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井下200米当“新矿工”

四川全报 2022-10-19 15:39:21

在井下集控中心,集控操控员李文成(左)演示操作采煤机。

支架巡护员肖红强正在工作。

10月13日,乐山市犍为县,记者加入嘉阳煤矿采煤三队中班组。“我们搞快点。”距离15时开始的中班还有两个小时,采煤三队党支部书记黄建就不断催促记者,“快穿装备,交接班要无缝衔接。”

无缝衔接的还有保供任务。今年,从迎峰度夏到迎峰度冬,嘉阳煤矿接连接到保供任务,需要年产保供煤87万吨。针对薄煤层开采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嘉阳煤矿启动薄煤层智能化综采试点,要求采煤三队“先用起来”,队里也因此有了不少“新矿工”,记者也是其中一员。

在集控中心遥控采煤机

记者模拟操作,“割”下上百公斤原煤

13时许,记者换好装备,搭乘“猴儿车”(地下矿井运输工人的设备)一路下行,而后在微弱的灯光中徒步前进,花了约50分钟才走进1205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这里距离井口垂直落差超过200米,是嘉阳煤矿第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为什么要用智能化综采?”记者询问。“那个反光的就是煤。”黄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用灯光指向巷道一侧,反光的部分只有记者半身高,“平均厚度不到1米,中间还夹着3层矸石(混含在煤层中的石块)。”

黄建说,由于工作面矮小,需要矿工俯身作业,薄煤层(地下开采,煤层厚度小于或等于1.3米)的开采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不过,嘉阳煤矿已持续开采84年,现在几乎都是薄煤层,因此要用智能化机械设备取代人力,提高生产效率。

走到距离工作面还有100米的集控中心,集控操控员李文成把记者留了下来:“快来跟我学一下。”

这是一个只能容纳两人同时工作的小房间,墙上挂满显示屏,台面上有很多按钮和操纵杆。“工作面有一套高清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李文成指着屏幕告诉记者,在可视化的基础上,集控操控员能进行远程遥控,调动采煤机等设备作业。

为确保安全,李文成将设备锁闭,用模拟操作的方式,手把手教记者如何遥控采煤机。按照他的指点,记者按下启动键,再摇动操纵杆,模拟动画显示,采煤机正在前进。“你这一下,至少能割上百公斤。”李文成笑着告诉记者。

“今天一个中班任务是多少?”

“至少几百吨。”李文成说,在长215米、高1.2米的工作面上,一个中班要截割3 刀,也就是要操控采煤机走3个循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产能拉满,“其他班组需要13个人在工作面上,我们这里只要两三个人,但工效能达到406吨/工,是其他班组的几倍。”

说罢,李文成继续当日的工作。按下一键启动,远处传来皮带运转的声音,显示屏中的采煤机刀筒也开始快速旋转。

在工作面内跟机巡护

手持无线遥控+专人盯防

告别李文成,记者与采煤机跟机巡护员黄胜奎继续向前,走进1205工作面的采煤第一线。

俯身钻进过人空间不到1米高的支架,黄胜奎从同事手中接过一台手持无线遥控器。不远处,采煤机正在移动,记者跟黄胜奎一起弯着腰,与采煤机保持5米左右间距,在支架下蹲伏跟进。

“我们是给智能化综采上的‘双保险’。”黄胜奎扭头叮嘱记者,要随时关注采煤机的工作状态,还要盯住截割下来的煤层,看其中有没有颜色不一样的硬质岩石,“一旦有断层等突发情况,就要马上调整,否则会耽误生产。”

蜷缩在支架下,黄胜奎始终紧紧盯住工作面,手里拿着遥控器,“运动自如”地跟着采煤机前进。

黄胜奎告诉记者,他原来是采煤机司机,在没有遥控的时代,需要时刻与采煤机保持“零距离”,“现在跟机巡护,已经轻松多了。”

在记者身后,支架巡护员肖红强也钻了进来。

“采煤机割一刀,支架就要往前一步。”肖红强指着头顶的支架对记者说,支架需要及时跟进支护到位,保证工作面安全和正常生产,“每一步都要盯好。”

伴随一阵机械声,支架开始一点点向前挪动。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支架的样子,记者只好半躺下来,把头仰起盯着支架,后背传来的强烈震感让记者屏住了呼吸。

“如果采用普通综采工艺,200多米的工作面有上百根液压支柱,一个班需要人工操作上千次。”肖红强说,如今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工操作,但巡护员还是要坚守在第一线,第一时间处置安全隐患和设备故障,确保采煤作业安全高效。

傍晚时分,记者提前告别班组回到了地面。此时,刚刚开采的原煤正在不断送上来。井口对面,堆煤场里已开始忙碌,将列队而来的货车装得满满当当。嘉阳煤矿采煤副矿长刘永刚告诉记者,煤矿最近10天的产量达到3.6万吨,接下来将继续强化人、机、技协同,努力完成迎峰度冬保供任务。

体验心得

崇尚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遥控开采,是不是跟打游戏一样?”下井前,我好奇询问。同行的工人一脸严肃:“你下去就晓得了。”

走在巷道里,头盔多次碰壁,胶鞋多次硌脚,远处不时传来滴水声和机械运作声,一次次让我心跳加速。钻进狭小的工作面,头抬不起来,肢体伸展不开,呼吸急促。眼前的一切都在对我说:没那么简单。

诚然,通过智能化设备加持,井下工人的劳动强度明显降低、劳动效率大幅提升,但稳产保供仍然需要工人坚守一线,既要拼技术、拼技能,还要拼体力、拼汗水。

坐在回程的“猴儿车”上,《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多次出现在我的脑海,同时出现的还有这句话:“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程

责编|刘茂楠

编审|孙琳莉

监制|胡健

法律顾问|四川蜀西律师事务所

联系邮箱| VXW88888@qq.com

声明|本官方账号原创作品,其知识产权均为四川全报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否则视为恶意侵权,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本平台尊重原创,已注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删除!

4 阅读:12

四川全报

简介:四川全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