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耳顺之年,清明节,一首诗看透人情世故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4-01 19:43:14

每天读一首好诗

01.

陆游,北宋诗坛真正的“诗狂”,12岁开始写诗,85岁过世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3年的诗龄,共创作诗词近万首,平均两天半一首。这样说,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创作难度,我们换一种方式。

假设你今年40岁,沉心静气,逐渐喜欢上古诗词,然后你活到100岁,从今天开始算,到你过世前,你需要早中晚各读一首陆游的诗,才能把他的作品全部读完。

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创作是两个维度上的事。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陆游是一个有凛冽坚持的人,就像他宁愿被贬官,也要主张北伐一样。

就陆游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古代文人士大夫,有节有风骨,认死理,所以更受礼教束缚,这也导致了他婚姻不幸。

唐婉27岁香消玉殒,陆游用50多年来怀念她,但这种相思真正见于文字,是在陆游的续妻王氏病故以后。

王氏健在时,陆游未有只言片语提及唐婉,因为那不符合封建礼教思想。

所以你看,人没有完美的,有时候正是这种遗憾才让人生有了更多色彩。

但在做官这件事上,陆游是不打折扣的,因为那是行“正义之举”,收复中原失地从小就是他的理想。

因为不合群,宦海沉浮40载,他也得罪了许多人。或者说,在许多人眼里他就是个另类,放着消停日子不过,非要搞事情。

当然,一个人若是能被所有人理解,他得多普通。

02.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即杭州,北宋灭亡以后,政权南迁,定临安为都城;

霁:雨后初晴的样子;

矮纸:短纸、小片的纸;

草:指草书;

细乳:茶中的精品;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此处为诗人的谦称,有“素士”之意,双关语,谓自己;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喻自己不受那些不良风气所侵染。

03.

公元1179年,陆游改官江西常平提举,主管粮仓、水利事宜。他到任的第二年,江西就发了水灾,因此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

没想到,这一行为遭到了给事中赵汝愚的弹劾,称其“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被弹劾没关系,陆游这种事没少见,重要的是宋孝宗赵昚他信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南宋是彻底没希望了。

陆游一怒之下,就辞官回了山阴老家,一走就是五年整。

五年之后,62岁的陆游重新被朝廷启用,任严州知州。按照惯例,他得入京上谢表,面辞宋孝宗,因此到了杭州后,陆游就找了一家客栈先住了下来,等候诏令。

当时正好是清明前几日,陆游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就是作于客栈内。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4.

诗文大意可解为:

这些年来,人情世态越来越凉薄,薄得就像纱一样,不知道是谁的谏言,又让我骑马来到了京城这种繁华的地方;

住在客栈的小楼里,听了一夜的春雨,滴滴答答,猜想明天一早,小巷内就会有人叫卖杏花;

在桌上铺开纸张,用草书从容地写着小诗,小雨初晴,坐在轩窗边仔细地调一杯茶;

既然来了,就不用感叹京城的风尘大,染脏了我一身素衣,大不了再骑马回山阴故里,清明前应该就能到家。

陆游这首诗,颇具讽刺意味,看似句句从容,实际上句句都在耿耿于怀之前被弹劾之事。

起句诗人就直奔主题,认为此次复官指不定是谁又在背后捣鬼,人情薄如纱,自己归隐5年,谁还会记得自己?

颔联和颈联诗人笔锋急转,开始着重描写景色和闲逸无畏的状态,但实际上内心还是有所猜测的。

所以尾联诗人又在感叹,若真是有人想再坑自己,大不了这官不做了,继续回老家养老。

因此我们说,“素衣”和“风尘”都是双关语,素衣指自己去官以后的状态,而风尘暗喻京城的水深。

纵观整首诗,陆游慨叹的重点只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意境又太美,遮掩了诗中隐约可见的幽怨,使全诗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更是陆游笔力的彰显。

同时这首诗还有一层隐意,陆游的梦想就是北伐,但在诗中陆游明显对这次复官不是很在意,因为他很清楚,有官做不代表能实现愿望。

因此陆游尾句写“犹及清明可到家”,言下之意是,如果朝廷不同意北伐,我这官做得也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回家养老,反正在哪都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这就是陆游的“轴”,也是许多文人士子都缺乏的风骨。

1 阅读: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