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的唐肃宗李亨能否力挽狂澜?

太璞石 2024-01-18 18:40:08

唐肃宗李亨,景云二年(711年)10月19日,在京都长安出生,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亲是元献皇后杨氏,母家是关陇地区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李亨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皇帝。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被立为皇太子。李隆基也许是觉得自己起名水平跟不上时代潮流,总是变着法的给儿子们换名字。李亨就拥有多个曾用名,比如刚出生叫李嗣升,后来开元十五年被封为忠王时,改名叫李浚;当太子时叫李玙,登基时已经叫李亨了。我有时候都怀疑,李隆基这么给儿子改名字,那能记得住吗?

李亨成为太子还是因为前太子李瑛被武惠妃构陷致死,彼时,当权宰相李林甫曾建议立李瑁为太子,但李隆基没同意,最终觉得李亨年长仁孝才立为太子,李亨由此卷进了政治漩涡之中。哪知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李亨为太子期间,首要的威胁就是宰相李林甫,他是想方设法的朝自己下手,企图构陷自己结党篡权,不把自己拉下水誓不罢休。凡是忠于自己的大臣、外戚都遭到他的毒手,前有太子妃哥哥韦坚,边将皇甫惟明,后有自己妃嫔杜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引发东宫结党大案,打击面之广难以想象。

唐肃宗李亨剧照

走了李林甫,来了杨国忠。杨国忠为人骄纵跋扈,好大喜功,贿赂公行,徇私误国。自己作为不得势、不得宠的太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折腾去吧。天塌了有大个顶着,老爹还没死,自己不去触这种霉头。不过好在这种日子,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攻陷长安,李隆基带着杨贵妃、杨国忠逃往蜀中,作为太子的李亨率领两千禁军北上。到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之后,身边亲信经过筹划,觉得时机成熟,当即拥立李亨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并派人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远在四川的李隆基。熬了这么多年,46岁的李亨终于翻身把歌唱。

李亨在位时间仅仅五年,也就干了两件事。

一、调兵遣将,反攻叛军

李亨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就是与叛军干仗,不过李亨作为皇帝自然不能亲赴战场,这个重任就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李豫身上,毕竟儿子没了可以再生,自己噶了就啥都没了。

天宝十五年(756年)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征讨大军,大元帅长子广平王李豫、副帅唐朝名将郭子仪统率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统帅朔方军队,再加上回纥、西域的兵马,总计十五万人,从凤翔出发,东征叛军。

我们看一下出发阵容,李豫自然是名义上的统帅,被父亲李亨拜为天下兵马元帅,这是身份的象征;郭子仪那是唐朝中兴名将,时任朔方节度使,握有一方大权;李嗣业人送外号神通大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王思礼出身军旅之家,熟悉兵事。这阵容可以说是李亨当时最强阵容了。

同时,为了能够增加内部稳定性,防止回纥、西域的兵马临阵反戈,李亨一方面让广平王李豫和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异姓兄弟,以安其心;另一方面向其许诺攻克长安的时候,土地和士卒归唐朝所有,财帛和子女归回纥,以慰其劳。

唐肃宗李亨剧照

东征叛军,主要集中在三场战役上。

唐朝征伐第一战就是收复京师。这一场战争可以说是唐朝军队势在必得的一战,毕竟大本营都让人攻占了,这要是不抢回来,以后怎么在江湖上混。唐朝军队本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再加上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更有骁勇善战的回纥骑兵相助,叛军进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大失民心。此消彼长,唐朝军队在长安城西香积寺北面大破叛军,杀了六万余人,叛将张通儒一看大势已去,赶紧逃往陕郡。李豫入驻长安城,安抚民众,大军随后向东,准备收复洛阳。

唐朝征伐第二战就是收复洛阳。彼时,叛将张通儒逃往陕郡和坐镇的叛将严庄会合,但唐军来势汹汹,势如破竹,陕郡城弱粮少,如何坚守,其实想想就知道,连长安这种坚城都守不住,严庄和张通儒这哥俩一合计,还想啥,继续跑吧,跑去洛阳给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报信。安庆绪一看,我也打不过,咱们一起跑吧,打不过找爸爸。就这样,唐军不会吹灰之力收复了洛阳。

唐朝征伐的第三战寻找叛军决战。至德二年(757年),李亨没有趁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内部动荡之际,直捣黄龙,错失歼敌良机的同时,也给了叛军重整旗鼓的喘息之机。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和安史叛军在相州展开决战。唐军方面,李亨为了防备武将做大不设立中军大元帅,却派了心腹太监鱼朝恩作为监军。鱼朝恩作为内侍,哪里懂得带兵打仗。大军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再加上鱼朝恩胡乱干预,唐军大败。我只能说李亨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别看鱼朝恩打仗不行,但是甩锅还是有一手的,时任大将的郭子仪喜提大黑锅一枚,直接被罢免。

唐肃宗李亨剧照

二、重用宦官,后宫干政

李亨在收复长安、洛阳之后,小日子也滋润起来,把老爹从四川接了回来。李亨这个时候也有点飘了,开始对身边阿谀奉承的宦官进行任用,又专宠怀有政治野心的皇后张氏,好嘛。这宦官专权和内宫干政,威胁皇权的三大利器,你一下子就开了两个,真是两肋插刀。

鱼朝恩作为李亨在太子府的老人,自然深受器重,主管内侍省,被封为左监门卫将军,统帅神策军。

当权时,对内大兴诏狱,迫害无辜,对外干预政事,贪污受贿。统领军队却不具备基本的军事素养和战时指挥能力,打了胜仗居功自傲,打了败仗主打不粘锅。这种肃宗朝的遗毒到了儿子李豫这一朝才被解决,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讽刺。

鱼朝恩之后就是李辅国,李辅国也是李亨潜邸的老人,样貌奇丑无比却因尽心服侍太子李亨而成为心腹,更是劝李亨登临帝位的重要人物。

李辅国是唐朝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肃宗朝就被封为郕国公;拥立代宗李豫即位后,更是被加封为司空兼中书令,进封爵位博陆郡王,李豫都要尊称他为尚父,真可谓权势滔天了。而李辅国能做到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牢牢掌控着军权,正是这一点,他才敢嚣张跋扈,作威作福,他才敢谋害建宁王李倓,他才敢诛杀张皇后和越王一脉,不过权高压主的最终下场难逃被杀的结局。

李亨不但重用宦官,还放任宠妃干预政事。

李亨皇后张氏美貌可人,巧言令色,贪慕虚荣,受武后影响,怀有政治野心。在李亨允许她干预政事后,和宦官李辅国暗中勾结,沆瀣一气,结为朋党。等到李亨发现为时已晚,他受制于张皇后和李辅国,也就放任其自流了。张皇后至此更加肆无忌惮,打击构陷对自己不利的建宁王,让其赐死。后又想将太子李豫推下去,扶自己的儿子李侗上位,但被李辅国阻止,两人也由此产生嫌隙。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李隆基去世,肃宗李亨病重。张皇后暗中将越王李系召到宫里,准备废立太子;同时把太子李豫召来,想要合伙杀掉李辅国,李豫不同意,两人谈掰了。张皇后一看李豫不识抬举,就准备在李亨病死时发动政变,趁李豫进宫接受诏命时下手,但却被李辅国先一步得知阴谋,拦住了进宫的太子。李辅国率兵趁机逮捕张皇后和李系的党羽,最终张皇后被处死。

唐肃宗李亨剧照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69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