后国势不复当年的唐朝而言,向新强邻展示善意,缔结友好关系,避免刚刚经历回鹘残部之乱的北疆再次陷入战火,是保障自身安全的自然选择。

另一方面是唐朝的诉求使然。此时回鹘余部虽已被唐军重创,但仍有残存势力,唐朝希望能与黠戛斯合作对付共同的敌人。

对黠戛斯实力的认可和自身打击回鹘残部的诉求,决定了唐朝对这位故交采取了尊敬友善的态度。唐朝对与黠戛斯交往的疑虑则是源自唐朝君臣对黠戛斯的陌生感。

书头部分将黠戛斯国号称为“黠戛”而非唐前期的“坚昆”,证明接触之初的唐武宗君臣并不知道黠戛斯就是当年的结骨,或称坚昆。

史载黠戛斯使团到来后,武宗“诏宰相即鸿胪寺见使者,使译官考山川国风”,通过译官翻译使者口述来了解黠戛斯。

此前在京城的译语人都是回鹘人,为了能准确翻译黠戛斯使团的话语和所带文书,宰相李德裕建议调遣与回鹘没有亲缘关系的译语人来京,准备不可谓不周密。

尽管做了这样的准备,但能够从使者那里获得的信息仍是有限的,因为草原民族当时虽有文字,但其历史记载不及中原发达,很多先人事迹依赖于口口相传。

可以想见黠戛斯使者对本部历史及其与唐朝交往过程的描述,必多疏漏空白,加之唐朝在接触之初亦未及查阅本朝记载,因而《与黠戛王书》所追述的黠戛斯缘起和两国交往历史都颇为含混。

在注吾合素携此蕃书离开后,唐朝方面翻阅资料,方在德宗时宰相贾耽著作《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中找到了相关记载,与使者所言相印证,确认了黠戛斯即坚昆,对其族名的翻译亦最终依贾耽所载定为黠戛斯。

可以说,在接触之初,虽是故友相逢,但经历近百年的隔绝,双方对此前交往的经历均已记忆模糊,最终依靠唐朝方面的记载,才明了双方先人交往的详细经过,可谓是久违的故交。再次接触之初的陌生感使得唐朝对与黠戛斯的交往存在颇多疑虑。

尊重与疑虑的双重心态决定了唐朝在面对黠戛斯提出的诉求时态度十分谨慎。黠戛斯此次遣使是为寻求唐朝的“礼命”,以草原政治传统和黠戛斯的现状来说,所谓“礼命”必然是唐朝的册封。

此时的大唐较之王朝前期国势虽有衰退,但在东亚范围内仍有极高的政治威望。草原霸主突厥、回鹘的历任君主多会接受唐朝册封。黠戛斯虽与唐朝失联已久,但一直与突厥、回鹘直接接触且抗衡多年,自然了解唐朝册命对草原政权的意义。

且黠戛斯自身亦极尊重唐朝权威,黠戛斯使者对双方交往的历程已经知之不详,但仍记得祖先在贞观年间朝贡唐朝,获得了官爵,可见这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是重要而光辉的一页。

黠戛斯原本活动于叶尼塞河流域,虽然合五部之力灭亡了回鹘政权,但自身在大漠南北并无根基,欲统领回鹘故地,称霸草原,获得唐朝的册封极为重要。

但对唐朝来说,是否要给予这位新邻册命显然需要慎重考虑,反映到《与黠戛王书》中就是称阿热可汗为黠戛王而非“可汗”。据研究,在唐前期黠戛斯首领就曾经自称可汗,此后一度被突厥、回鹘压制失去了可汗称号,至820年左右,其首领复称可汗。

因此,会昌三年黠戛斯使团来朝时对主君的称呼必是可汗。在《与黠戛王书》中,唐朝一方面以“皇帝敬问”格式给足了阿热可汗面子,另一方面则称之为“王”而非其自我宣称的“可汗”,原因正在于可汗称号的特殊含义。

在唐朝的天下秩序中,受封可汗者均是有资格统领一方的边疆部族首领。若称阿热为“可汗”,等于认可其统辖草原各部的权柄。

但对唐朝而言,此时黠戛斯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对象,唐朝很难信任这个新邻居。

黠戛斯的关系形态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可敬但不熟悉的久违故交,到为了彼此共同利益而合作的宗盟之国,再随着空间距离拉远而变回遥远的外臣。

黠戛斯最终放弃称霸大漠南北的雄图,回到自己的故乡。在连年动荡中慢慢走向灭亡的唐朝,直到最后仍坚守着自身天下正统、礼乐在兹的骄傲。

0 阅读:6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