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被抄家,不料有了意外收获!

翰林院女大学士 2023-11-24 10:41:11

乾隆时期对贪污受贿异常痛恨,经常抓一些贪官,他对贪官的处罚也异常严厉。如果官员贪赃超过一千两以上,即可斩首。对于官员贪赃,除了生命刑(绞、斩)和身体刑(笞、杖)外,还会处以财产刑。

在具体规定上,对于贪污行为的刑罚有:枉法赃一两以下杖七十,十两杖八十,十五两杖一百,二十两杖一百二十,三十两杖一百五十,四十两杖二百,五十两杖二百五十,百两杖三百。

在古代那些高官,封疆大吏,家里的财产哪家没有个十万八万的,一旦被抄了家的,无不都是数以万计。

乾隆十五年,三朝元老的张廷玉被乾隆抄家了。乾隆帝在抄家张廷玉时,从其家中当场搜出36.2万两白银。这使得乾隆帝感到十分震惊和高兴,因为这是他一直期待的机会。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可以借此机会打击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

张廷玉是中国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的政治家和官员,是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得力助手。在康熙末年,他整治了松弛的吏治,并完善了军机制度。他先后担任过《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在乾隆十年(1745年),他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并加拜拜士特拜克,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鄂尔泰是清朝中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主张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土司制度,将土著居民的统治权收归中央政府。而张廷玉则认为应该保持原有的制度,不要过度干涉土著居民的生活。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左,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

在雍正皇帝时期,两人之间的争斗已经非常激烈。鄂尔泰通过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而张廷玉则逐渐失去了皇帝的宠信,最终在政治上失势。

然而,在乾隆皇帝时期,两人的争斗仍在继续。乾隆皇帝对两人的评价和态度也不同,他对张廷玉的评价相对较高,认为他是一位有功于清朝的官员。而对鄂尔泰的评价则相对较低,认为他是一位跋扈的官员。朝廷官员也都分了派别,让朝廷乌烟瘴气,渐渐的乾隆开始厌倦。

鄂尔泰由于在乾隆十三年去世,乾隆也没有追究他的过错。而这一年也是乾隆执政风格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年份,因为这一年孝贤皇后去世,乾隆一改往日的仁慈作风,治了一大批官员的罪。

张廷玉在清朝政府中的地位和权力过高,让乾隆皇帝感到威胁。张廷玉是清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曾担任过宰相,并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担任要职。他的权力地位不仅在满族官员中相当高,而且在汉族官员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让乾隆皇帝感到他的权力地位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张廷玉发现了乾隆帝对他的防范之心,随即告老还乡,这样能安享晚年,做了一个明智之举。谁知天不随人愿,由于朱荃与张廷玉有亲密的关系,并且两人之间存在官场利益关系,因此朱荃被革职后,乾隆皇帝认为张廷玉也应该承担责任。于是,乾隆皇帝对张廷玉进行了惩处,命内务府大臣德保查抄张廷玉德府邸,包括抄家和降低他的地位和权力等。

现场查抄出36.2万两白银,以及无数的古玩字画,按照大清律,这么多银子也够治他个流放最,甚至掉了脑袋。

乾隆皇帝抄家张廷玉其实另有目的。具体来说,乾隆皇帝主要是为了通过抄家张廷玉来打击和削弱清朝的汉人官员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抄家时乾隆命人注重看书信、书籍等,看看有没有损坏皇权的做法。

在清朝初期,汉人官员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张廷玉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曾经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担任要职,并且得到了高度的信任和重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皇帝逐渐感到汉人官员的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人手中,这对于自己的统治是不利的。

因此,乾隆皇帝通过抄家张廷玉,一方面可以削弱他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其他汉人官员传递一个信息:如果不忠诚于皇帝,那么也会面临同样的下场。这一行动对于打击和削弱清朝的汉人官员势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没有什么大的罪就查抄了张廷玉的家,没有发现什么忤逆大罪,这多少让乾隆面子有点挂不住。别人是不知道他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这样的。

36万两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他可是三朝元老啊,康熙、雍正对他的赏赐也不在小数,有据可查的雍正就曾七次赐给张廷玉内帑,每次都是数万两,其中最小的一笔是张廷玉告假回乡那次,赐银二万两,估计大部分钱财都是先帝赐予的。最后乾隆命其将全部银两充入国库。

这些措施反映了清朝皇权对官员的严格控制和惩罚,即使是功高盖主的重臣,一旦被发现有不当行为,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总之,乾隆皇帝抄家张廷玉其实是为了打击和削弱清朝的汉人官员势力,并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这一行动对于清朝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142

翰林院女大学士

简介:发现历史、探究历史、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