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13:太子卖官还债康熙大怒,邬思道早就说过胤礽不会继位

浮光聿影 2024-01-19 13:43:55

#影视图文连载计划#结合小说、剧本,深挖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中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经典细节。

||浮光聿影

书接上回。

虽说胤俄行事荒唐、嚣张跋扈惯了,但他绝不是糊涂之人,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荒唐模样。正如他沿街叫卖家当,就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预谋、有计划的一次“试探”。

他在试探康熙对不还欠款的人的容忍程度,并试图通过和胤禛打擂台的方式去弄清楚康熙会不会处罚太子。

而胤禟挑唆胤饿带头闹事的用意,就是为了攀咬太子。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太子胤礽竟然将欠款还上了。

当天晚上,不知内情的老九便向老八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八哥,你知道太子的钱,他是从哪儿弄来的吗?”

“谁知道?”

胤祀明明知道太子是因为偷偷地卖了几个肥缺才顺利将自己的欠款还上,那他为什么不把太子的这个把柄告诉胤禟呢?

1、虽说胤禟、胤俄都是“八爷党”的成员,但是胤祀的话他们也未必会听。就比如胤俄卖家当还债这件事,胤祀早就说过让胤禟帮胤俄还债,结果呢?

胤禟不但不听,还差点让他受到了牵连。而从胤禟做事全凭自己的喜恶、“顾前不顾后”的风格来看,胤祀不告诉他就是担心他会坏了自己的夺嫡计划。

换言之就是,在扳倒太子这件事情上,他需要掌握绝对的控制权。

2、如果胤禟知道了,他肯定会问胤祀如何利用太子的这个把柄,一旦胤祀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或者做出了实质性的安排,就是在变相的表明他有扳倒太子想取而代之的野心。

而议举太子、立哪位皇子为国储这样的事,只有当朝的皇上才能定。名不正言不顺还要去争,那不就是在承认自己谋逆吗?胤祀敢告诉胤禟吗?

3、这一点是出自于胤祀的私心考虑。

胤祀的母亲是“辛者库贱妇”出身,即他的身份远不及胤禟、胤俄尊贵,如果太子有朝一日被废,按照“立嫡、立长、立贤”的继承顺序,即便他有八贤王之称也只能往后排。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他想坐上那个位置,就必须拿出与之相匹配的手段和能力。

因此,太子的把柄只有掌握在他的手中,并通过他的谋划取代现在的太子,才能让胤禟和胤俄臣服。

基于以上原因,胤祀只能装作不知道。不过,这个可以扳倒太子的大好机会就摆在眼前,他又怎么会放过呢?

于是,胤祀就趁着皇长子胤禔“御前当值”、康熙“圣心不悦”的绝佳机会,让吏部尚书揆叙带着那六位花钱买官的官员,前往畅春园“陛见”。

“你马上带那六名官员去畅春园,让大阿哥引荐给皇上。”

揆叙是“八爷党”的坚定成员,胤祀选择在这个时候让他带着官员前往畅春园“陛见”,其实就是让他把太子的把柄告诉大阿哥胤禔,借大阿哥的手来打压太子。

那么,揆叙又会如何传达他的这一层意思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对话:

“我说揆叙啊,你们吏部也太过分了吧?一下子就把这六个肥缺都放了,弄了多少孝敬?如实招来!”

“大爷,您这样说奴才,奴才可得找根绳子上吊了。这几个人都是太子点名外放的。”

“哦?他们都是太子的什么人?”

“回大爷的话,这几个人和太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胡说!光四川茶盐道一个缺儿,每年都能弄个几十万两银子,太子怎么会放给一个毫无关系的人?”

“奴才敢发誓,这几个人太子连见都没见过!”

揆叙的这些话,刻意强调了两点:

1、这六个人和太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2、太子连他们的面都没见过。

这么明显的暗示,皇长子胤禔自然听出了揆叙话里话外的意思——这是个给太子下套的绝佳机会,于是他就把那六名官员带到了康熙的面前。

结果康熙才问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太子卖官鬻爵的行为就暴露了。

“谁是康祖恩啊?”

“小人是康祖恩。”

“你知道你要去当的这个官是干什么的吗?”

“知道,是管盐和管茶的。”“你知道盐和茶应该怎么管吗?”

“知道,就是把盐从盐民手里买过来,然后卖出去,把茶从茶农手里买过来,然后也卖出去。”

这段对话中有两个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掉的细节:

1、康祖恩用的是奴才回答主子才会使用的满语!

康祖恩自称“小人”,这就说明他不知道如何在君前奏对,即他之前没有做过官。

2、盐茶道的职责是保障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当地的经济贸易发展,绝不是简单的买进卖出赚差价,也不是康祖恩所说的“中间商”。

结合这两个细节,我们就能够明确得知这个康祖恩根本不称职。而吏部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将这么重要的缺交给一个不称职的人,这些迹象让康熙察觉到有人在背着他卖官鬻爵。

为了验证心中的猜想,于是康熙又问道:

“你过去在哪个任上任职?”

“回皇上,小人是个候补道,原来没有放个缺,一直在山西做生意。”

康祖恩所说的候补道,指的是纯粹以捐纳的方式得官后赴吏部报到,吏部依法选用后再分到各省,听候委用。但是各省的实缺又十分有限,基本上也轮不到捐纳道员,于是很多捐纳道员就成为了候补道员。

而像茶盐道这样的重要岗位,本身就拥有巨大的寻租和套利空间,没点皇室关系、不是关系亲近的人根本不可能担任,更别说一个小小的候补道了。

至此,康熙的猜想已经得到了证实,为了查明谁是那个卖官鬻爵的人,于是他转身询问大阿哥胤禔:

“这个人是谁举荐的?”

