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解剖5516例猝死者,发现猝死规律!这3条保命要点,早知早好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2024-04-12 11:04:10

前几天,看到一朋友圈: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小胡已于两天前去世,他生前最爱交朋友,走的突然也没来得及告别,我就替他给各位亲朋好友、同事、客户告个别,希望来生还能再见面!”

再看他上一条朋友圈还是在去世前一天发的:忙完这一阵要好好休息一下了,要垮了!

说实话,对于小胡的去世,虽然觉得有点突然,但并没有很意外。听说他是猝死,白天还好好的,晚上起来喝水的时候,突然倒地不起,再也没有醒过来。

小胡,年龄不大,才36岁而已,正值青壮年,人高马大,看起来健壮得很。但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人要强的很,自己开了个小公司,每天拼了命的干,明明已经家庭事业双丰收了,还是不满足。用他的话说,我自己都不努力,又怎么能要求底下的员工去奋斗呢?

因为都是一小区的,他也很爱张罗事,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虽然平时很少见到他,但看他的朋友圈就能了解他一天的行程,每天6点前一定起床,然后早饭都不吃就去公司,忙到员工上班,他也就开始准备去见客户了,而后几乎一整天不是在见客户的路上,就是在应酬的路上,等忙完了也就差不多到半夜十二点了。

一天两天还行,要是每天都这么个干法,铁打的身子也不撑劲儿啊!

其实也常看到他喊累,但是喊归喊,不耽误他继续干。不用想,他的身体肯定早就透支了, 之前有一次遇到他,还跟他寒暄过两句,记得他还问过我,说他血压和血脂都高,能不能不吃药。虽然我再三劝他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告诉他该吃的药也得吃,不能因为年轻就疏忽大意。但是,很显然他并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

长期过度劳累、熬夜、吸烟、喝酒、不良饮食、缺乏锻炼,还有高血压、高血脂,这每一项可都是把他推向深渊的致命元凶!

很显然,小胡的猝死,并不是意外!

而小胡的悲剧告诉我们:猝死并非毫无规律可循!

早在2020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的一篇名为《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的研究文章,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该研究通过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发现了猝死的一些规律。

1. 高危人群有规律:猝死并非像大家想的一样都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相反更多的发生在30-63岁的中青年人群中,这些人看似健康,实则多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因为年轻,疏忽大意,肆意生活,不重视个人健康管理,所以一旦发病,可能就是猝死。

怎么办?

年轻人一定不能太大意,尤其是长期伴有熬夜、压力大、久坐不动、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的人群,务必定期做个体检,了解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就要高度重视,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该吃的药坚持吃,该戒掉的坏习惯尽早戒掉,千万别自恃年轻,不当回事儿。

2. 猝死原因有规律:猝死大多发生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酗酒、饮食过饱等情况下,死亡的病因以心脏病为主,也就是心源性猝死,另有少数是肺源性和脑源性猝死,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就是急性心梗。

怎么办?

如果确定自己属于猝死高危人群,那就得更加谨慎才行,除了注意管理好个人健康,改善生活方式之外,更需定期做个体检,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和体重,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不好的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规避任何可能导致猝死的高危行为,管理好个人情绪、饮食、起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心态平和、饮食规律、睡眠充足、劳逸结合等。

3. 首发症状有规律:猝死发生时,确实有些患者(20.10%)是毫无征兆的死亡,也有患者(16.71%)是死于睡眠中,但大多数患者其实是有所表现的,最常见的就是胸痛、胸闷、大汗淋漓、抽搐、呕吐、呼吸困难等,出现这些危险的症状一定要重视。

怎么办?

除了注意规避风险,做好预防之外,高危人群也得熟知猝死的征兆,警惕身体发出的任何预警信号,最好也让身边人掌握一些急救措施,一旦出现疑似心梗、脑梗等疾病的表现,务必及时就医,切勿耽误时间,以便为患者赢得救命的宝贵时间。

写在最后:曾经看过一条留言说“一直觉得死亡离自己挺远的,直到自己一夜成了寡妇后才发现死亡就在身边”。估计没有一个人会在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年纪,想到自己在哪一天突然就没了,但事实上只要有活着,就有风险,自己的身体够不够健康,每个人也该心中有数。如果每天都在健康生活,那你才有资本说“我很健康,死亡离我很远”,可如果每天都在肆无忌惮地生活,完全不顾个人健康,那你哪怕才20岁也随时面临猝死的风险。所以,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别再作践自己的身体了,好好生活,活着才有希望和意义。

0 阅读:74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简介:80后王药师,关注用药安全,致力于心血管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