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蚂蚁山古墓内惊现镇妖塔!墓主人是谁?竟用两名少女陪葬!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02-11 17:58:56

在2005年那个明媚的四月,湖南某职业学院,正如火如荼地在望城县含浦镇白鹤村蚂蚁山,筹建新校区。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万物复苏,鲜花盛开,连空气都弥漫着泥土和花朵的芬芳。

这天中午,阳光洒落在忙碌的工地上,挖机师傅刘某正驾驶着庞大的机器,将一座小土山夷为平地,准备为即将建设的操场腾出空间。突然,挖机的铲斗里闪烁出一块黄灿灿的金块。

刘某的心跳瞬间加速,他小心翼翼地将金块从土中取出,仔细端详。那金块上流转着古老而神秘的光泽,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岁月。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驾驶挖机朝土山下挖去,希望能发现更多的宝藏。

随着挖机的深入挖掘,青砖、金银器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逐渐显露出它们的真容。它们像是时光的见证者,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被人们重新发现。刘某被这突如其来的发现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他明白自己可能挖到了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刘某不动声色,小心翼翼地将金块装入一个捡来的蛇皮口袋里,满怀欣喜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然而,他未曾料到,这个陈旧的蛇皮口袋竟然在关键时刻出现了破损。在回家的路上,口袋突然破裂,两块沉甸甸的金块从中滚落,砸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发出清脆响亮的声响。

这一声巨响,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午后的宁静,瞬间引爆了整个工地。知道是宝贝,工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举起锄头、铲子等工具,潮水般涌向工地。消息传得飞快,刘某捡到金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工地上的秩序瞬间陷入混乱。

面对即将失控的局面,有人迅速拨打了报警电话。当地警方闻讯后,立即组织警力赶到现场,将发现金子的工地严密围了起来。并拉起了警戒线,严令所有人员不得靠近。对于那些抢挖金子的民工,警方将他们带回派出所进行调查,确保他们没有私藏金块或文物后,才逐一释放回家。

当天下午,当地文物管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匆匆赶到现场。他们仔细勘察了现场情况,发现这座大型古墓位于湘江西岸约4公里处,湘江支流靳江河在墓葬南边约250米处自西向东流过。古墓的东部和南部是湘江和靳江冲积形成的一块高地,而墓穴则位于蚂蚁山的正中间。

专家们断定,这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墓葬。他们立即展开了发掘工作,希望能够在这座古墓中发现更多的历史秘密。

话说明朝初年,长沙城迎来了四位皇族的入驻,潭王朱梓、谷王朱穗、襄王朱瞻墡以及吉王朱见浚,他们分别在自己的藩地建立了府邸,使得长沙城内出现了藩王府的壮观景象。

其中,潭王、谷王、襄王三位藩王的就藩时间相对较短,他们的影响力或许未能深入长沙的骨髓。然而,吉王朱见浚却是一个例外。自1477年他就藩长沙之后,吉王一脉延续了整整七代,直至明朝末年。他们对长沙的影响,可谓是深远而持久。

朱见浚对长沙的贡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仿照“紫禁城”打造的吉王府。这座府邸规模宏大,耗费了四年的心血和精力。其占地面积之广,几乎占据了长沙城的“十之七八”,足以想见当年的盛况。吉王府不仅有四座巍峨的城门,其内部构造和布局也尽显皇家气派,俨然一座“城中之城”。

时光荏苒,虽然吉王府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长沙城内依然保留着不少与藩王府相关的街巷名。东牌楼、西牌楼、藩正街、藩后街等,这些名字都是对当年藩王府旧称的沿袭,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再看考古现场:这座古墓呈现出多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首先,其“中”字形竖穴土坑墓的结构,直接在山体中挖掘而成,显示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其次,古墓使用红褐色土堆砌,土质致密,含有大量风化的小石块和鹅卵石块,这既增强了古墓的坚固性,也体现了古人对材料的巧妙运用。墓壁的规整光滑和墓砖的严丝合缝,进一步展示了古人精湛的工匠技艺。

另外古墓中竟然还有一座诡异的石质喇嘛塔!此塔由伞盖和宝刹组成,宽度0.3米、高度0.24米,伞盖为六角形,顶上有一个宝葫芦。

面对这座神秘的佛塔,考古专家们被眼前的诡异景象所震撼,不禁让人回想起民间流传的种种传说。工人们心中疑云重重,纷纷猜测:难道这座佛塔真的受到了古人的诅咒?一旦有人惊扰了墓主人的安息,天空便会降下惩罚?又或者,这座佛塔中是否真的封印着妖怪,而他们此刻的挖掘行为,岂不是在无意中释放了这些被封印的邪灵?

