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兵的为什么被叫做“丘八”?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公羊春秋 2024-04-06 21:14:10

苻坚之遣慕容垂,侍中权翼谏不听。于是翼乃夜私遣壮士要路而击之。垂是夜梦行路,路穷。顾见孔子墓傍坟有八,觉而心恶之。召占梦者占之,曰:“行路穷,道尽也,不可行。孔子名丘,‘八’以配‘丘’,此兵字,路必有伏兵”

“苻坚允许慕容垂回燕国,一个叫权翼的侍中(官职)劝苻坚不能放慕容垂回国,苻坚不听。于是权翼就私自下令夜里在慕容垂回去的必经之路两侧埋下伏兵杀害他。慕容垂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晚上走路的时候走着走着没路了。周围看去发现孔子墓,墓旁边有八个坟。慕容垂觉着此梦不祥,于是找到一个算命的,算命的说:路走没了,就不能出门了。孔子名丘,八个坟,‘八’和‘丘’放在一起,就是‘兵’,说明你要走的那条路有伏兵”。

权翼为什么要杀慕容垂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垂,爪牙名将。所谓今日之韩信、白起!世豪东夏,志不为人用。倾以避祸归诚,非慕德而至,列土干城未可以满其志,冠军之号岂足以称其心!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飏,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惟宜急其羁绊,不可任其所欲。

“慕容垂是当今名将,可与秦朝、汉朝韩信相媲美。其世代都是东夏豪门,不是为人手下的主,这次是为了逃难才来投靠,并不是仰慕你的名望才来的。封王拜相不是满足不了他的志向,勇冠三军也不能填充他的野心,他就像鹰一样,饿了的时候才会跟着人,吃饱了就会展翅高飞,一旦抓住机会就会展现他的志向、一飞冲天。当下只能抓紧阻止他,不能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权翼的智谋,和王猛想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苻坚并不听他的,于是就有了开头一段,

慕容垂明白有诈,于是没有选择走大路,而是从水路悄悄的渡河而去了。

在古代,“兵”不是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好字,因为古代流传着一句话,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上是可以做到百花齐放,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等都可以各有所长,文章写得再好第二天可能就有别人写出一篇更有特色的出来。所以文人哪怕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谋个好差事。练武的就不一样了,练武更多是看天赋和家境,“臂力过人”,“百步穿杨”,“弓马娴熟”,“身手矫健”等等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天下第一,一个人完全可以占据武力值榜首好多年。

文人谦逊,因为学海无涯,三人行必有我师嘛。武人好斗,就说自己是天下第一,不服的来比划比划。所以时长发生人命官司。

一百个练武的可能出不了一个将军,但是一百个读书的可能有五十个能出来当官。

所以古人重文轻武不是没有道理,“丘八”也就成了古人对当兵的蔑称。

古人为什么不喜欢当兵,这和各个朝代的兵役制度以及军饷有关。

秦朝在商鞅变法后推行征兵制,兵源于农。郡县有权自行征兵,服兵役的年龄为15-65岁,古代能活到65岁的大概不多,意思是到老死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于战时,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者老弱者为一军。此谓三军。

秦朝可谓是全民皆兵,但是秦朝“兵徭不分”,当兵的不仅要负责打仗,还要负责修建水利、工事等杂活,更悲催的是并不给军饷,只管两餐。

孟姜女的丈夫就是被征去当兵,结果被派去修长城,他丈夫干活累死了,于是孟姜女就到长城边把长城哭塌了。

秦朝士兵

西汉时基本延续秦朝兵役制度,至汉文帝时再秦朝兵役制度基础上进行改动。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免去三人卒役。捐粟者至数量相当可免一人卒役

至东汉时,

民年二十三为征,一岁而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为战阵。

汉代兵役制度相比秦朝人性化了很多,不仅年龄放宽,徭役也轻了很多。如果不想服兵役,可以花钱请人代替,或者给国家捐粮食、车马等就可以免去兵役。但是在汉朝当兵依然没有军饷,戍边的兵卒还要自费路费粮食。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主要实行募兵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用东汉末年王朗王司徒的话说:

社稷有累卵之危,百姓有倒急之悬

家都没了,你让我去当兵,我才懒得理你。你要强制让我当兵,我就去隔壁的军阀那里。所以三国实行募兵制,募兵制与征兵制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愿不自愿,以及是否有工资。

军阀混战谁的兵多谁腰杆子就硬,在“人口数量骤减”的情况下想要让人来当兵,只能靠钱来吸引。所以曹操“散尽家财,回归乡里来投”,没钱的时候就去盗墓,故有“摸金校尉”,盗墓界“祖师爷”之称。

但是连年混战,三天一小战,十天一大战。命说没有就没有了,要工资又有啥用呢。

汉朝士兵

西晋时,推行曹魏使用的“世兵制”。

兵、民之分,民者自兵止,兵者不再为民,故称‘兵户’,子承父而为兵,世代不断。阻其判念流往他土,得以保全领地户所。

意思就是现在不仅有农户,还有兵户了,农民世代为民,兵世代为兵,老子没了儿子上,儿子没了孙子上,没有工资。就是为了防止因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失。

