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高层大乱斗的真相:始皇一死,贵族反扑

太宗悦史 2024-03-21 14:29:40

01

说起秦朝末年的秦国高层,就如同故事情节一样跌宕起伏,如果是在说书,一定会将别人听得一愣一愣。

胡亥、赵高、李斯这三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联合起来杀掉扶苏,而同舟共济的下一步就是同室操戈。

扶苏的尸体还没凉透,赵高就将李斯杀死,同时将李斯的三族全部打包带走。

按道理来说,事情发展到这里也应当结束,因为赵高已经取代李斯的丞相一职。

但结束了吗?没有,铲除李斯的赵高又将胡亥杀死。

要知道,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不到三年,平均起来就是一年杀一个。

而被杀的这三位,一位是秦始皇的钦定继承者,一位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一位是当朝丞相。

而杀他们的赵高原来的官职是行符玺事兼中车府令,这两个官职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要给当时最亲近秦始皇的大臣排一个名,李斯肯定排不到第一,这个第一是谁呢?是赵高。

因为行符玺事、中车府令这两个职位都是秦始皇的贴身职位,一个职位负责管理秦始皇的玉玺、兵符,一个职位负责管理秦始皇的专列。

倘若将秦始皇比喻成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赵高就是这个庞大机器的主要零件。

对于赵高为什么要杀死扶苏、李斯、胡亥,一部分的说法是,他要获取最大的权力,也就是皇权。

还有一部分的说法是,他出生于赵国,他要为赵国复仇。

但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有着明显的问题,真正的罪魁祸首一直躲在背后,直到最后才闪亮登场。

但制造出这一切的他,终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

02

自从赵高杀掉胡亥,当时的秦国他就已经是排名第一的存在,因为如果他不是排名第一的存在,也不能将胡亥杀掉。

但他即将登基称帝的那一刻,司马迁在《史记》里给出了一种君权神授的情景,那就是皇位不断的震荡。

这可能吗?明显不可能。

既然如此,赵高为什么选择将屁股从即将坐上去的皇位上面挪下来,反过头来就将秦国的宗室成员子婴扶上去呢?因为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他的这种政变方式可以说是最愚蠢的那一种政变方式,历朝历代就没有任何一位造反的皇帝是通过他这种政变方式登上皇位的。

要知道,首先他赵高不是秦始皇的直系家族成员,他是没有任何资格继承皇位的。

他倘若继承皇位,一定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首当其冲的就是秦国的宗室成员,然后就是秦国的官员。

摆在明面上的说法是你赵高谋朝篡位,但实际上的想法是,你赵高都能当皇帝,为什么我不能?这也是为什么他不敢登上皇位。

因为他一旦登上皇位,将会遭到全国既得利益集团的绞杀。

其次,与前任皇帝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依旧能坐上皇位的皇帝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要不是这样的话,哪里来的王朝更替。

但他们是通过什么坐上皇位的呢?基本上都是通过军事力量灭亡前任王朝,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将前任的统治者连根拔起。

而其他试图反扑的势力也不敢轻易动弹,毕竟人家都能将前任的统治者除掉,你要是敢冒出来的话,人家岂不是也能将你给除掉?

但赵高他是通过军事力量吗?不是,他是通过阴谋诡计。

最后,除了家族成员,军事力量,还有另一种方式取代前任皇帝,那就是长时间的造势,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不断的做各种好事。

就比如当年的田氏代齐,通过高买低卖的方式,不断的收买人心,让全国的百姓都认同你。而赵高是吗?不是。

正是因为现实的原因,赵高才不得已将皇位让出去。

但这就冒出来一个问题,赵高能成为秦始皇的贴身秘书,足以说明他绝对是一个人精。

毕竟他要不是一个人精的话,怎么可能在政治中心混得风生水起?试问,历朝历代有哪一个蠢才在政治中心混得风生水起?

