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资历战功都高,为何没被评为大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

小宠宠 2022-11-30 14:52:16

1955年,我国对在建国之前,对革命与战争时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进行授衔,这些人自然也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

当时,由彭德怀与罗荣桓,向中央递交了授衔名单的最初版本,这份名单自然受到全国瞩目。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自己的军衔表示满意,甚至有一些还会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其中,关于张宗逊的军衔,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意外。

他被授予的是上将军衔,但有人认为,以他的贡献,应该得到大将军衔。确实,他在革命中的资历很深,与党和国家共同经历了很多的事情,而且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但与此同时,党和中央进行军衔的授予,自然是有考虑的标准。而出于一些原因,张宗逊并不能完全符合上将的标准。

甚至,毛主席对张宗逊的一句评语,直接点明了问题的关键:“该厉害的时候不厉害。”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而毛主席又为何对张宗逊做出如此评价呢?

图丨张宗逊

张宗逊为何只是上将?

在1955年的中南海授衔仪式上,张宗逊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作为对他先前几十年革命与战争贡献的认可。

与此同时,由于各种优秀事迹,他还被授予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一级解放勋章,这些勋章,无一不是莫大的荣誉与认可。

然而,在授衔仪式结束以后,却有人替他打抱不平。觉得以张宗逊的资历,怎么说也至少应该是个大将,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但如果了解党和国家做出评定的标准,这实际上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立下战功的有很多人,为了公平起见,功勋评定,对于我国革命与战争各个时期,要做到的事情,做出了实际而详细的划分。

至于张宗逊,组织在对他进行评定的时候,认为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功绩,比不上其他的大将。

图丨授衔

在这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也很少领导大的作战,虽然很多重要战役都有他的身影,但他的主要职责,还是负责协助彭德怀。

当时,人们就曾称张宗逊为“禁卫大帅”,这指的就是,他在作战中,往往发挥配合协作的作用,而很少单独领兵。

在过去的历史当中,这也是有切实的踪迹可循的,他最高的军事职务是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这相比于其他大将要低一些。

由于是与其他人比较起来,最终被授衔大将的,都是统帅了大军的突出人物,这个要求实际上很难轻易满足。

实际上,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也不乏一些人的军衔,比众人一般预计的要低。例如粟裕只是大将,而李先念、邓子恢等人则最终没有被授予大将。

图丨彭德怀和张宗逊

后来,张宗逊任全国总后勤部部长,负责统筹领导全国各地的后勤民生相关工作,切实关注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以后,张宗逊迅速统筹指挥全军各个单位,进行了抗震救灾工作,带领大家第一时间奔赴救援现场,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当时的那段时间,张宗逊几乎很难睡一个好觉,每日都对现场的救援情况,以及民众伤亡情况,感到忧心忡忡。

在张宗逊退休以后,他仍然没有停止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经常为各个灾区的人民,捐助钱财以及需要的物资。

他对于青年一代的教育事业也十分看重,自主出资建立了小学,让更多民众可以获得更为便利与优质的教育资源。

图丨张宗逊(中)

1998年,张宗逊在北京病逝,结束了他为国贡献、辛勤付出的一生。

而在张宗逊生前,毛主席亲自对张宗逊做出评价:“你有很显著的优点,这在于你做事讲究稳重;但你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就是在该厉害的时候没有厉害。”

毛主席还特意指出,让张宗逊多向彭德怀学习,在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上面,处事要更加分明有纪律。

事实上,毛主席与张宗逊的关系也很亲近,在很多事情上面,都对张宗逊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被授予上将的军衔,实际上也是一种很高的功绩,那么,张宗逊当年都曾为革命与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图丨张宗逊

年轻时加入革命事业

1908年,张宗逊在陕西省赤水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他的父母思想都较为开明,而且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较为良好。

他在7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了当地的私塾接受教育,后来又先后上了小学和职业学校。

张宗逊的父母在这方面非常有远见,主动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希望他的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前景,而张宗逊也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他在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就读期间,接触并系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推动了他走向革命道路。

1926年,张宗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政治科,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他在政治思想与军事能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图丨黄埔军校

后来,蒋介石公然宣布,不允许双重党籍的存在,逼迫一部分革命人士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张宗逊看清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毅然退出了国民党。

