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氏家族逆袭史:从年羹尧的崛起看满清八旗的圈子有多小?(上)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4-11 12:31:46

在很多的影视剧中,只要是跟雍正—爱新觉罗.胤禛相关的,基本上都会出现年羹尧以及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比如《甄嬛传》中年羹尧虽然出现的次数少,但他的设定却非常重要。因为正因为有年羹尧在西北立下赫赫战功,年世兰才会在后宫如此得宠,皇上与太后都不会轻视年世兰。但也不会让年世兰生下有年氏血脉的孩子,年羹尧与年世兰都沉浸在自己的地位与尊荣中,哥哥在前朝跋扈,妹妹则是在后宫跋扈,没有意识到雍正已经对其兄妹二人有多忌惮,必定会处之而后快。

很快年羹尧被处死,年世兰在得知自己多年未孕真相后撞墙而死。

年氏兄妹一死,年氏家族在雍正一朝便开始衰落。

再比如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原先是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得雍亲王胤禛的提拔而一步一步做到了川陕总督的位置上。但不管年羹尧如何平步青云,都是胤禛的“奴才”,因为他出身镶白旗(下五旗),而胤禛在被封为亲王后便是掌管镶白旗,如此年羹尧一族便成为胤禛旗下的奴才。为了能让年羹尧更加忠心,胤禛便给年羹尧与年秋月兄妹二人抬旗,直接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旗。

而且胤禛还娶了年秋月为侧福晋,只可惜胤禛并不喜欢年秋月,虽然在坐上皇位上将其封为年贵妃甚至是年皇贵妃,但自始至终胤禛都将其当成一个巴结年羹尧的工具而已。年秋月也痛恨自己的哥哥为了前途让自己做了雍亲王侧福晋,而没有嫁给自己喜欢邬思道,所以早早便病逝了。

而年羹尧虽然是帮助雍正坐上皇位的功臣,也在雍正登基后打败罗卜藏丹津,而帮雍正坐稳了皇位;但是最终也因为自己的跋扈、不尊君上而被赐自尽。

当然这仅仅是影视剧中年羹尧与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样子,出身低微;但实际上年羹尧出身并没有那么低,年羹尧之所以能够帮助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年氏家族的族人在朝廷多年的经营,而非年羹尧一人之功。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年羹尧及其家族是如何崛起的?从年氏家族的崛起,便可以看得出满清八旗的圈子有多小。

01 跟随一起入关的汉军旗包衣

年羹尧的祖上一开始确实是出身包衣:

根据年氏家族族谱的记载,年羹尧的家族原本并不姓年,而是“严”,而且是军伍世家。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其家族还出了一位万户叫严孟旸。只是在元末明初“红巾军”此起彼伏,严孟旸在滁州城对抗农民军的时候不幸战死。其家族为了避祸便从滁州城迁走,前往安徽怀远定居。而且将姓氏“严”通过谐音的方式,改为“年”,也正因为改姓其家族的族人得以活了下来。

在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在位时,年氏家族出了一位进士叫年富,通过读书进入官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训导,但是一步一步做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当然年富用了长达50年的时间,历经成祖、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六位皇帝才坐到了尚书的位置上,但最终能得此地位确实也很不错了。毕竟官居尚书之位,便已经成为朝廷重臣。

按理说年富的崛起能够让年氏一族在明朝崛起,但很奇怪的是年富死后,年氏一族便“消失在了”的明史之中。一直到崇祯十一年,年氏家族出了一位叫年有升的明朝将领,在明清松锦大战中被清军俘虏,年氏家族才重新出现在了史料当中。

松锦大战中不仅年有升被俘,就连明军的主帅洪承畴都被俘,而且在皇太极的臣子、庄妃的相互劝说之下,归降了大清,在清廷为官。当时清军对待明军俘虏的策略是:

只要是被俘的俘虏,只要愿意归降的都可以免死;

若是能够归降并且上战场杀敌者,便是立下功劳。

而年有升因为表现得好,而被编入镶白旗的汉军包衣,正式成为满汉八旗的旗人。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皇太极在位后期,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凭其战功崛起,尤其是多尔衮成为皇太极处理朝政的左膀右臂,而且很多朝臣、八旗子弟的升迁都是多尔衮说了算。皇太极病逝后,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一直到多尔衮去世,福临做了7年的傀儡皇帝。

而多尔衮则成为大清实际的掌权人,而多铎在同母胞兄多尔衮的器重下,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代替郑亲王济尔哈朗成为大清的第三位辅政叔王,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多尔衮。

