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刘三姐》走过20年|歌声荡漾山水间

文旅中国 2024-04-25 14:26:11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夜幕降临,熟悉的旋律划破深邃的夜空,身着红衣的“刘三姐”立在船头缓缓驶来,拉开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序幕。

日前,地处广西桂林阳朔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举行了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公演20周年庆典活动。“20年前,我们并不知道,一曲山歌、几盏渔火、12座山峰、1.5公里长的江水,会是畅想了这么久的时刻……”《印象·刘三姐》总导演王潮歌说。

在广西,刘三姐是广为人知的“歌仙”形象,也是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风靡大江南北,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诗如画的漓江风光、优美动听的山歌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沉浸在景美、歌美、人美的场景中。

199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总策划梅帅元与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等艺术家倾力合作,历经5年零5个月的精心策划、前后109次修改、67位中外艺术家参与创作,别具匠心地将刘三姐的歌、少数民族的情、漓江上的渔火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融入桂林山水之中,完美地阐释了相生相融的人与自然。

在阳朔县的漓江和田家河交汇处,《印象·刘三姐》以山水实景作为剧场,江面是中心舞台,背景是12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业界人士感慨,这是一场完全打破传统的演出,是视觉与听觉的革命,是在都市的剧院里无法感受到的诗情画意。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瓦尔马曾盛赞:“这是全世界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印象·刘三姐》一面世就开启了一个空前的视听盛宴。自2004年3月20日公演至今,已累计演出超8000场,接待外宾300万人次,接待观众20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28亿元,成为保护好漓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一。2024年春节期间,更是创下接待观众近5.3万人次、营业收入近千万元的佳绩。

自公演以来,《印象·刘三姐》先后荣获文化部“创新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演出家协会“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以及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如今,《印象·刘三姐》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也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

“《印象·刘三姐》美在哪里?美在生活。”主创团队曾在多个场合介绍,山水实景演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理念是回归生活。“《印象·刘三姐》最核心的因素是有漓江的山和水,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对生命的思考。”王潮歌说。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与在地化取材和当代化表达密切相关。”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过竹说,从桂风壮韵的彩调剧《刘三姐》,到我国首部音乐风光故事片《刘三姐》,再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一脉相承的,是一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路径。

演出质量的常态性维护,是《印象·刘三姐》长演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每年导演组都会到现场维护演出质量,根据不同章节、段落,对演员动作、音乐、舞美、灯光进行调试优化,确保演出始终保持高水准。”《印象·刘三姐》品牌运营总监、艺术团团长谢辰飞表示,由于演员大多是来自周边5个村落的渔民和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学生,他们在舞台上与专业演员相比是不规范的,一段时间后动作就会变形,这时候导演的现场维护和指导就至关重要。

为保持演员队伍稳定,项目运营方——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桂林广维”)探索“文旅+教育”融合发展模式,与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合作办学,公司为学校提供办学资金,学校为项目演出培养所需表演人才。通过合作办学,学生白天上文化课、专业课,晚上则以《印象·刘三姐》为实训基地参与演出。学生在校期间,学杂费、书本费、生活住宿费全免,晚上参加演出还能获得每月1000元至2000元的补贴。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广西、贵州等偏远地区,合作办学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近年来,学校不仅为《印象·刘三姐》培养了演员,也为全国其他的演艺项目输送了优秀表演人才。

歌声在山水间飘荡。“我们将以《印象·刘三姐》20周年为契机,深入挖掘刘三姐的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推动演出迭代升级,持续在山水间讲述精彩的桂林故事、广西故事、中国故事,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责编:武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