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二十大名将排行

风满袖 2024-03-28 09:13:5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期间涌现了无数名将,可以说是历史上名将最多的时代。下面就来看看大唐二十大名将排行:

第二十名:马燧

马燧(726年-795年),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祖籍右扶风(今陕西兴平),是唐代中期的一位名将。马燧年少时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兵法和战略,具备丰富的谋略。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曾劝范阳留守贾循倒戈,但计划泄露后他成功逃脱。他历任赵城县尉、左武卫兵曹参军等职。大历十年(775年),他被任命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之后于大历十四年(779年)调任河东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他奉诏讨伐魏博叛将田悦,先斩杀田悦部将杨朝光,随后在临洺大破田悦。贞元元年(785年),他率军连续击败李怀光,平定了河中。贞元二年(786年),他抵御吐蕃的入侵。

然而,由于轻信吐蕃人,他在平凉劫盟时失去了兵权,被调任司徒兼侍中。贞元五年(789年),他与太尉李晟一同被绘像于凌烟阁。贞元十一年(795年),马燧因病去世,追赠太尉(或太傅)并谥号为“庄武”。

第十九名:张议潮

张议潮(799年—872年),一作张义潮,沙洲(今甘肃敦煌)人,唐朝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出身沙洲豪门贵族,其父张谦逸是沙洲当地职权最高的汉人官员。755年发生安史之乱,河湟、陇右地区逐渐被吐蕃占据。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从沙洲率众起义,驱逐吐蕃镇将,顺利收复沙洲地区,立即遣使向大唐告捷。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委派兄长张议潭等人携瓜、沙等十一州图籍,向大唐传递捷报。同年,唐朝在沙洲设置归义军,任张议潮为沙洲防御使,管控河陇地区等十一州之地。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兵攻克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今甘肃武威),并上奏朝廷。至此,河陇地区全部光复。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京,被任命为左神武统军,职列金吾,官居一品。之后,其侄张淮深掌管河西归义军事务。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卒于京师,获赠太保。

第十八名: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年),复姓仆固,字怀恩,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中期名将。仆固怀恩出身铁勒部九姓大族之一的仆固家族,曾祖父仆骨歌滥拔延率部族归降唐朝,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子孙世袭金微州都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仆固怀恩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讨伐,在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击溃叛军;随后又随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进军河北,击败叛将史思明的军队。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仆固怀恩奉命出使回纥,将女儿嫁给回纥登里可汗为妻,请求回纥出兵援助唐军。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仆固怀恩率领回纥兵跟随郭子仪收复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因功升任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同正员、同节度副使,封爵为丰国公。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仆固怀恩因战功升任朔方行营节度使,官拜御史大夫,晋爵大宁郡王;随后跟从李光弼镇守河阳(今河南孟州东南),多次击败叛军。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继位,仆固怀恩奉命与回纥登里可汗会师于太原,合军攻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的军队,再次收复东都洛阳;仆固怀恩率军北上,平定河北,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因功升任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官拜检校左仆射、中书令、太子少师。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遭太原守将辛云京与宦官骆奉先诬告谋反,他上疏辩白却没有结果。仆固怀恩被迫起兵造反,被郭子仪率军击败。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怀恩为自救,招引回纥、吐蕃的军队入侵唐朝,走到灵武鸣沙城时突然病逝。

第十七名:浑瑊

浑瑊(736-799年),唐代将领,本名进,世居皋兰州(今青铜峡市境内),先祖出自匈奴铁勒部中的浑部,父在朔方军,战功多,广德年间阵亡。浑瑊历官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职。浑瑊十一岁时参加了朔方军,随父防秋戍边。公元755年12月,因功升任为右骁卫将军。756年7月12日,在朔方军统帅郭子仪的指挥下先后参加了收复两京等战役,屡立战功,被封为太常卿。广德元年(763年)任命为朔方行营兵马使。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朱纰叛乱,他保护德宗,坚守奉天(今陕西乾县)。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拜相,任侍中,后改任中书令。贞元九年(793年)德宗命他和杜希全等8位大将调集三万军士守护城下。贞元十五年(799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武,并为他两度废朝。

