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仅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为何历史上评价这么高?

太璞石 2023-12-14 16:41:14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出生在南京凤阳府,父亲是大名鼎鼎开创永乐盛世的朱棣,母亲是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仁孝文皇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但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于洪熙元年(1425年)5月29日病逝,遗诏儿子朱瞻基即位。 

历史上把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朱瞻基在位时誉为仁宣之治,对于国家治理的卓越贡献堪比成康之治和文景之治。那么,在位仅仅十月的朱高炽究竟做了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历史评价呢?

一、我很丑,但是我很仁厚

朱棣和徐达长女仁孝文皇后一共生了三子四女,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后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后来被封为赵王。

朱高炽小时候就是个小胖子,患有足疾,不喜欢练武,喜欢读书,还喜欢和老师探讨文学;朱棣不太喜欢这个儿子,他喜欢英武帅气、武功很好的次子朱高煦,他觉得这个儿子像他年轻的样子。

朱棣等藩王就藩后,老朱头一则考虑宗藩在皇权中的重要性,二则想要抓一抓孙子的教育,就把藩王的长子、次子召到宫中,亲自教导。毕竟自己草根出生,家里条件不好,早年为了生计不得以都当了和尚,怎么说现在自己都是皇帝了,子孙的教育上那不能输在了起跑线。儿子嘛,前些年南征北战忽略了,一转眼儿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封地,再想从头教育已然来不及,好在孙子们还是娃娃丫的,可以从头抓起。

老朱头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考校这帮孙子们,给他们出点小任务。

有一次,老朱头派朱高炽他们几个去检阅皇城四门的卫士,别的世子早就回来了,只有朱高炽最后回来。老朱头就问,你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啊,朱高炽回答说,我去检阅的时候,发现早晨天气十分冷,就让士兵们吃完早饭,我再检阅他们,所以就回来晚了。朱元璋夸奖他,能体桖士兵是我的本心啊。

另外,朱元璋还让这些世子批阅臣子的奏折,朱高炽总是把文臣和武将的奏折分开,然后按照轻重缓急,依次批阅。有一次,朱元璋看到朱高炽批阅的一封奏折上,错字有十几个都没有改正,很不高兴,认为他工作没干好,就把他叫过来问话。朱高炽解释说,这是一个武将写的奏折,他认为这些错别字帖不影响阅读,毕竟是一个武将写的,不是态度问题,应该宽宥;若是一个文官写了有这么多错别字的奏折,那就应该处罚了。朱元璋听了很满意,认为朱高炽是个很仁厚的人。

朱高炽的为人处事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和喜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亲授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这也成为了朱高炽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之后就放朱高炽回燕王封地团聚了。

靖难之役时,朱棣带领精锐南下救援,大后方由朱高炽镇守,城中只有数万老弱残兵。彼时,建文帝委派李景隆率兵50万攻打朱棣大本营北京城,朱高炽临危不乱,在听到消息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他请教久经沙场的老兵和知晓兵书的干吏,与他们一起研究守城的方法。等到李景隆来到把北京城围了之后,朱高炽亲临城墙,靠前指挥,鼓舞士气,抚慰士卒,并且还能夜间派兵出城袭扰,不一味强守,整的李景隆疲惫不堪,终于等到了朱棣的回援,北京城也得以保全。

二、我很胖,但是我很温柔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煦被立为太子。虽然成为了太子,但是皇储之争还并未告一段落,朱高炽也是如履薄冰,谁叫自己不受老爹朱棣的喜欢呢。

要说起这皇储之争的由头,还得怪朱棣。朱高煦作战勇猛,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曾两次救朱棣于危难。感动之余,朱棣摸着朱高煦的后背,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勉之,世子多疾。”(出自《明通鉴·卷十三》)。这是啥子意思,这不摆明告诉朱高煦,小伙子,努力吧,你大哥身体不太好啊。这种暗示点燃了朱高煦心里夺嫡的决心,对朱高炽也没有以前那么尊敬了。