“回皇阿玛,这六个人都是太子点名放的缺。”

“太子和这几个人是什么关系?”

“据儿臣所知,太子连着六个人的面都没见过。”

“什么!”

在皇长子胤禔的助攻下,太子胤礽卖官鬻爵的荒唐行为就彻底被坐实了。不过,康熙并没有立即要处置太子的意思,而是让李德全召太子来见他。

匆匆赶来的胤礽,早已察觉是老八在背后放他的冷箭。为了弄清楚康熙的态度,他并没有立刻进殿觐见,而是拐着弯地试探李德全。

“李公公,知道皇上为什么叫我吗?是不是这几个官员说了什么浑话?”

李德全这个老狐狸,自然听出了胤礽的真实意图,他的回答非常机智:

“这几个官员是大爷引见的,当时奴才不在殿里。”

虽然太子的地位和声望虽然在逐渐降低,但他毕竟还是大清朝的储君,也就是李德全未来的主子。因此,只要胤礽没有被废,李德全就必须站在胤礽这一边。

在此的前提下,李德全必须要提醒太子康熙召见他的潜在危险,“大爷引见”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您小心点儿吧。

同时,李德全还表明了自己一贯的自保原则——“奴才不在殿里”,意思是说皇上会如何处置您,我并不知情。

尽管李德全没有直接说明康熙的态度,但是胤礽已经有了答案。他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不稳,也知道他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来到御前,胤礽慌乱的表情以及神态,让康熙深信太子确实是干出了卖官鬻爵的荒唐举动。

不过,康熙不希望听到太子狡辩,更不屑于同太子纠缠,他希望太子能够主动承认错误。毕竟,与废黜太子引发的夺嫡之争比起来,胤礽“卖官鬻爵”的行为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他开始旁敲侧击地提醒太子:

“胤俄在前门大街卖家当,还打了田文镜,你知道?

“儿臣知道了。”

“一大帮子老臣到朕这儿来哭的事,你也知道?”

“儿臣也知道了。”

胤俄沿街叫卖家当、老臣们到御前哭闹,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钱偿还国库欠款,康熙在这个时候问他知不知情,其实就是想问胤礽:“你借的钱是怎么还上的?”

此时的胤礽,还尚并不明确康熙会不会因此废了自己,所以他不敢也不能承认错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康熙进一步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

眼看胤礽没有承认错误的意思,康熙又追加了一句话: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吗?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这句话的重点在结尾——“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会不会有人卖官鬻爵,用以偿还国库欠款呢?

接连的提醒、疯狂的暗示,就是为了引导太子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没想到太子竟然将过错全部推到了胤禛和田文镜的身上。

“皇阿玛圣明,追比国库欠款,本是天经地义的事,要说弄到今儿个这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推荐的那个田文镜,性格乖僻、不通人情天理,把一件原本可慢慢办好的事情给弄砸了。”

听完胤礽的话,康熙彻底无奈了,不过他打算再给胤礽一次机会,同时也要告诉胤礽,当务之急是追比户部欠款,让国库充盈起来。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得不对,你说说嘛!这是吏部报上来的外放官员的名单,你查一查,行(剧本中是称职)的话就批了吧!”

接过名单,胤礽流露出了欣喜的表情,他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觉得康熙关注的焦点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身上。

殊不知,康熙刚刚转过身,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这就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吗?有功劳就自己占着,有过失就推给别人,还背着自己卖官鬻爵,他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段画外音就是在告诉我们,虽然康熙没有处罚太子胤礽,但他已经产生了废黜太子的想法。试想一下,康熙对他失望至极,又怎么会让他继承皇位呢?

在小说中,邬思道也明确地说过康熙根本不会让胤礽继位。

“太子琐碎窥探皇上意旨,从只言片语中揣摩圣意,处处附就皇上,生怕出半点差错,恰是他自己已觉地位不稳,只是不愿承认而已。我曾说过他危若朝露,就是因为皇上要的乃是太子,不是要奴才!皇上自己雄才大略,怎么会瞧得上这样庸懦无能之人?太子若能以天下为己任,不避怨嫌,好生整顿吏治,万岁怎么还会对他左右前后地不放心?人为物欲所障,如入具茨之山,七圣皆迷,想看得清爽,做得利落,谈何容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胤礽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没有完全理解康熙的意思。就比如康熙所说的“底下人”,真的就是指胤禛和田文镜吗?

按照胤礽的话来理解,他“底下的人”自然是指胤禛和田文镜,但他是太子,是大清朝的储君,除了康熙之外的所有人,都应该是他的底下人。

因此,这个“做得不对的底下人”还有以死抗争的魏东亭,跑到畅春园找康熙哭闹的那些老臣,以及到前门大街叫卖家当的胤俄,和那些想尽办法都要赖着不还的人。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康熙的那句话。

胤礽什么都知道,但他什么也没做。康熙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太子能够插手干预,及时给予胤禛必要的帮助,从而保证追比欠款的继续进行。

可惜胤礽会错了意,所以才会一错再错,以至于离皇位越来越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期我们再接着说。

创作不易,喜欢请点个关注,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2 阅读:12

浮光聿影

简介:一部好电影,就像一个好的故事,总能带给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