而多铎统领的便是镶白旗,可以说镶白旗在多铎的统领之下兵强马壮。

而年有升虽然只是包衣,但是在跟随多铎一起打败李自成农民军以及南明残余势力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战功,也得到了很多的战利品。如此一来,年有升及其家族不仅地位上升,而且其家中财物也是越积累越多。

而很快,年氏家族的包衣奴籍也摆脱了。

顺治十二年,年有升的儿子年仲隆(也就是年羹尧的祖父,年有升第五子)考三甲第十四名,有了进士的身份,家族便得以摆脱了包衣奴籍的身份。

也就是说到了年羹尧这一辈的时候,其年氏家族早就已经不是包衣奴才了。

02 年仲隆的仕途生涯

年仲隆是在1622年出生,刚出生也就十多天的时间广宁(年仲隆出生地)便被后金军(清军)攻占,年仲隆本人也曾在明军中担任过指挥,后来跟随父亲年有升一起归降大清;并且跟随满清一起入关,成为顺天府的学生。

顺治十五年,年仲隆离开京城前往安徽和州做知州。

顺治十七年,和州知州便由杨继芳接任。而年仲隆很可能被调往江南做了知府,因为年仲隆后来被卷入了“江南奏销案”之中。(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年仲隆于顺治十七年病逝在任)

江南奏销案其实说白了,跟雍正初年雍正下旨彻查江苏积欠赋税钱粮的是一样的。其实就是地方豪绅跟官府一起,隐瞒、混淆以及拖欠钱粮。此案牵扯到了苏州、常州等四府,而负责查清此案的是开国功臣瓜尔佳.费英东的侄儿瓜尔佳.鳌拜,后来位居“四大辅政大臣”之位。

鳌拜的手段很简单直接:

“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革职”

而当时的江宁巡抚朱国治却先后制造了“哭庙案”与“奏销案”(就是《康熙王朝》中被吴三桂斩首祭旗的朱国治,而历史上真实的朱国治确实是死于吴三桂之手,只是朱国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酷吏):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大清是满人建立的天下,所以在满清初期甚至是纵观整个大清,会出现明朝遗民反抗大清的事情。顺治十六年,明室的遗民暗中与郑成功联系,希望能够帮助郑成功“反清复明”。

金坛县的县令任体坤便向朝廷上奏:金坛士民想要造反,溧阳的抚臣相信了任体坤的话。巧合的是,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在镇江、瓜州败给了清军,乘船回到了台湾。

一切好像都顺理成章,有了切切实实的“证据”。清廷便下旨以“通海”的罪名追查,哪些人与郑成功私下里有联系。此案牵连甚广,官员与士绅、儒生等之间互相构陷,顺治帝命朱国治等人审理此案,朱国治是一个酷吏,除了周生等十多位儒生被放回,其余的全部入狱。

这便是,满清初期“江南三大案”之一的“通海案”。

那什么又是“哭庙案”呢?

从顺治十七年开始,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逼着百姓们交赋税,为此还杖毙了一人;而任维初自己则是中饱私囊,这让吴县的百姓是苦不堪言,吴县的秀才们虽然同情当地的百姓,但是他们又无能为力,所以便写了“揭帖”到哭灵场,将县令的所作所为都揭露了出来。以金圣叹为首的秀才,则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包庇任维初的江宁巡抚朱国治。

《哭庙文》:“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而金圣叹等人哭庙时,恰好顺治帝病逝,而且顺治帝病逝的哀诏已经到了苏州。所以朱国治便以“秀才们此举冒犯了顺治帝,为大不敬”的罪名,将他们全都抓了起来,金圣叹被处斩。

江南三大案:哭庙案、奏销案与通海案,在朝中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满。

而朱国治也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惩罚,而被革职。代替朱国治为江宁巡抚的是韩世琦,韩世琦上任后不久,便直接弹劾了年仲隆,理由是:

“屡催钱粮未报,无法完册,难辞其咎”

年仲隆之所以如此,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但是韩世琦作为江宁巡抚,是年仲隆的上司,年仲隆即便是再“委屈”也不能说什么,所以此时年仲隆的日子并不好过。

而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朱国治还是韩世琦全部都是出身“汉八旗”。虽都是出身“汉八旗”但二人也不太相同:朱国是是在辽宁抚顺出生的,在后来跟随满清一起入关,所以属于正黄旗;而韩世琦的祖籍是山西蒲州,只能加入正红旗。

从顺治朝末年开始,一直到康熙朝出面,因为康熙年幼的缘故,一直都是辅政大臣处理朝政。而两黄旗(镶黄旗与正黄旗)向来是皇帝亲掌,因为康熙帝年幼,皇权衰弱,正黄旗也有萎靡的趋向。