甚至就连他犯罪,蒙毅要将他杀掉,秦始皇都出来为他说情,足以说明他赵高是个一等一的人才。

但就是这种人才,竟然出现如此愚蠢的错误,明知道自己通过这种方式的政变是不可能坐上皇位的,但还是选择杀掉前任皇帝胡亥。

要知道,他能杀掉胡亥,足以说明他也能控制胡亥,既然如此,控制胡亥,不是比杀掉更好吗?这很难不让人觉得这里面有秘密。

紧接着说上面提到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赵高不为别的,就是为赵国复仇,这种说法相当的扯淡。

要知道,赵高是赵国的远支,什么叫做远支呢?就是他们虽然出自于赵国王室,但是他们家最起码从祖上三代起就已经生活在秦国。

而他们家之所以生活在秦国,是因为先祖在秦国担任质子,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人质的意思。

而一个国君的儿子倘若受到国君的重视,是不可能到国外担任质子的,毕竟倘若两国交兵的话,第一个死的就是质子。

从这里就足以说明赵高的祖上并不受到赵国王室的重视。他的祖上没有受到赵国王室的重视,又整整不下于三代人生活在秦国。

更何况,赵国王室在这期间从未给他提供过任何帮助,倘若有帮助的话,他的父亲就不会是秦国最基层的一名文法书吏,而应当是秦国高层中的一员。

你说就这种情况,他有可能会念赵国的好吗?不可能,相反,他倒是可能念秦国的好,毕竟他的一切都是秦国给的。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将秦国搅了个天翻地覆呢?因为他自始至终只是一颗棋子,操控他的人就是秦国的宗室。

03

商鞅变法成就秦国,但却实实在在损害到秦国宗室阶层的利益。

因为原本秦国的王虽然是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他的命令要发布到地方上,需要经过一个人的同意,这个人就是大夫。

这个大夫虽然只是一个官职,但却相当于秦国中另一个国的王。对于他管辖范围内的一切,都有权力做出决策。

但由于商鞅在秦国强行推行郡县制,以至于原本属于他们的国变成秦国君王的国。

你说他们能乐意吗?肯定不乐意。那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秦王,更何况,他们与秦王沾亲带故。

要知道,第一个反对商鞅变法的就是秦献公之子公子赢虔。

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被商鞅割掉鼻子。到后来强烈要求杀掉商鞅的秦国宗室中,就有他的存在。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鞅列传》

可以说,但凡是秦国的宗室,没有一个不痛恨商鞅,毕竟如果没有商鞅,他们就可以享受到国中国的待遇。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在秦孝公之后要求恢复之前的制度呢?这个要求他们是肯定提出来过,但是却被秦惠王否决。

为什么呢?因为郡县制带来高度集权,既得利益者就是秦国的王,你说他有可能放弃到手的权力吗?要杀商鞅可以,废除郡县是绝不可能。

但这一切,到秦始皇时期发生改变,因为到这一时期,秦国已经兼并六国。

作为秦国的宗室,以前秦国的领土实在有限,你不分封可以理解,但是现如今秦国的领土已经广袤到这种程度,你不分封,这就很难理解。

更何况,秦国之外的领土都是占过来的,如果不分封的话,将会很难进行强有力的管理。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秦国的朝廷出现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郡县,第二种声音是分封。

而分封的声音远远大于郡县的声音,因为主张郡县制的只有一个李斯,而其他的大臣全部主张分封制。

“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不但肯定李斯的意见,甚至还更进一步要杜绝天下关于分封制的思想,于是就爆发焚书事件。

其实秦始皇主张郡县制也可以理解,毕竟从他秦始皇又是北佂匈奴,又是南征岭南,就可以意识到他是一个对权力相当渴望的皇帝。

你指望他将广袤的领土分封出去,绝无可能。

秦始皇虽然通过强烈的反应告诉宗室,不要再产生分封的想法。

但是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你说宗室可能会因为秦始皇的一个警告而终止吗?不可能,赵高就是他们的合作对象。

你秦始皇不可能一直在。

04

有的人或许纳闷,赵高不是出自于赵国吗?为什么说是他们的合作对象呢?因为倘若他们真的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封,那么赵高是有资格当一个王的。

《史记·蒙恬列传》里对赵高出生的记载是: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

这里的“诸赵疏远属也”可以理解成赵高是赵国的远支,也可以理解成赵高是秦国的远支。

要知道,秦国与赵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飞廉,那他们是如何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呢?