由于表现出众,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张宗逊被分配到了国民革命军,并从一开始就被委派了重要的任务,并得到实际的磨练。

后来,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张宗逊带领着自己的警卫团,转入到江西修水一带,继续参与革命活动。

在这期间,张宗逊结识了毛主席,并由于在军事理论与实际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与认可。

张宗逊与毛主席一起参与了秋收起义,并在起义中英勇奋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图丨蒋介石

在此之后,张宗逊被任命为特务连副连长,或者可以说,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

这项工作在当时的重要性可不容小觑,由于反动敌人以及土匪的存在,毛主席的安全状况需要受到严格的保护。

甚至,在我军内部,也可能存在卧底或者奸细,因而,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之下,张宗逊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警惕性与灵活性。

此时的张宗逊尚且不到20岁,但由于之前已经有过丰富的革命经验,再加上他的身体十分健壮,因而他将这项革命任务执行得非常到位,从来不让毛主席受到一点伤害。

张宗逊做这个工作的特殊性,让张宗逊与毛主席几乎每天都是形影不离,不仅是在打仗的时候,他紧紧跟着毛主席身边,就连是平常休息,他也一直在毛主席附近。

图丨毛主席

因为这样的特殊关系和长期交往,两人的关系自然十分亲近,毛主席在有空的时候,会和张宗逊闲聊,两人在性格和话题上都十分投缘。

有一件事情,让张宗逊记忆犹深,每次回想起来,他都会被毛主席的优良品质所深深打动。

那是在1927年的10月,张宗逊与毛主席正在根据地执行革命任务。突然接到消息,当地的反动地主集合了大量的人手,正准备对我军展开突袭。

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张宗逊先带了部分的人手,紧急护送毛主席先行离开。

而此时的毛主席尚且脚上有伤,因为先前长期参与革命,鞋子都磨破了,他平时走路都已经很不方便,经常是一瘸一拐的。

图丨张宗逊(前排左四)

而此时他们所走的山路非常崎岖不平,张宗逊看得出来,毛主席因为这样的奔波,表情上都已经是难以抑制的痛苦。

可毛主席却一直忍住不说,竭力走得更快一些,不耽误大家的进度。

周边的战士看出了他的逞强,就提议用一副担架来抬着他走。但毛主席坚决地拒绝了,表示自己还可以行走,不愿麻烦大家。

张宗逊也看不下去了,甚至想要主动背毛主席前行。毛主席依然不肯,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了起来。

毛主席见况,就让战士帮忙找来一根竹竿,说自己扶着竹竿就可以走了,让大家不必再费心。

图丨毛主席

当时的路途很长,而毛主席的伤也很严重,这让张宗逊非常感动,他回想之前的每一次行军,毛主席都会强烈要求和他们一同前进,从来不提特殊要求。

可他们这些人都是经过了长期军事训练的,体质自然要更好一些。由此可见,毛主席有非常顽强的毅力以及决心,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行军打仗之余,毛主席平常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张宗逊每次见毛主席熬夜,都会劝他早些休息。

但毛主席却并不在意,还经常把自己的休息时间抽出来读书。有时候,毛主席会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或读到的内容,与张宗逊进行讨论。

多半时间,主要是毛主席在与张宗逊进行分享,或者说是传授,这些都让张宗逊获益匪浅,他发现毛主席看问题总是很深刻、很准确。

图丨行军

战场上的一把好手

张宗逊有一个外号,叫做“缴获大王”,这说的就是,他在每次作战当中,都必定能够缴获大量的武器,旁人虽然羡慕,但也未必能够做到。

这是因为,一般人打仗,都喜欢打容易的、有把握的仗,但张宗逊却不一样,他专门挑那种有精良武器的作战对手,想着每次作战,都可以给部队改善一下武器装备。

而这种仗往往都是很硬的仗,十分难打,张宗逊几乎每次都能顺利完成战争任务。

由此可见,他的军事实力和组织领导能力都非同一般。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张宗逊接到总部的指示,在雁门关以北的地带,展开抗日斗争,保护我国土地。

图丨张宗逊

当时,张宗逊所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敌我力量的悬殊,出于实际力量对比的考虑,张宗逊采用了游击战战术,结果沉重打击了日军力量。

