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八路军参谋长,因不满降职持枪逃跑,1982年却仍享正军职待遇

观今品古 2024-05-17 20:36:49

前言

1939年,原本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担任参谋长,没多久却被调往一分区一支队担任参谋长一职。

这次的人事调动对于这位性格直率、脾气火爆参谋长来说,对此次的“降职”非常不满,他自认为自己无论从资历还是战绩来看,都应该是团长的不二人选。

冲动之下决定携人持枪出走,另起炉灶,自己搞队伍。这对于纪律严明的八路军来说,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逃兵”行为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但他之后仍被重用,在晚年离休时,享受着正军职的待遇。

那么,这位参谋长究竟是谁呢?他又立下了哪些战功,能让纪律严明的八路军对其网开一面呢?

勇渡天险乌江

他就是杨上堃,一个来自江西兴国县的农民子弟。家庭的窘迫、地主的剥削深深烙印在年幼的杨上堃身上。

他目睹了生活的艰辛与不公,心中萌生了对未来出路的渴望。随着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新的气息。

红军的旗帜在村庄间飘扬,号召着人们打土豪、分田地,杨上堃被这股热潮所吸引,他也积极动员群众,宣传革命思想。

1931年,杨上堃加入了红军,与红军战士们并肩作战,深入群众,传播着革命的火种。

1934年,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敌人的大军压境,炮火连天,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

杨上堃与战友们一起,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与未知。

当他们来到乌江天险前时,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江水汹涌澎湃,两岸悬崖峭壁,敌军更是虎视眈眈。

面对如此绝境,中央决定在敌军未对我们进行包围之势,决定强渡乌江。然而,渡江并非易事。

红一军来到了回龙场渡口,团长杨得志在周边村在调查了一圈别说桨了,连个木板都没有,船渡是肯定不行了。

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竹子制作竹筏。在火力的掩护下,红一军团主力军率先渡河,成功消灭了对岸的敌军。

杨上堃所在的红四团到达了乌江南岸地段,接到了抢渡任务。在元旦那天的寒风中,他们冒着刺骨的江水,开始了渡河行动。

三连连长毛振华率领四名战士先行渡江,却失去了联系。第二天,杨上堃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带领剩下的16名战士踏上了竹筏强渡。

他们分成三组,面对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和射击,他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最终,他们成功地渡过了乌江,并在对岸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敌人被全线溃败。这次的战斗,杨上堃和其余十几名战士也被授予了“勇士”称号。

血战娄山关

在强渡乌江,击溃敌人后,杨上堃所在的红四团来到了遵义城。这时刘伯承、聂荣臻等来到了红四团,召开了紧急会议。

他们得到情报,敌军在山后的桐梓路上布置了多个团的兵力进行严密防守。杨上堃所在的红四团负责:必须迅速攻占娄山关和桐梓,以打开前进的道路。

此次的进攻不能大意,要采取迂回的手段,正面强攻不可取,要形成前后夹击的形式击溃敌人。

收到任务后,为了计划顺利进行,他们特地找来了当地的一个老农当向导,帮助他们探查这片崎岖山地的具体情况。

之后二连趁夜摸黑出发,山路不如大道,全是荆棘、石子,地势的险要再加上天黑,队伍中的战士们时不时地被绊倒、划伤。

他们吃痛赶紧爬起,继续赶路,为了不被敌人察觉,不发出一点声响。

在天还没亮之时就抵达了娄山关东侧,隐蔽在旁边的丛林中,占据最佳的战斗位置,准备接下来的战斗。

天蒙蒙亮之时,号角声、枪声、炮火声响彻整个山谷。敌人在这几个小时的激战中,陷入困境最终承受不住,开始撤退。

杨上堃见此情形,立刻命令战士乘胜追击,敌人面对这前后夹击之势只好抱头,溃不成军。

一部分敌军慌乱地向桐梓方向逃窜,而另一部分则四处乱窜企图寻找生机。杨上堃果断地派出了两个连队进行追击和堵截,最终成功地将敌军一举击溃。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

腊子口上逞英豪

1935年9月,红四团接到命令要求在三日之内突破腊子口。红四军此时在甘肃境内的莫牙寺,这两个地方之间距离二百多里。

红军此时面临着前有甘肃军阀的紧追不舍,后有刘文辉部的威胁以及周边有胡宗南等主力部队的围堵,真可谓是四面楚歌。

为了摸清敌情,王开湘和杨成武等将领亲自前往探查地形。他们发现,腊子口四周环绕着陡峭的石崖,这里的地势险要到了极点。

杨成武

最终经过讨论红军决定采取迂回与正面强攻相结合的战术。毛振华、杨上堃被任命为迂回部队,负责从敌人意想不到的侧面发动攻击;

