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灭亡24小时前,发生了2件怪事,至今都让人感觉诡异

陋室文史 2024-05-21 16:03:15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帝国的首都已被李闯王的大军团团围住。

城内的崇祯皇帝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束手无策,他知道和他的帝国熬不过这个春天了。而对于城外的李自成来说,春天的气息则预示着新朝代就要上线。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即将破城的24小时前,却发生两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至今都让人觉得诡异。

一、错失的南迁机会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前,内外局势虽然对明朝愈发不利,但尚未失控。

然而,随着内外两线战事的大溃败,崇祯十四年以后,局势急转直下,明朝覆亡之象显现。明朝加速滑向崩溃的边缘。朝野人心亦日渐离散。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自称为王,并将国号改为永昌。随后他率领农民军横渡黄河,引兵北上。

崇祯皇帝闻讯后,深感焦虑。

二月以来,每谈及战守大计时,群臣总是选择沉默,而对于南迁的提议,则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加以反驳,并斥之为邪说。

尽管李建泰再次上疏请求南迁并愿带太子先行,可崇祯召集群臣商议时,分歧依然严重。

面对分歧,崇祯再次重申国君应与社稷共存亡,但一说如何应对逼近的李自成,群臣又再次缄默。崇祯愤怒地斥责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三月,李自成攻克山西的宁武和大同,兵锋直指北京。

二、陷入死局的崇祯

火烧眉毛的崇祯,下定决心,舍弃辽东。

他立即给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等人封爵提职,命令他们火速率军进京勤王,并呼吁在京的贵族和官员捐饷。

王永吉和吴三桂合军后,因需迁移数万军民入关而耽误行程。刘泽清则拒不奉诏,劫掠临清后,向南逃窜。

最后,仅有唐通率领的两千精锐(另一说为八千)及时赶到,被迅速派往居庸关。

不幸的是,三月十五日,唐通前脚刚到居庸关,还未来得及布阵,农民军就紧随其后杀到关下,唐通被迫投降。

次日,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占领了昌平,并焚烧了皇陵,直接威胁京城。

当天崇祯皇帝原本在中左门一边悠闲品茶,一边以“安人心、剿寇、生财足用”为题考选拔地方官员。得知昌平失守的消息后,他瞬间面无血色,匆匆回宫。

三月十七日,崇祯上朝寻求守城之策,但君臣相对无言,有大臣甚至提出复用阉党。

朱由检挥泪在龙案上狂书一行:文臣个个可杀,让东厂王之心瞄了一眼后,秒删。

当天,李自成的军队开始攻城。

朱由检情绪失控,他“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三、兵临城下的李自成

原本只是在河南与陕西间游荡的李自成,西安称帝后,突然选择了北上。

攻打北京这事儿,对李自成来说其实挺冒险的。

过了黄河,就失去了更大机动纵深。

说白了,这里不可能像西北荒漠,任由他们几十万流民拖家带口大游行。这是腹心之地,重兵把守。一旦被围攻,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征途出奇地顺利。

除了在宁武遭遇了周遇吉的顽强抵抗,一路上,明军的防线如同纸糊,一触即溃。

就这样,他率领的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竟然打到了明朝的首都——北京。

而此时的北京城内,守城的三大营多为老弱病残,精兵强将更是没有几个,毫无战力。帝国的寿命基本是靠北京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决定了。

随着李闯王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涌向北京城。没有主攻和助攻之分,每个城门都遭到了疯狂攻击。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到处都是战火纷飞,厮杀声响彻云天。

四、诡异的和谈

就在北京城快要被拿下的时候,历史上出现了特别有争议的一幕。

赛点在手的李自成,突然按下了进攻的暂停键,居然提出要和崇祯皇帝和谈。

而且,为了表达诚意,他派了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宫,给崇祯皇帝递了个和谈的条件清单:西北割据称王,犒饷银百万两,内遏群寇,尤当以劲兵助制辽沈,但不奉召与觐耳。

这割地讲和,其实就是给他已经到手的地盘补个手续,再要百万两黄金当军费,顺便犒劳一下从西安远征到北京的手下。

至于“内遏群寇”,说白了就是要借朝廷之手灭掉宿仇张献忠,这也说得过去。只是对东北清军的态度,他有点含糊,但最起码的忠心还是表了一波。

最后,他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条件满足,大军立马撤到河南,为大明保驾护航。

当然,这一切都有个前提——今后各玩各的,谁别管谁。

仔细分析这份清单,不难看出李自成的策略相当灵活。朝廷若答应条件,他就能暂时抽身事外,观望局势;若不答应,那他就破城直奔皇位去了。

在即将登顶的时刻,李自成的脑回路却相当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这就称得上一个乱世枭雄。

五、李自成的想法

胜利已经在向大顺军招手,可李自成为什么突然提出和谈呢?

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尽管明末明军整体战斗力下滑,但李自成的军队也并非战无不胜。他之所以能一路高歌猛进,主要原因是所遇明军已非精锐,这些军队长期领不到军饷,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然而,面对如关宁铁骑和秦兵军这样足额保障的强敌,大顺军也得认怂。

想当年当年曹赟定在西北, 3000关宁铁骑就敢打的自己10万人满地找牙,最惨淡的时候,李自成身边只剩下十八个骑兵,不得不躲进深山里,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露面。

因此,李自成可能认为,与其在北京与吴三桂、左良玉,甚至更为彪悍的清军死磕,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找个地盘割据一方,坐等天下大势变化。这就是他的小算盘。

其次,李自成手下缺少能运筹帷幄的军师和得力的将领。

他的智囊团,比如牛金星、宋献策,还有那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李岩,这帮人要么是秀才,要么就是举人。