第十六名: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677年),复姓契苾,名何力,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铁勒族。唐朝时期蕃将,莫贺咄特勒契苾葛之子。

契苾何力九岁时,其父契苾葛去世,他继任可汗之位,在母亲的辅佐下治理部落。贞观六年(632年),契苾何力率领部族归顺唐朝,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左领军将军,其部族在甘、凉二州之间,即今天的张掖、武威一带生活。他的母亲被封为姑臧郡夫人,弟弟也官拜贺兰州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契苾何力参与攻打吐谷浑,并迎娶临洮县主。贞观十四年(640年),他跟随潞国公侯君集消灭高昌国,并跟随唐太宗攻打高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契苾何力带领阿史那社尔打败龟兹,俘虏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后攻打西突厥有功,被迁为左骁卫大将军,册封郕国公。龙朔二年(662年),契苾何力安抚铁勒九姓叛乱。干封元年(666年),契苾何力讨伐高句丽,攻城略地。总章元年(668年),契苾何力联合司空李积灭亡高句丽,加号镇军大将军等,册封凉国公。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契苾何力病逝,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于昭陵,谥号为毅。

第十五名:李愬

李愬(773年-821年),唐朝中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因门荫任协律郎,历任卫尉少卿、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及坊、晋二州刺史等职。元和十二年(816年),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败平卢李师道,连战皆胜。元和十五年(820年),改任同平章事、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长庆元年(821年),李愬欲派兵为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拜太子少保。同年病逝,享年四十九岁。

第十四名:韦皋

韦皋(745年-805年),字城武,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韦皋出自京兆韦氏中的东眷韦氏郿城公房,为唐朝蓝田尉韦贲之子。唐代宗大历初年(公元766年),韦皋由建陵挽郎调任华州参军,后升任使府监察御史。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宰相张镒出镇濠州,任濠州刺史,向朝廷推荐韦皋担任营田判官兼殿中侍御史,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前往奉天(今西安乾县)避难,韦皋多次拒绝叛军招抚,后被唐德宗授予奉义军节度使一职。兴元二年(公元785年),韦皋出镇蜀州,担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掌管蜀中的军政大事。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韦皋出兵收复被吐蕃占领已久的巂州失地(今四川省西昌市)。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韦皋大破吐蕃十万主力,俘虏吐蕃大相论莽热,被封为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韦皋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谥号“忠武”。

第十三名:李道宗

李道宗(600-653年),字承范,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朝宗室名将,为太祖李虎之曾孙,北周梁州刺史李璋之孙,唐东平王李韶之子,高祖李渊堂侄。李道宗初仕为左千牛备身,爵封略阳郡公。唐初统一战争中,先后参与征讨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后镇守北疆、防御突厥,因功进封任城王。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跟随李靖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后晋升为礼部尚书,改封为江夏王。贞观十五年(641年),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担任先锋渡过辽水、攻取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大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后攻灭薛延陀。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因病请辞,后改任太常卿。高宗李治继位后,卷入房遗爱谋反案,流放象州(今广西柳州),病逝于流放途中,终年五十四岁,后追复官爵,葬于湖北灵泉山(今龙泉山)。

第十二名:刘仁轨

刘仁轨(602年-685年),字正则,唐朝宰相、名将,汴州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刘仁轨年少时家境贫穷,但恭谨好学。武德初,刘仁轨受到赏识出任息州参军,后任陈仓尉,唐太宗因其刚毅正直,多次升迁至栋阳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刘仁轨谏阻太宗暂缓秋季狩猎受到赏识,升官至给事中。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任青州刺史。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征辽,刘仁轨监统水军,因误期被免官,以平民百姓的身份随军效力。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百济起兵围攻唐镇守将刘仁愿,刘仁轨受任检校带方州刺史,会合新罗兵前去解围。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九月,刘仁轨在白江口之战中大破百济、倭国联军,四战四捷,受任方州刺史,留镇百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迁右相,封乐城县男。乾封三年(公元668年),任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湿江道总管。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八月,又授任陇州刺史,以防备吐蕃。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任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依旧监修国史。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吐蕃进犯,刘仁轨任沸腾河道行军镇守大使,抵御吐蕃。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兼任太子太傅,依照旧例参与政事。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高宗驾临东都,太子监国,刘仁轨留下辅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加授特进,又任命尚书左仆射,专门负责西京的留守事宜,进封为郡公。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刘仁轨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因病去世,年84,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唐中宗即位,加赠太尉。唐玄宗时,追谧为“文献”。