两晋南北朝时以“世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但因“百姓流亡者甚多”、“屡见绝户者”(人都跑了,有的都绝户了)让“世兵制”很尴尬了。

“淝水之战”,就是东晋谢安的“募兵制”北府兵打败了前秦苻坚的“世兵制”。

北魏时沿用“世兵制”见南北朝《木兰辞》: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乐府诗集》

花木兰的父亲尚在,按照“世兵制”就有义务去当兵,但是父亲生病了,木兰又没有哥哥,弟弟年纪尙幼,于是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此时当兵依然没有军饷,路费自费,装备自费,于是木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南北朝士兵

隋朝至唐朝初期,推行府兵制。

府兵制特点就是“兵农合一”,耕时为农,战时为兵。既节省军费开支,又保障农业经济建设。

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民有地而兵愈广,有地种能吃饱我可以为你去当兵,哪怕没有工资我愿意尽义务,但是如果地都没了我怎么愿意去当兵呢。

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严重破坏,大批府兵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府兵制”名存实亡,唐朝后期,开始推行“募兵制”和“征兵制”等多样兵役制度。

唐代明光铠

两宋时推行“募兵制”,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军队的管制相当“自私”。

这其实也不怪赵匡胤,毕竟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有了军队就会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今天我反你,明天你反我。赵匡胤政治、军事一把抓,没有了军队,地方长官就不会造反,于是宋朝得以安心发展经济。

北宋“重文轻武”,但是因为经济发展好,对武将和士兵的待遇可不孬。

“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

宋朝士兵待遇也是空前的好,不仅有丰厚的军饷,每年还有补贴,家属还可以选择自愿跟随,跟随就可以免赋役,比如家里有个老人,跟过去了不仅军队管吃,还能抹去一个赋役的份子。很多人想去当兵国家还不要,因为对士兵的选拔要求也高了,要求年龄、身高、体格要达到要求。

所以宋朝对外作战能不打就不打,能用钱解决的就不出兵。

北宋林冲剧照

元朝实行征兵制,未统一时实行“府兵制”,这时候的“府兵制”不是以土地为基础,而是“闲时牧,战时兵”的“兵牧”制度。

签蒙古军,每户二丁、三丁者一人,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者三人。

到了元后期,

遵旧制,家止一丁者不作数,凡二丁至五丁、六丁之家,止存二人。

严重的时候,

空营帐而出,全体出征。

明朝的兵役制度为“卫所兵制”和“府兵制”以及“屯田制”的结合。卫所中一卫有兵五千六百,下辖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战时调发从征,无事归还卫所。寓兵于农、守屯结合。

战时,卫所中各军户出一人为兵,其余家里人待在家里,这个兵去军营的时候,家里可以跟着一个人一起去,照顾他的生活,两人都可以免去赋役。而且军队会给出兵的那家人多一点土地。既省了赋役份子,又多了经济来源。所以朱元璋说: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因为军队是自给自足的状态。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屯田制遭到破坏,卫所长官私吞军户田地甚多,每逢多灾之年颗粒无收,军户不得已养家糊口,兵士逃亡现象屡见不鲜,嘉庆年间,卫所逃亡士兵十之六七,到了明朝后期逃亡人数“十之八九”,乃至“全卫而空”。

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地球上“小冰河”时期,正是说明气候对明朝赖以生存的“屯田制”、“军户制”中土地的影响,而导致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

明朝士兵火器营

清朝入关前实行“世兵制”,以八旗军和绿营军为典型。家里有几个同时当兵的,就按比例给你家分发粮食。粮饷有限,入主中原后,由于八旗兵家里很能生,造成当兵的少、人口多,有的一家十来口人只有一人当兵,国家又规定军户家人不能从事其他行业,所以造成生活越来越差。为了照顾这些军户生活,清朝便扩充军户兵额,有的连老人小孩也算进去了,所以后来八旗军战斗力低的吓人,用《雍正王朝》里胤禛的话说很多旗人“连马都不会骑了”,旗人不能光靠国家来养,给你地让你去种地去。

清朝中后期开始实行募兵制,如曾国藩的“湘军”、“淮军”以及“北洋水师”,待遇还是不错的。

清朝后期实行“募兵制”与“征兵制”的结合,引进西方兵役制度,谓之约“新军”,新军在清朝灭亡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混战,一大批在“募兵”与“征兵”结合下新出现的兵是在家吃不上饭过来混工资、混饭吃的,其中一些还鱼肉乡里、横行霸道、欺男霸女,所以被称为“丘八”,也就是“兵痞”的意思。

清朝八旗士兵

现在,当兵是个无上光荣的时代,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国家对当兵的待遇也在不断地丰厚。

服兵役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尽的义务,如果国家有需要,你愿意为国而战吗?

喜欢此文章的话就动动小手点个赞关注下吧。

0 阅读:22

公羊春秋

简介:历史故事及人物分享,从历史中学知识、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