他们长时间在乡野或者江湖里混,层次也不算太高,而且,说实话,视野也有点窄。

因此,他们的决策建议,也让李自成的长远打算和理性思考都打了折扣。

“均田免粮”其实是农民军起义军的金字招牌。想法挺前卫,就是手段太激进。

毕竟有钱人总是稀缺资源。

因此,到了后期,为了追赃助饷,不管是土豪、富农,还是贫农、屌丝,农民军把整个明朝翻了个底朝天。

个人手头宽裕了,军队也养得起了,可却失去了民心。大家原本心目中的闯王,人设一下子就崩塌成了“闯贼”。

“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最后反倒是给闯王自己挖了个大坑。

说到底,缺乏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的大顺军,本质上仍为流寇,因此李自成虽说野心勃勃,但是又极度现实。

看看起义军的实力,再掂量下自己的斤两,与其当个皇帝去收拾明朝留下烂摊子,还不如当个富贵王爷实惠。

况且,一路打到北京城下,本身可能就是脑子一热的后遗症。

骑虎难下,从来就不是他的风格,见风使舵,谈谈条件,这才是聪明人的玩法。

六、离心离德的君臣

和那些富有天下,却有身体力行号召大臣节俭自爱的皇帝一样,崇祯也是理想主义者。

加之早年的政治斗争形成了多疑性格,他极度缺乏安全感,他相信一切和怀疑一切所犯的错误,几乎是一样多。

因此,他登基后虽然挺拼的,但昏招也是频出,最终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还是一天天没落下去。

明国开国以来一共160多位宰辅,在他执政的十七年中,竟然频繁更换了五十多位首辅宰相。

他任由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来又忍不住把袁崇焕给杀了。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尴尬,他偷偷地让陈新甲去和后金谈判。结果陈新甲冒着危险去了,却被人揭发“通敌”。这事儿一出来,崇祯又怂了,直接让陈新甲背了锅,把他给宰了。

这些操作,真的是让大臣们心都凉了半截。

所以后来跟李自成谈判的时候,大臣们都学乖了,纷纷选择闭嘴,不想再给这个坑货皇帝背锅了。

这种情况下,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大明王朝的危机也是越来越深。

七、风云突变的和谈

李自成提出的议和条件,就是想在大明帝国内部建个国中之国。

崇祯皇帝心里明镜似的,接受这个条件,可能是救国唯一的出路了。

但他就是拉不下这个脸,于是他就去问大臣们的意见,结果这些老油条们也不想背“割地求和”的锅,全都选择了装哑巴。

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心思曲折,但城下的李自成耐心有限。

等不到回应,意气用事的李自成向崇祯皇帝发出了最后通牒。

通牒中,他毫不留情地挑衅并斥责崇祯,甚至提出了“逊位”的要求。这不在是要求崇祯割地称王,更是逼其放弃皇位,彻底投降。

投降二字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无异于是一种侮辱。

然而,当城破国亡的阴影笼罩下来,人们又总希望能通过和谈来扭转乾坤。

可是,这又何尝容易?毕竟,让高高在上的帝王与曾经的“乱臣贼子”平起平坐,这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屈辱。

崇祯皇帝的神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他的帝王尊严绝不允许被这些“叛逆”之徒践踏。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南迁,也拒绝了最后和谈的机会,他选择了坚守国门,与社稷共存亡。

这种决绝的勇气令人敬佩,但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壮。

八、无奈的强行催捐

诚然,大明王朝的覆灭是多年来积累的弊端所导致的。

但是,在崇祯年间,天象异变,小冰河期的严寒席卷而来,西北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党争之祸、后金的侵略以及民变起义接连不断,如同雪上加霜。

若只是面对其中之一,崇祯尚能应对。

然而当四面八方的压力同时袭来,别说崇祯,即便是朱重八这样的英明之主还魂,也难以招架。

因此,加派三饷,裁撤驿站,以致民穷祸结,误国良深。但说到底都是没钱惹的祸。

清军第六次入塞期间,朱由检取出内帑数万,发给守城将士,每人只领二十钱,守城士兵们弹着钱说:“皇帝要性命,令我辈守城。但此钱止可买五六烧饼而已!”

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压境,京城告急。兜比脸还要干净的朱由检彻底急眼了。

他下令再次捐钱助饷,而且是干脆强行摊派,额定三万两,向贵族、官员和太监们筹款。

在他的哀求下, 岳父周奎只捐了一万两,连宫中最土豪的太监也只拿出一万两。但大部分官员超抠的,一毛不拔,有的为了躲捐,假装卖房。

最后,朱由检拼了老命也只筹到20万两。可李自成一进城,就从这些人口袋里就刮出了一百多万两!

没有军饷,吴三桂只能接着蹲在山海关,眼睁睁看着李自成攻下京城。而没有兵的崇祯皇帝只能杀光家人后,自己也上吊自杀。

大明就此灭亡。

总结:

李自成停止了进攻,崇祯拒绝了和谈,又放弃了逃亡的机会。

在双方都有利好条件的时候,却都诡异的选择了利空。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最终付出无数辛苦,受尽无数煎熬,崇祯却依然得不到自己想要,却始终也没有得到的结果。

1644年3月18日,北京城破,崇祯皇帝无奈自缢于煤山。

而李自成所带领的大顺政权也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42天后在南北夹击之下,迅速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全面解读明朝灭亡》——任世江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P-nLd6Zao0A0cdftZKUN5SOcSrnlvM-iukddsE6ZxUBC9o5OgdhEBB1AFzb0v73-PqgYobNqQZ2L1JG7zVQvWfXTmWiyfkKwwNS-eWsEJSAXgFTJa7O7LjsnPFekYmu0HpBz-lqmiN6kSk8KoOO2C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 阅读:808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