因为飞廉当年站在商朝那一边,他的大儿子恶来也站在商朝那一边,结果众所周知,那就是商朝战败。

所幸的是,当时飞廉并不在都城,而是在北方,所以死的是恶来,不是他。

但他作为商朝的支持者,周朝要是能容得下他,那简直是奇了怪,因此,将他安排到现如今的山东附近。

而到周成王时期,他竟然试图反扑周朝,结果当然是以失败告终。

原本周朝就不待见你,你还来这么一出,后果可想而知。

周朝将他迁移到西犬丘,西犬丘在哪呢?就是位于北部边境附近,倘若外族来攻,第一个打的就是西犬丘,周朝明显就是在借刀杀人。

“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系年》

父亲混的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作为小儿子的季胜却是混得越来越如鱼得水。

他与哥哥恶来不同,恶来是商朝的官,他只是商朝的百姓,再加上他们家祖辈都是养马的。

因此就算父亲、哥哥都是反周朝的一份子,但是他却能在周朝担任起养马的官职,当时周穆王的御用车夫就是他。

而作为周穆王的车夫,肯定要有一定的规格,因此,周穆王将一座名为赵的城池封给他,这就是赵国的那个赵。

而恶来的那一支可没有那么好运,原本小宗在宗族内就不受待见,现如今又迁到边境地区,小宗是肯定不愿意再跟着大宗混。

而作为小宗的非子在自己的前面加上一个赵字,将自己从恶来这一支改成季胜这一只,毕竟恶来那一支的反贼身份实在是太过于难堪。

而这个赵非子依靠养马的手段,在周朝也混得风生水起,但他面对的君王不是周穆王,而是周孝王。

周孝王也参考他的先祖,将一块地封给赵非子,这一块地就是秦地,他也因此改名秦非子,这个秦非子就是秦国的祖先。

而远在边境的大宗可就没有那么好运,周厉王时期,西戎南下,直接将大宗物理消灭。

当然,不可能全部物理消灭,肯定有残留的一部分,而这残留的一部分全部成为秦国的一份子。

因为秦庄公将西犬丘纳进秦国的统治范围,而赵高的先祖应当就在这其中。

05

赵高不是出生于西犬丘吗?而且非子不是从赵改成秦了吗?为什么他的后世还是以赵为氏呢?这两个问题都很容易解释。

赵高虽然出生于西犬丘,但当时的小宗并不止非子这一支,还有其他支,他应当是出自于其他支。

之所以秦国的后世不以秦为氏,而是以赵为氏,是因为别说在当时,就算是现如今,一个人要是拿着他的祖宗改来改去,你说别人会怎么认为?肯定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小人,当时的秦国先王面对的也是这么一个情况。

更何况,当时是宗法制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严谨程度比现在更加严谨。

而赵高虽然是秦国的远亲,但如果追查起来,也可以称之为秦国的宗室成员。

因此,如果推行分封制的话,他赵高也是能获得一块土地的,正是因此,他才与宗室搅在一起。

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要杀扶苏,杀李斯,杀胡亥。因为李斯是郡县制的主要支持者,要是不除掉他,怎么推行分封制。

而关于秦始皇的儿子,他不只杀了一个扶苏、胡亥,其他的儿子也是死在他的手中。

因为如果不是他建议胡亥杀掉秦始皇的其他儿子(得位不正,心虚),胡亥也不会对秦始皇的其他儿子动刀。

他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将能代表秦始皇利益的秦始皇这一支全部从宗室中拔去,再从宗室中选出一个能代表宗室利益的推上皇位,而这个就是子婴。

这也是为什么子婴继承秦国最高统治者这个位置的时候,将皇帝改成秦王。

有的人说,他是因为秦国的土地一减再减,已经不能再称之为皇帝。

但要清楚一点,北宋的皇帝是皇帝,南宋的皇帝也是皇帝,就连陈友谅这种割据军阀也是皇帝。

皇帝这个称呼与领土大小无关,与人有关,子婴的这个举动无非就是在向宗室表忠心。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杀掉赵高呢?要知道,赵高作下的恶实在太多,要是不杀他的话,不足以平民愤。

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切大功告成的时候,秦国面对复国的六国已经没有任何的胜算,因为主力军已经全军覆没。

06

这个观点挺新奇,有可能会引起个别人的质疑,其实作者在发现这一观点的时候,也曾产生质疑。

但是无论怎么翻阅书籍,都找不出任何证据能否定掉这一观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觉得这一观点合乎情理。

毕竟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阶层向来都存在权力斗争,而这个权力斗争不是在某一个时期才出现,是从这个王朝的开始一直贯彻到这个王朝结束,其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关于皇位的斗争。

而第一个开创出大一统王朝的秦朝,它的制度相比于后来的王朝,肯定不是那么的完善,张良就是一个明证,他作为刺杀秦始皇的刺客,竟然能活跃到汉朝。

后来的王朝都能不断的争,更何况是秦朝。

3 阅读:1225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