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误差通过天安门广场,他实现了几代高原装甲兵的梦想……

中国军网 2024-02-06 22:10:14

铁甲驭手

■马三成

2021年5月,西藏军区某合成旅野外驻训,长途机动转场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多个点位。

官兵急于转场搭建帐篷、卸载物资,就把车辆停在旁边了。

一定要按规定停放装备!

面对不留情面的批评,营主官立马认错纠错。这位被大家尊称为“老王”的老兵,就是西藏军区某合成旅“装管助理”、一级军士长王宇。

1976年11月,王宇出生在四川一个农村家庭,参军前曾在乡政府开了4年汽车,1996年12月,参军来到西藏。

那天,团里战备拉动。王宇是机步营的战士,当装步营的轮式装甲车、履带装甲车轰隆隆开过来时,一下子锁住了他的目光。

后来,团里在新兵中选拔了6名技术骨干苗子,其中就有王宇。培训了10个月后,王宇成为一名装甲车驾驶员。

1999年国庆节那天,王宇看到装甲方队出现在阅兵队列中,羡慕地说,什么时候咱们也能驾驶高原装甲方队通过天安门就好了。班长说,别做梦了,赶快把车搞好,明天还要上山演习。

当天晚上,王宇打着手电把装甲车开上了平板卡车,两边距离只有5厘米。第二天,老兵班长一看说:妈呀,黑灯瞎火敢上平板车,你娃是第一个!

那年7月,团里来了新坦克。王宇接到命令,打起背包住进了坦克车场。几十台新坦克摆在车场,可没有教材,也没有器材,王宇急得心里冒火。

他让两名徒弟一个拿着说明书,一个递工具,自己钻到坦克底下拆装辨认坦克组件。装甲车10多吨、坦克40多吨,两种装备有啥区别?反复琢磨记忆,他把新坦克的结构原理摸清楚了。厂家师傅来培训,王宇逮住了机会,白天上车问,晚上撵到宿舍问,把师傅都问烦了,最后干脆把一本手写本《坦克常见故障排除方法》送给了他。从此,王宇把发现的问题和排障的情况也用本子记下来。

团长鼓励王宇,让他大胆地到训练场去闯。王宇学习掌握驾驶技术的冲劲越来越大,他带领装甲车6名载员,3分钟断开装甲履带又接上履带,创造的训练纪录至今没人打破。他还创新装甲车战技性能,比如,装甲车操纵杆一边失灵,靠另一边操纵杆反转向继续驾驶……

如今,只要装甲车从身边经过,王宇就能判断出车辆有没有故障;看发动机的烟,能判断车辆是否烧机油和有没有预热;摸发动机缸盖,能判断哪个气缸工作是否正常;尝闻润滑油,能判断机油是否变质;一台车有上千颗螺栓,他一摸就知道是哪个部位的;经他调整的车辆操纵杆轻便灵活,能减轻驾驶员的疲劳,还能跑得更快更远。

换季保养时,旅长带全旅技术干部、装管干部、驾驶员现场观摩王宇的样板车,没挑出一个毛病。旅长说,什么是标准?这就是技术标准,这就是打仗的标准!

当年年底,王宇被原成都军区评为管装爱装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

2017年,王宇到旅装管科任装管助理。2019年,在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中,他担任由3种车型组成的“轻型装备方队”引导基准车驾驶员,以零误差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实现了几代高原装甲兵的梦想。西藏军区领导担任将军领队,走下王宇的车,对他伸出了大拇指!

2021年12月,在某型装甲装备弹药定型会上,王宇发言质询:该型弹药缺少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的试验数据,而且只有装备在水平状态下的射击数据,没有装备在仰角、俯角、倾斜角的射击数据,更没有在各种复杂天候下的射击数据,怎么能定型生产?

王宇对厂家代表动情地说,装甲装备是我们的铁兄弟,我们要一起上战场,如果带着不可靠的弹药去打仗,怎么能够履行使命打胜仗?

最后,王宇为这款弹药定型投了反对票,该款弹药没有通过定型。回到部队后,官兵们都说,老王这个关把得好!

(本文刊于2022年4月25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内容略有删减;封图来源:中国军网)

主播:朱勇

编辑:苏培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