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来看大会堂的宏大规模,一边设计一边施工

贱议你读史 2023-12-14 18:36:10
从数据来看大会堂的宏大

我们先捋一下大会党前期的工程进度(1958年):

10月14号:最终确定了大会堂的整体设计方案。

10月17号:绘制出了柱网尺寸图和建筑位置放线图。

10月22号:绘制出了各主体部分的剖面草图。

10月25号:绘制出了基础的刨槽图。

10月28号:给出了所有的基础设计图。

虽然工期紧张,但大伙都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个时候,每个人真的就像是一颗颗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大伙心里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绝不能拖后腿,这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种信念。

在建设过程中,前期的工程量是最大,也是最艰难的,大会堂的占地面积有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17.18万平方米。仅仅是挖掘土方就是个大问题,总共要挖掘430000立方米以上的土方。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看另外的一些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就能看出大会堂是怎样的一个浩大工程。

浇铸钢筋混凝土:127000多立方米。

钢结构使用型钢:3600多吨。

大理石、花岗石、水磨石和剁斧石:170000多平方米。

琉璃瓦:23000多平方米。

铺设通风管道:26公里。

铺设动力电缆和电线:45公里。

铺设照明电缆和电线:670多公里。

我们在回过头来说说挖掘土方这个工程量,当时在工地上,最多的时候参与挖掘土方的人就超过1.3万人。为了加快工期,国家也号召群众参与土方的挖掘工作,这一号召,北京的群众,甚至于那些外地来北京办事、出差、旅游的人,也专门腾出时间去现场参与进来。或许现在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心里就非常清楚了。

那个年代,能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完全是和金钱无关的事情。

一边设计一边施工

大会堂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当时在建设的过程中,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准备材料,三步一体同时进行,这样的工作配合,着实是节省了不少时间。

不过,最头疼和烦恼的就是设计师们了。虽然北京建筑设计院有1000多名职工,但人手压根就不够,除了大会堂这个项目之外,设计院还要完成其他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设计。尽管人员十分紧张,设计院还是抽调出了50多名设计师,参与到大会堂的设计工作中。

架不住大会堂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量,50多个设计师也是压力很大,尽管他们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甚至是轮班通宵达旦的工作,还是满足不了施工和备料的进度。虽然从工地现场到设计院的路程,只有不到四公里,但经常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施工部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经常往返找设计师们,这一来二去很是耽搁时间。

后来,12月6号这一天,就干脆让50多个设计师们直接搬去工地现场,在现场直接和一线工人对接画图,这样即使出现了问题,当场就能解决,着实是节省了不少时间。

不过,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那时候可没有电脑,完全是人工亲自用笔画图。设计师们驻扎在工地后,虽说出现了啥问题,能和一线工人们直接对接,增加了配合度,但这也分散了设计师们的精力。每天应接不暇的应付这些事情,一天忙忙碌碌下来,这才发现自己压根没啥时间用来画图了。

最繁忙的时候,有的设计师连着三天都没说上一句完整的话。因为身边总围着好些人,设计师一句话还没说完,旁边就有一句话抢进来打断话头。有的设计师就提出建议,自己压根没法正常画图了,还是得搬回设计院才能正常工作。

作为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的沈勃先生,也知道设计师们的困难,他和其他人商议之后,还是决定不搬回设计院。除此之外,为了深化和施工部的配合密切,要求设计师们下到各级指挥部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人民大会堂的施工部有三个分指挥部,后来改成了四个分指挥部,把中央部分划出来两个分指挥部,即:万人大礼堂指挥部和中央大厅指挥部;设计组也相应的分为四个小组,下到四个分指挥部工作。

万人大礼堂分指挥部:由阮志大同志带领一个设计组驻扎。

中央大厅分指挥部:由刘开济同志带一个设计组驻扎。

宴会厅分指挥部:由田万新同志带一个设计组驻扎。

人大常委办公楼分指挥部:由钱韵莲同志设计组驻扎。

以上四个设计组,由朱兆雪同志担任总工程师,负责全面领导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工作。

除此之外,还另外划分出了六个设计小组,分别是: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小组。

钢结构设计设计小组。

外装修、钢门窗和木门窗的结构设计小组。

电气设计小组。

设备设计小组。

防水设计小组。

沈勃先生和大伙商议之后,就定下了上面这种工作模式,即:集中领导,分工负责。这种模式一方面深化了同一线施工队的密切配合;另外一方面,也相应的解决了设计人员精力分散的问题。在现场工作中,各种事情都按照轻重缓急的方式来处理,也加快了设计人员出图的速度。

一直到1959年的3月初,仅仅是钢结构部分的所有设计图纸,就多达3600多张,至于所有的设计图纸有多少,我也没找到具体的资料,想来上万张应该是有的了。

这些珍贵的设计图纸,也成了珍贵的史料,目前被完整的保存在中国档案馆。

结束语

人民大会堂,从1958年10月28号正式破土动工开始,一直到1959年7月中旬,仅仅九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基本的施工。剩下的时间就是后续的一些扫尾工作,到8月初完成工程的验收工作,于九月初正式投入使用。

这么算下来,从1958年10月28号,截止到1959年9月初,大会堂的施工时间,只用了十个来月的时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任务,不亚于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了。

1959年9月19号,上万名施工代表雄赳赳、气昂昂的迈进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正在举行国庆工程竣工表彰大会,周公亲自站在门口欢迎大家,他和每一名代表握手,表示问候。

1959年9月30号,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盛大国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总共有80多个宾客到场,有国外的首脑、海外华侨、国内代表等等;人民大会堂也第一次以自己的姿态,向客人们展示自己的宏伟,向世界彰显中国人艰苦奋斗、努力奋进的新时代精神。

0 阅读:2

贱议你读史

简介: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