后来,张宗逊又率领部队,进入到了晋察冀边区,他采用了同样的战术,再根据具体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打击敌人力量,最后成功保卫了五台山地区。

这次作战一共击毙了700多名敌军,还极大地补给了我军军事力量,共缴获火炮6枚,挺步机枪400余挺。

1941年,日军的侵略更加疯狂,在张宗逊所在的晋西北地区,敌人还增强了力量,经常有大规模的集中性扫荡。

在这种情况下,张宗逊审时夺势,想出了很多出其不意的制敌策略,总能打的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图丨战役

在米峪镇附近的战役打得尤其漂亮,张宗逊不仅带领部队,摆脱了不利局面,而且还进一步对敌人进行了反扫荡,极大打击了日军势力。

后来,张宗逊回到延安,毛主席见到他后非常高兴,两人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将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毛主席也一直在关注晋西北地区的作战状况,了解到张宗逊的优良表现,毛主席对他赞不绝口,表扬他这些年进步很大,是能干大事的人。

其实,单就是前几年的表现而言,张宗逊完全不输于其他人。而他被大家议论最多的,实际上是后来的大同集宁战役。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也在不久之后,就签署了停战协议,但蒋介石出尔反尔,仍然向我军解放区发起了进攻。

图丨张宗逊

当时,蒋介石试图以张家口为中心,从东西两方同时发起攻势,打击我军力量。

为了有效应对国民党方面的进攻,中央下达命令,将打击蒋介石的任务,交给了晋察冀军区联合晋绥野战军,要他们采取果断的军事行动,势必打破蒋介石的幻想。

我军将张家口南边不远处的大同,作为武装夺取的对象,而张宗旭则被认为此作战的司令员,负责统筹整个战局。

从7月31日起,我军正式发起了作战,不到一周的时间,大同周围的很多地方,已被我军顺利占领。

8月14日我军正式攻入大同,先后占领了多个重要据点以及交通要塞,这使得双方的作战局势,获得了极大的扭转。

图丨大同集宁战役

而这个时候,集宁突然出现了意外,国民党军傅作义率领军队,对这个地方展开了猛烈攻击,想以此吸引我军在大同的火力。

集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方,一旦被国民党攻占,那么就会威胁到我军晋察冀军区核心张家口。

可如果我军将在大同的火力全部撤离,前去支援集宁,那么就会落入敌人的另一个陷阱,导致我军在大同的优势全部丧失。

此时,张宗逊采取了非常果断的决策——同时攻打吉林和大同两个地方。他将我军兵力分成了两股,同时作战。

由于我军士气高昂,而且军事力量也很强大,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甚至,此时,傅作义被我军逼到了城西南的一角,随时都有全军被歼灭的可能。

图丨傅作义

这场战役打到这里,张宗逊的决策还算比较正确。而如果照这样打下去,他也应该能够立下很高的战功。

然而,此时张宗逊却做出了一个错误。他对局面进行了判断,觉得我军完全可以掌握主动权,再加上当时的伤亡实在过于惨重,于是进行了一天的休整。

然而就是这一天的休整,给了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国民党片刻没有停歇,新增了一个师的援军力量。

张宗逊凭借自己的优秀指挥能力,最终还是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结果并非评价一场战役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他受到了批评。

罗瑞卿非常严肃地指出,大同战役就是一场败仗。因为轻敌,导致延误了战机,这实际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图丨张宗逊(中)

原本,我军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打下大同。可由于张宗逊对局势的判断失误,造成了更多的损失与消耗。

后来,张宗逊自己也对这场战争作出了反省。他本来是好意,想要给战士们更多休息与喘息的时间,却没想因此反而增加了大家的负担。

但如果仅将这场战役的决策失误,作为张宗逊没有得到大将头衔的全部原因,那么显然是片面了的。

党和国家在作出授衔决定时,考虑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因而,不可能仅仅以一场战役来定级别,而是以综合性表现来看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从红军时期,一直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张宗逊的表现无疑都证明了,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

图丨张宗逊(右三)

只能说,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像他一样立下了很多赫赫战功的人物。而国家在授衔的时候,也只能相互比较来做出总体性决定。

其实,无论是被授以怎样的军衔,那些曾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作出贡献的老一辈人,都值得我们最大的尊重与铭记。

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些外在的名誉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们唯一考虑的,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