朱棣爱戎马,爱打仗,曾五次亲征漠北。朱棣一出去打仗,就让朱高炽监国,朱高炽监国的时间比当皇帝的时间都长。朱高炽不仅要劳心劳力的为大军准备粮草,规划行程,还要带领班子根据敌情,谋划作战方案。最主要的事是治理国家,要统筹天下税赋以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大军消耗,要对中央和地方的部队进行任免调用,要对各部、各州等官员考评任免调用,要提拔政绩突出的知州知府,总之一句话,就是要保障大后方的安稳,让朱棣这爷四个打仗没有后顾之忧。朱高炽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的很好,史书言朱高炽监国期间,朝无废事,这就直接肯定了朱高炽作为监国太子的贡献。

朱高炽在监国期间,不仅受到了东宫属官的爱戴,也得到朝廷中不少大臣的拥护,但是朱棣对此还是不甚满意。有一次,朱棣北伐回京,因为事发仓促,朱高炽在接待的事情上有所疏忽,朱棣很生气,我辛辛苦苦的在外奔波劳累,不就是为了给你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吗?你连个接驾的事情都办不好,还能干什么大事。后来受到朱高煦的挑拨,朱棣把太子宫中属官都下了狱。

朱高煦野心勃勃,一直觊觎王位,不肯到封地就藩。后来朱棣把汉王朱高煦的封地改到了山东,但是朱高煦说我愿意在京城照顾老爹,不想去封地。为此,朱棣也开始怀疑朱高煦的行动。永乐十三年,朱高煦去了山东就藩,但心中怨气冲天,越发骄恃,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永乐十四年十月,朱高煦回南京,他的一些不法之事被曝光,朱棣一气之下要把他废成庶人,还好朱高炽求情,才放了他一马。但是他依然死性不改,在封地迁到乐安后,依然在密谋夺嫡,朱高炽多次写信规劝,但他丝毫不为所动。要说朱高煦这小子,真是武力值顶格,但是权谋这块几乎为零,还偏偏要上杆子要当皇帝,这倔心眼子一上来,真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朱高炽其中心中深知朱棣的心思,因为朱棣自己夺了侄子的皇位,所以他心里对骨肉相残的事非常忌讳。虽然朱高煦像跳梁小丑一般,上窜下跳,但是朱高炽身为太子,将来更是皇帝,就要有容人之量。更何况,朱高炽为家中长子,老大受点委屈怎么了,老二连江山都给了,骄狂任性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朱高炽心里明白,如果他把朱高煦推到了死地,那么朱棣一定不会把皇位传给自己,没办法,自己只能继续忍耐下去,韬光养晦。

三、我当皇帝时间短,但有我留下的一抹光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时,在榆木川病逝,病重前的朱棣发下遗诏,将帝位传于皇太子朱高炽,同时赐朱高炽玉押曰“人主中正”。彼时,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随军,他们都是太子党的,而当时跟随出征的还有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他们手里掌握着出征大军的精锐。对此,张辅和杨荣决定秘不发丧,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

朱高炽受命后,知道稳住局势是首要任务,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动。八月二日,朱高炽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心腹讨论布防事宜,加强京师的防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那两个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朱高煦,朱棣在的时候还能压住他,不在了,这货还这能干出起兵直指京师,所以为了保卫京师安全,八月四日,朱高炽立即遣书谕随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命其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五日,再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

之后,与礼部尚书吕震议定明成祖丧礼,召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同议合行典礼”。直到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遗体,方公开发丧。

八月十五日,朱高炽正式登基,年号洪熙。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宽宥大臣。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永乐年间,频繁的战争,早就让大明经济陷入了困难。他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茶马贸易,停派了去云南和交趾采办黄金珍珠的使团,这些耗资巨大的开销缓解了明朝不堪的财政状况;政治上,他重组内阁,褒奖直言,虚怀纳谏,让内阁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运转国家机器的钥匙,同时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让因连坐而流放的官员家属返回原处,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军事上,他主张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的延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还计划还都南京,因为朱高炽一则对北伐不感兴趣,二则不喜欢北京,三是维持北京首都的费用开支太大,但是还未落实就病逝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在钦安殿病逝,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02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