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精特新企业看产业,长珠三角量质双升,9大高密度区竞争激烈

数据读城 2024-03-05 17:50:06

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质量与分布,正成为城市乃至区域竞争的又一焦点。从专精特新企业看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优势明显,先进制造业布局建设卓有成效,此外,天津、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厦门、重庆、成都等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引育成效显著。总的来看,制造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受地方产业环境、资源投入、政策红利影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受人才供给与集聚的影响更大。

与高新技术企业既重叠又模糊的专精特新企业有着类似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知识底蕴、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环境、高端人才供给等,这也造成两类企业都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高度集聚。本土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需要必要的人才与资金等支撑,特别是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说,在金融、教育、创新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引领培育及集聚发展更有优势、效率更高,京津冀地区的廊坊、唐山等城市也是不错的选择。

身处北京、深圳、上海等科技创新发达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以及时掌握前沿科技,创新优化自身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随着这些城市的竞争加剧,特别是用人、用地等成本的加大,相当数量的企业会选择就近外迁至周边城市,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链的升级与转型,带动本地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部分科教文卫资源丰富的省会城市,凭借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引育和发展。因此,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布有章可循,该群体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地区高度密集,同时也在天津、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厦门、重庆、成都等城市有较高密度。

2022年时制造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比重即超过总量的6成,2023年该比例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研发以及传统设备生产等方面,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是分布最多的三个细分赛道,与所在领域龙头企业沟通不畅是它们面临的普遍难题,为此,迫切希望所在城市或区域为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加强其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配套能力——在这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一些。并且,科研底蕴方面长、珠三角地区也有较好积淀,并长期从西安、成都、沈阳等城市投资、购买优质前沿科研成果并实现转化。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小巨人”企业需要“投早”“陪长”,政商关系、市场化程度、企业数量、对外开放程度、物流水平、创新环境等都是必要条件,但同样是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深耕创新技术研发,各个省市区的关注点与发力点有所差异,广东、江苏、福建等省更关注品牌创建,更重视经营管理,河南、安徽、甘肃等省则对协作配套方面的指标要求略低一些,更愿意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这与各地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有很大关系。

高质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夯实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基础的重要抓手,专精特新企业如能形成有效的集聚,其与当地头部企业、重点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产业融合意义重大,各地为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的机制性联系,撮合大、中、小企业实现融合,形成系统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构筑起“地标性”的产业集群,将更加适应全球产业链集群的分工与发展趋势。

0 阅读:12

数据读城

简介: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