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到了!民俗:不吃热饭,忌1样,做5事你知道吗?老传统别忘了

市井觅食记 2024-04-02 21:53:22

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有一个十分特别的节日,它是清明的“兄弟”,但却被现代人常常遗忘,它就是寒食节。

寒食节,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文公为感念被山火烧死的介子推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古时候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随着历史发展,如今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已经渗透融合,不分彼此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寒食节的传统民俗,忌讳1件事,做好5件事,老传统别忘了。

忌明火

寒食节,又被称“禁烟节”、“冷节”。这一天的标志就是不生火,除了纪念介子推,古人们也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会在春季举行祭祀,将使用了一年的旧火熄灭掉,这就是“禁火”。然后寒食节过后,古人会点燃新火,这就是完整的“改火”旧习。

根据时代变迁,各朝各代的习惯不同,寒食节禁火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地方只寒食节一天禁火,而有的地方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三天、五天说法各有不相同。

做5事1、吃寒食

古时候在寒食节这一天就没有办法生火做饭的,所以人们会在寒食节前,做好足够的食物,等放在寒食节的时候,直接吃现成的冷饭,这就是“寒食节”名字的由来。

但寒食节所吃的寒食,并没十分特殊的做法和食物,像是常说的寒食粥、寒食面,都是平时最常见的食物,都是根据各地习惯不同,口味有所不同而已。

除了用来吃的寒食之外,还有寒食供品,像是蛇盘兔、枣饼、细稞等传统小吃,而民间有种蒸寒燕的说法,用面粉蒸成各种飞禽、走兽、花果形状的面点,来作为寒食节的装饰。

2、祭祖

自从唐朝之后,寒食节就成为了官方认定的祭祖日,人们会到先祖坟前添土、挂纸钱、供上寒食供品、酒水。然后回家将蒸寒燕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上,这东西就叫“子推燕”,意寓着沾先祖福泽,得祖先保佑。

3、插柳

柳是寒食节的象征植物,古人“门皆插柳”的习俗,指的就是寒食节插柳。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插柳有清污去秽、避邪之说,所以家家户户在过寒食节的时候,会折下一根柳条,插于门上。由于我国各个省份地区习惯不同,插柳的地方也不一样,像是把柳条挂于衣服上的,或者把柳条放在房檐上的,再有将柳条插在头发里的。在安徽、苏州等地还有以戴莽花、佩麦叶来替代柳条的说法。

4、踏青

在寒食节,人们会在祭祖之后,会趁着与家人、亲戚相聚,一起去野外采集野菜,赏春踏青,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选最好的选择。

5、蹴鞠

寒食节除了踏青之外,还有一个外出活动,那就是踢蹴鞠。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运动,类似今日的足球。寒食踢蹴鞠最早兴盛于唐代,在民间、皇宫、军队都很受欢迎。如今,我们也可以在寒食节开踢足球来代替踢蹴鞠。

——老井说——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和清明已不分彼此,但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轻易地遗忘掉它们。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