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孝顺的子女越不受父母待见?真相现实,又戳心窝

饭饭妈妈育儿 2024-05-16 15:56:49

父母养子女小,子女养父母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

而在大众认知中,觉得多子女家庭中,每个子女对待父母的养老付出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养老怪象:子女越孝顺越不受待见,付出少的更受父母宠爱

按照常理来说,对父母越好的子女,从父母处得到的情感回应也应该越多,但是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

楼上的王大爷,有三个孩子,老大当初为了住得离父母近一点,也在这个小区买了房子,就住在王大爷楼上。

老二是个女儿,结婚之后嫁得不远,也是本市的,平时一到周末的时候,也会来看望王大爷。

而老三就离得比较远了,因为老三毕业之后就在学校所在地考了公务员,说来老三也是真争气,一次就通过了,所以直接在当地定居下来,平时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来看望王大爷。

按照这样的情况来看,大家是不是以为王大爷和老大最为亲近,对老大更好?其实不然。

平时王大爷家里换个灯泡啥的,都会找老大,因为老大住得近。

可以说,在一众邻居眼里,老大就是最孝顺的儿子,不但王大爷家一有啥事儿就马上到位,平时没事的时候,老大也经常会去王大爷家看看,一来看看父母身体怎么样,二来看看家里少点什么。

这不,前段时间王大爷觉得有点不舒服,老大立马就给王大爷买了制氧机,让王大爷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吸吸氧,还别说,王大爷身体确实舒服了很多。

可见,老大对父母的关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是习惯性的,是真正孝顺的体现。

当然,老二也对王大爷比较孝顺,毕竟每周末几乎都会来看望王大爷,每次来看王大爷的时候,也会带上一些礼品,比如保健品、舒化奶等等。

虽说老二没有老大那么无微不至,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老二嫁出去了,不可能天天来看望王大爷。

至于老三,身在外地,作为公务员的他虽说有双休,但是周末两天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回来看望王大爷,只有到小长假、过年的时候,老三才有时间回来。

所以,排除其他因素,只看孝顺程度的话,很明显老大最孝顺,老二次之,老三最末。

但是,王大爷对待三个子女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平时王大爷对待老大的时候,真的是“呼来喝去”,比如有一次王大爷感觉床不舒服,老大便立马给王大爷换了一张床,生怕安装人员装得高度不合王大爷心思,还自己亲自给王大爷组装,可王大爷不领情,还嫌老大装得慢。

而对于二女儿,王大爷的态度就又不同了,每当二女儿带着孩子来看望王大爷的时候,王大爷都会亲自下厨炒俩菜,让二女儿和孩子吃好喝好,俨然一副和蔼老人的模样。

当老三过年过节回家的时候,王大爷又是另外一种态度,不仅早早地就出门相迎,而且对待老三一家人就像是对待“上宾”一般,不仅好吃好喝待着,而且每到走的时候,王大爷还会给老三塞很多的东西。

很多人都对王大爷的这种行为看不懂,但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远的香,近的臭,在跟前的最可怜”。

为什么子女离得越近、越孝顺,老人反倒不待见呢?真相很扎心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它源于人的本性。人们总是对于容易得到的事物不那么地在乎,而对于那些得不到的却非常在意。

就比如王大爷对待三个孩子,对于经常能够见到的孩子,王大爷认为是“常态”,自己不会失去,所以便“呼来喝去”。

而对于二女儿,每周只能见一次,觉得“若即若离”,需要花心思去维护情感,以便“好好招待”。

至于老三这种一年半载才能够见一次的孩子,让王大爷感受到较大的情感危机。

所以便会“盛情款待”,用更多的付出来加强情感之间的联系,避免老三和自己之间的感情因时间和距离而淡化。

真相就是这样,你对老人越好,老人越觉得稀松平常,对你反倒是越不重视,事实虽说很令人难以接受,但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性,是很难破解的。

给老人和子女的一点建议

虽说人的本性是这样,但在这里也建议老人们应该对那些孝顺的子女付出同等的情感回应,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寒了子女的心,不说对孝顺的子女多好,但起码要对一众子女平等对待,这样才会让子女觉得自己的孝顺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从而更加孝顺父母。

而子女们遇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公”的时候,也要换位思考一下,体谅老人们的思维局限性。

毕竟他们都老了,有时候被人之本性困住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不应该纠结父母的“偏心”。

毕竟他们生养了我们,就算是他们再偏心,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那颗感恩的心,孝顺父母、厚待父母。

写在最后

荀子有句话叫做“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说白了就是人是具有劣根性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后天的“起礼义,制法度”来进行改善这些劣根。

所以,让我们一起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样才能够创建一个和谐的家族环境,才能够家和人和、万事兴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0 阅读:49

饭饭妈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知识分享,让你做个自信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