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万河谷现状:印军已翻越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我们无路可退

文帅侃娱乐 2023-03-09 23:08:58

说起加勒万河谷,我的记忆便会被拉回三年前,当我们大多数人为生活奔忙于万家灯火的繁华都市时,在大西北荒凉苦寒的边境线上,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正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并随时要应对着可能会演变成现实的战争。当我们从报端网络了解这场战斗的血与火后,豁然发现,原来战争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而将战争挡在身后的就是戍卫在边境线上的那些可爱的人。

加勒万河谷是中印边界的缩影

虽然加勒万河谷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很多人并不明白加勒万河谷为何爆发如此激烈的边境冲突,要知道中印两国实控边境线长达2000余公里,如此漫长的边境线却没有一处固定的立下界标的国界线,这就意味着双方要相互顶住,否则便会出现“你退我进”的局面,任何一次后撤或前进都有可能导致战略要地的易手和国土的增减。所以中印实控线就是极易爆发冲突的危险地带,特别是在印度重拾“前进政策”的当下。

目前这中印实控边境线主要是东部的藏南和西部的阿克赛钦两大部分,而加勒万河谷就属于印控拉达克与我国阿克赛钦实控线的前沿。加勒万河发源于我国新疆和田的加勒万冈日峰,全长仅有87公里,如果不考虑战略因素,它只不过是这一带众多冰川河流中不起眼的一支,在穿越群峰的阻隔后,汇入什约克河,然后再与众多河流一起流入印度河,滋润着南亚这片古老土地。

至于阿克赛钦,这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环绕的半封闭的山间盆地,处在中喀喇昆仑山北翼的雨影地带,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仅20-50毫米,同时高海拔也使得这里夏季白天气温也只有1-6℃,冬季甚至可降到零下50℃,所以有大片无植被的光裸高寒荒漠分布,人类在此生存都受到挑战,但这一区域的战略地位却非常重要,它是新疆和西藏之间通行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的底线。

加勒万河谷的战略价值

纵贯整个阿克赛钦的西段实控线,只有最北边的德普桑平地和中间位置的温泉地区(空喀山口)适合机械化作战,这两个地方虽然海拔较高,但地势平坦,有利于装甲集群部署,一旦不加遏制,敌方便能实现对阿克赛钦进行一南一北包抄,直接威胁219新藏线的安全,进而掌控青藏高原的西北门户,窥视我南疆和可可西里,导致整个中印边境态势改变。

这其中德普桑平地由于与拉达克隔着喀喇昆仑山,后勤保障除了依靠空中运输外,地面就主要靠什约克河谷的战备公路进行补给运输,可谓“生命线”。加勒万河谷恰恰正是什约克河谷补给线的“七寸”,这也是我国西段实控线中唯一接近什约克河走廊的实控点。一旦局势有变,我方兵出加勒万河口,就相当于控制了什约克河走廊,那么德普桑平地上的印军就只能束手就擒。

也正是看到了加勒万河谷独特的战略地位,所以从1960年印度奉行尼赫鲁的“前进政策”时,就派兵翻越喀喇昆仑山,在什约克河谷和德普桑平地设卡驻守,并开始沿加勒万河谷渗透,与我军形成对峙。而1962年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战的首战即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展开,至于战斗结果已经众所周知。

6·15加勒万河谷事件的前因后果

此战虽然摧毁了印军在我方边界内设置的43处据点,但古巴导弹危机制造的战略机遇期仅有一个月,不足以支持我军深入驱逐什约克河谷的驻防印军,所以实控线便成了如今的局面。之后几十年,虽然有小摩擦,但总体情况可控。直到2019年,印度为了改变边界现状,决定用2年时间在双方实控线沿线修建66条边境公路,其中就有什约克河战略公路升级和向加勒万河谷修建支线公路的计划。

这一举措遭到我方坚决反对,因为双方早有约定,从加勒万河的大河口到小河口是非军事区,双方人员除巡逻外,均不在河口位置设基地和修路架桥改变现状。于是我方与印军便在加勒万河谷形成对峙,而在6·15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事件之前,双方就开始有肢体冲突了,不过印军一直没占到便宜。

直到15日这天,印军私派200余士兵侵犯我方实控,烧毁我方在加勒万河谷拐弯处(小河口)三角形石滩上的营地和帐篷,最终我方以少胜多,印方以死伤大半的败绩逃回什约克河驻地。

但我方也有一位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还有四名年轻的生命(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永远定格在了这里,留在了祖国的边防线上。后来双方谈判,我方要求两国实控线以加勒万河和什约克河交界处为界(即大河口),印方必须从加勒万地区完全撤出,且不准再进来一步。但谈判没有结果,仅达成“脱离接触”的共识。

据媒体报道,在加勒万河谷正对面的列城至拉达克一线,印度一直维持着2万人左右的驻军。而我方,虽然在地势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日常驻军人数远少于印军,而且拉达克还进驻了大量重装备,比如直升机、战斗机、防空导弹、山地榴弹炮及100辆T-72、T-90S型坦克等。其中在加勒万河谷就派驻了6辆T-90S坦克和肩扛式防空导弹系统。

但国际大环境下,我们在西线整体采取战略防御态势,靠着解放军官兵的英勇顽强才让印军不敢轻举妄动。但若发生印军有预谋的袭击,很难避免伤亡出现,尽管我们以寡敌众能杀得对方落荒而逃,但形势一时难以彻底改观。

驻防喀喇昆仑山的“难”

卫戍官兵面对的不只是以寡敌众,还有其他困难。其实不光加勒万河谷,整个中印西段实控线都处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河谷的平均海拔均超过4200米,周围高山更是在5000-7000米,气候苦寒,雪峰林立,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快走几步都会气喘吁吁。即便是在盛夏,白天气温也只有1-6℃,晚上河水温度都在零下10℃,冰冷刺骨,而卫戍士兵还要全副武装与入侵者殊死搏杀,其中艰辛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

这种情况下,当身穿厚重防寒衣物,一旦掉入河中,即便河水不深,但冰冷的水温和水浸后增加的重量,也足以使人行动困难,若是没人现场救助、高压给氧,很快就会因低温缺氧引发脑疝死亡。因为在高原环境下,外部气压很低,人体内外压差大,颅脑损伤很容易导致脑疝形成,抢救不及时便会致命。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印军报道有20余人掉入河中死亡,就是因为低温缺氧引发的脑疝。

当然高寒的气候环境,不只对人是一种煎熬,对机械设备同样是严峻的挑战。比如铅酸蓄电池在零下10℃就会停止工作,发动机中连接油箱的橡胶管在零下20℃时会变得易碎,山脉的密集杂波也会使雷达性能下降,卡车和装甲车使用的风冷发动机常因吸入稀薄的空气而过热,武装直升机也会因高原空气稀薄,发动机故障会大大提高,甚至造成坠机事故,电子战系统会失灵...。

风雪戍边路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每年6至9月还稍微暖和,而10月至来年5月常会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的地方,我们的解放军士兵在大好的年华里,告别爹娘,离乡报国来到这里,将青春挥洒在喀喇昆仑山上,将战火挡在祖国之外,为我们撑起了一个和平的国家。

最后维达希望每一个走219新藏线的国人,若不赶时间,能来加勒万河谷后方约270公里处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这座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长眠着112位烈士,83位是属于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将士,其余29位是后来牺牲在阿克赛钦的戍边官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化作了共和国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

兹此向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向那些常驻边塞的戍边人,致敬!

0 阅读:39

文帅侃娱乐

简介:文帅喜欢的事情很多,最喜欢侃的却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