尽管周围弥漫着恐惧与不安,但考古专家们并不相信这些超自然的说法。他们毅然决然地继续向下挖掘,决心揭开这座佛塔背后的真相。当佛塔终于被拆开时,一座宛如晶莹剔透的伞状佛塔展现在众人眼前。塔内藏有四个竖槽经箱,每个经箱里装有15册纸质书籍。

整体看这座古墓的墓室由青砖精心堆砌而成,由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组成。整个古墓南北长13.36米、宽12.05米,高度达到6.25米。喇嘛塔内的经书涉及《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珍贵文献。这些经书的书名及内容均用金粉抄写,字体端正秀丽,显然属于宫廷遗物,极具历史价值。

墓室的两侧建有竖墙,共计13层。这些竖墙以松香砖为底,这种特殊的砖块由碎石英颗粒、沙子和松香混合制成,经过精心打磨后光滑无比。它们将前、后两个墓室紧紧包裹,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防潮、防腐、防盗等多重功能。

在一块青砖之上,还留有白石灰书写的字迹:“后字四十九子不堪减X 斤共一千X永乐四年”等字样。虽然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些珍贵的文字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造墓工匠和建造年代的宝贵信息。

在墓室的前室,考古专家们发现了8尊武士俑,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古墓两侧,宛如守护神一般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而在东西两侧的墓室中,各有一具棺木静静地躺在那里。这些棺木均为弧形设计,外涂黑漆,内涂红漆。打开棺木后,专家们发现里面均有遗尸。棺内下方铺着两块青石条,用以承垫棺木。

在前、后两墓室中,仅后室有一棺一椁。这具棺木同样为弧形设计,外涂黑漆,内涂红漆。整个棺木和墓室都采用了榫卯结构设计制造,这种古老而精湛的工艺使得整个墓室结构非常坚固和完好地保存至今。

经书的金粉抄写、正楷字体以及宫廷遗物的身份,都显示了它们的高贵和稀有。这些经书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那么,这座豪华又别致的古墓,究竟隐藏着哪位尊贵的主人呢?根据墓碑上的铭文记载,这座古墓的主人乃是明代谷王的乳母张妙寿。历史资料记载,张妙寿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选入宫廷,终其一生都忠诚地陪伴在谷王一家身旁,始终不渝。张妙寿在离世时享年七十岁,她的葬礼则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举行。

这座古墓的建设始于永乐四年,谷王为了表达对乳母张妙寿的深深敬意与感激,提前了七年为她修建了这座陵墓。这足以证明谷王对张妙寿的深厚感情和无尽的怀念。

古墓的主人张妙寿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作为明代谷王的乳母,她一生追随谷王一家,不离不弃,这种忠诚和感情在墓志铭中得到了体现。谷王提前七年为张妙寿修建陵墓,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孝道和忠诚的高度重视。

另外在这座坟墓中,除了张妙寿,还躺着两位年轻女性。专家鉴定显示,这两位女性大约20岁,都是因中毒而离世。基于这些线索,专家们推测这两位年轻女子可能是为张妙寿陪葬的。这不禁让人回想起明代复兴的残酷习俗——人殉。人殉,这一源自奴隶社会的制度,在春秋时期就备受非议。

秦朝之后,人们主要用木偶替代了真实的人殉。然而,朱元璋登基后,重新恢复了这个血腥的传统。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下令部分嫔妃陪葬;他自己去世后,也有大量妃嫔和宫女被迫陪葬。更令人震惊的是,乳母张妙寿竟然也享有皇室成员的殉葬仪式。由此可见,人殉制度导致了多少无辜女性丧生。如今,随着明代蚂蚁山明墓的发掘工作结束,这段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3 阅读: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