朱国治虽然属于正黄旗,但是在康熙元年被革职;

一直到康熙十年才补任云南巡抚,结果被吴三桂给杀了。

而韩世琦所在的正红旗,一直是由大清第一王族——代善家族掌管,越来越兵强马壮;韩世琦虽官声不好,但照样风生水起。

虽然年仲隆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好在仕途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而且让年仲隆高兴的是,儿子年遐龄在康熙三年,被提拔为了“笔帖式”。

深得信任的笔帖式

大清是满人建立的天下,但大清并非只有满人,还有蒙古人、汉人等,所以便有满蒙汉等多种文字。为了能够并用这些文字,便设置了笔帖式这一职位,来专门翻译、抄写满汉文。笔帖式的职位一般都不高,七品到九品,当然若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做到六品甚至是五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人的职位等级不高,但是因为接触都是朝廷所需要的重要、不得随意外传的文件,所以只要是做笔帖式的人,朝廷都会对其出身及其背景都做好调查。然后培训合格以后才可以正式出任“笔帖式”,其实“笔帖式”是很多人平步青云的一个跳板,尤其是满勋贵族出身的笔帖式,比如赫舍里.索尼,不仅位极人臣,还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首,其孙女更是成为康熙的第一任皇后。

只要是位居笔帖式,便意味着两点:

第一,朝廷对其家族是信任有加的;

第二,年遐龄的能力突出,得到了认可,未来的平步青云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这年年遐龄22岁,便能位居笔帖式,对于年仲隆而言是一件很不错的喜事。果然如此:

年遐龄以笔帖式的身份被授予兵部主事,后做到了刑部郎中的位置上;

康熙二十二年,被授予河南道御史一职,没多久便被授予内阁侍讲学士一职;

康熙二十九年,被提拔为内阁学士;

康熙三十一年,工部左侍郎;这年十月,被授予湖广巡抚。

在清朝,巡抚已经是封疆大吏的位置,能位居于此,年遐龄确实比自己的父亲要强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年氏家族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

在此期间,年遐龄先后生下五子两女,而且年遐龄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平步青云。年希尧作为家中嫡长子,年遐龄自然是给予厚望,而年希尧也是按照父亲的期望,由笔帖式被授予云南景东府同知一职,康熙五十二年任广东按察使,康熙五十五年任安徽布政使。

布政使在清朝属于从二品官职,年希尧用了20年的时间做到了布政使的位置上;不过年希尧虽为家中长子、博学多才,但是年希尧的心思并不在为官上,而是喜欢研究数学、美术以及医学,更何况康熙五十九年受凤阳知府蒋国正一案的牵连而被革职。

所以年遐龄便不得不将希望转移到二儿子年羹尧,以及已经嫁给雍亲王胤禛为侧福晋的女儿年氏身上,而年羹尧与侧福晋年氏确实没有让父亲失望。

年羹尧成为权臣纳兰明珠的孙女婿

年羹尧是康熙三十八年的举人,康熙三十九年参加了殿试,开中三甲218名。康熙下令“凡是参加殿试的,只要是大臣的子弟,全部位列三甲”,就这样年羹尧同张廷玉等人一起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而这一年年羹尧只有22岁。

可以说此时的年羹尧是名副其实的年少得志,值得一提的是年羹尧虽然后来成为战功赫赫的年大将军,但是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而是熟读经史,写的文章非常不错;而且倾心于程朱理学以及阳明心学。

在年羹尧入仕途的这几年,年氏家族已经在朝中颇有地位:

年遐龄位居巡抚

年希尧也已经入仕

而年羹尧年仅22岁便已经进入翰林院,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如此年羹尧便被曾经的权臣纳兰明珠(曾经与索额图党争的明相)看中,纳兰明珠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年羹尧。

由于文章篇幅比较长,所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得是年氏家族在元朝、明朝时在朝为官者,以及年氏家族如何成为满洲八旗的包衣,又是如何摆脱包衣奴籍身份的。另外便是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祖父年仲隆以及曾祖父年有升的仕途生涯,让年氏家族的地位越来越高。

而年羹尧也在家族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入仕,不仅入翰林做作了庶吉士,而且还被权臣纳兰明珠看中,成为明珠的孙女婿。

那么下篇便是讲解:年羹尧在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帮衬下,在自己的文武全才下,如何平步青云?又如何拥护四阿哥胤禛成为皇帝的呢?

9 阅读:1958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