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24-03-06 11:32:28

1.野生菌资源丰富但珍稀偏少。达州市野生菌资源有260余种,可食用的有60多种,人工可栽培菌类10余种。如羊肚菌、鸡枞菌、牛肝菌、香菇、银耳、松乳菇、茯苓、猪苓、灵芝、天麻等在域内均有发现且分布广泛,但无论在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子实体个体大小、野生食用菌产量上都无法与邻近的贵州省、云南省相比,特别是松茸、松露等珍稀菌类稀少,无法形成强大的野生菌市场。山林中的野生菌资源无法有效监管,造成盲目、过度采收,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濒临绝迹。

2.原材料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达州市森林覆盖率达45.58%,森林中的木材,农作物种植产生的农作物秸秆,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通过食用菌产业将这些原材料资源进行循环综合利用,将实现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成为农户增收致富基础资源。但由于达州市的原材料分散,收集、加工这些原材料花费的人力、财力比较大,人们除了在当地少量就地利用外,没有相应的企业或人员去进行收购,造成原材料浪费严重,原材料资源化利用严重不足。

3.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但湿热较重。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14.7℃~17.6℃,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076~1270毫米,气候温和,湿热较重。达州的湿热气候,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但也造成在制作食用菌菌袋时,感染率上升,成功率降低,增大了栽培风险。

4.栽培历史悠久但实力不强。达州市的万源市、宣汉县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历史,达州市的香菇、木耳曾远销海内外,宣汉县曾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建立了“宣品天下”区域品牌和打造出“老君香菇”“黄金木耳”等地理标志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拥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由于受原材料和市场的双重影响,达州市未培育出食用菌种、加、销产业龙头企业。由于长期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支撑,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格局,在质量管理、科技投入、市场营销、品牌维护上没有长期的配套措施,造成大家各自经营管理,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甚至有鱼目混珠现象,未发挥出资源环境优势培育出有影响的产品品牌,逐渐丧失了市场信誉、降低了品牌质量,影响了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

5.食用菌价格稳定但效益逐年下降。近年来,由于工厂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工商资本的进驻,食用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达州市主要生产香菇、木耳和平菇,菇品的同质化严重,大宗食用菌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市场上“工厂化食用菌”大量出现,品种不断丰富,使得居民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消费者对传统品种有视觉、味觉以及心理上的疲劳,传统品种的销量无法上升,加上食用菌的原材料、人工成本增加,而价格仍旧停留在原位,导致效益逐年下降。(来源:农家科技,作者: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李彪)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