而二营六连则负责正面强攻,直接冲击敌人的核心阵地。林彪、聂荣臻亲临前沿指挥。

红四团的战士们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将绑腿全部撤下,拧成一条条结实的攀爬绳索。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消失在天际,夜幕开始降临,战士们腰缠手榴弹,开始在悬崖峭壁上攀爬。

他们手脚并用,身体紧贴着石壁,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偶尔,会有石子从他们脚下滚落,发出清脆的声响,回荡在寂静的山谷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战士们终于全都攀爬了上来。此时的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六连的战士们率先发起了正面进攻,枪声、呐喊声、爆炸声此起彼伏,但敌人凭借腊子口的天然地势优势,红军的进攻始终无法取得突破。

于是红军重新调整战术,再做进攻。经过侦察,红军发现敌人并没有在两侧峭壁设防,兵力全部集中在了正面。

悬崖峭壁上的战士们摸黑找到了一条通往敌人后方的道路。随着冲锋号角的响起,战士们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他们看准敌人的位置,扔下手榴弹,用冲锋枪扫射敌人。敌人被打得狼狈不堪,四散而逃。

清晨时分,敌军已经退至峡谷后段,企图等待援兵的到来再进行反扑。红军并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迂回部队迅速截断了一营的敌人退路,将他们逼到了绝境。在杨上堃的指挥下,红军战士们奋勇杀敌,将敌人逼得无路可退最终缴械投降。

而退至峡谷第二道阵地的敌人也被红军的疯狂火力全面冲击最终败下阵来。这场惊心动魄的腊子口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

不满降职,持枪逃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杨上堃任115师营长,在之后的平型关战役中大显身手。

带领部队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让敌军增援部队无法及时到达战场,为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战后,杨上堃所在的独立团兵力得到扩充,并被改编为八路军独立师,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也开创了晋察冀根据地。

1939年,原本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担任参谋长,没多久却被调往一分区一支队担任参谋长一职。

这让杨上堃对于此次的人事调动非常不满,他认为自己早早就加入了红军跟随战斗,从资历来看自己还是有资格的。

在队伍的战绩中,无论的乌江战役还是腊子口自己都创下了不小的功劳,所以于情于理自己都应该是团长的不二人选。

将自己从团参谋调到支队参谋,这不是明显的“降职”,什么意思,自己成“配角”了。

杨上堃的性子比较直且脾气火爆一点就着。同样对自己职位不满意的还有袁彪。在袁彪的煽风点火下,杨上堃的倔劲儿也上来了。

他们带着二十几个人就要离开这里,认为这边不重用自己,那自己另起炉灶,打算在河北徐水成立自己的队伍。

其实杨上堃的心眼不坏,他在外面也仍在想着自己闯一片天地就回来,让他们好好看看自己的本事。

不过他出来后,气性也消了大半,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有不满说出来解决而不是个人情绪作祟带着人和枪就跑。

他赶忙又回到队伍,向军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自己再也不会再犯了。对于军队来说,逃兵行为是可耻的。

既然在队伍里就要守纪律,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的话就不是队伍了,就是一盘散沙。

最终组织上念在他在战场上立了多个战功,贡献颇多,也只是将他撤了职,开除了党籍。

之后杨上堃在抗大学习,他也深刻检讨自己的行为,组织上看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杨上堃也恢复了他的党籍。

新中国成立后,杨上堃也积极投入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当中,不管是在赣州任职期间还是江西任职期间,杨上堃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1982年,杨上堃离休时,按照正军职的待遇。

1984年5月21日,杨上堃因过度劳累,倒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当中,没能抢救过来,最终去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结语

杨上堃是无数战士心中的楷模,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冲锋陷阵,带领部下一次又一次地击败敌人,为抗战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敌人以致命一击,令敌人感到畏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上堃还是一个勇于自省、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人。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他曾因个人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一度离开了部队。

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勇敢地回到部队,向组织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这种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精神,使他赢得了组织的原谅和信任,也让他自己重新找到了战斗的方向。

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勇敢和智慧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

在杨上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战士、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个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人。他的一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参考资料

【红军长征在贵州】经历的三大著名战役. 贵州文明网

长征中的英雄连长杨上堃.党史文苑

1 阅读:1119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