第十一名: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字恒元,百济西部人,出生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区。他先为百济大臣,后为唐高宗、武后时期边关大将。

黑齿常之自幼聪慧好学,成年之后,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作战勇敢,后升迁到刺史这个级别的官位。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百济战败,他在百济国任“达率”之职,于是随降来到中国。降唐以后,由于“其家世相承为达率”,在百济地方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盛誉,加之他本人的轻嗜欲、重名训、至公忘私的品质,所以又很快被遣回本土供蕃职。仪凤三年(678年),黑齿常之奉命回到唐土作战,之后相继被晋封为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赠左玉铃卫大将军、燕国公等。永昌元年(689年),他因被来俊臣、周兴等人诬陷“谋反”,在狱中缢死。

第十名:李晟

李晟(727-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李晟出身于武将世家,擅长骑射,勇武绝伦有才能。他18岁从军,跟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因号“万人敌”。后镇守西疆,防御吐蕃,屡立战功,累迁左金吾卫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功封合川郡王。后入朝担任右神策都将,宿卫长安。德宗继位后,吐蕃入侵,李晟统领神策军击退敌军。建中二年(781年),率军屡败魏博节度使田悦,后平定河朔三镇叛乱。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后,朱泚于长安称帝,李晟奉命前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勤王,后于兴元元年(784年)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因功授予司徒兼中书令。后请命出镇泾州,担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兼行营副元帅,爵封西平郡王,稳定西部边疆,防御吐蕃进攻。贞元三年(787年),罢免兵权,进封为太尉兼中书令,后与侍中马燧图形于凌烟阁,于贞元九年(793年)病逝于长安,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为太师、谥号为“忠武”,葬于高陵县奉正原(今陕西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后配享德宗庙廷。

第九名:王忠嗣

王忠嗣(705年—749年),本名王训,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唐玄宗时期大臣、将领。

王忠嗣幼年时,父亲王海宾战死,唐玄宗李隆基怜悯其父忠勇,将他抚养在宫中,并赐名字为“忠嗣”。他成年后雄毅而有武略,深知兵法,得到唐玄宗信用,被任命为兵马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王忠嗣升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兼任检校代州都督;后因被人诬陷,贬为东阳府左果毅。不久,他追随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进攻吐蕃,因功升任左威卫郎将。吐蕃军队南下入侵,王忠嗣率部冲杀,帮助唐军主力击败吐蕃军队,因功升任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久升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任大同军使。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忠嗣又兼任代州都督、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加授云麾将军,次年升任朔方节度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忠嗣兼灵州都督,后来率军北伐,击败怒皆和突厥的军队,自此塞外安定。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被授予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封爵为清源县公。次年,王忠嗣同时兼任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控制西北、北方万里边疆;不久又升任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王忠嗣违反唐玄宗的旨意,不愿强攻吐蕃的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被李林甫诬陷而遭下狱受审;后贬为汉阳郡太守,不久调任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暴病而死,终年四十五岁;后被追赠兵部尚书。

第八名:薛礼

薛礼,字仁贵,以字行于世,称薛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是河东薛氏南祖房之后,其父薛轨,曾任隋朝襄城郡的赞治。薛仁贵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一生东征西讨,有力反击了唐朝周边各民族的侵犯,立下了汗马功劳,捍卫了国家安全,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成就有:大破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云州大捷。高宗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享年七十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朝廷提供车马,护送薛仁贵的灵柩返回乡里。

第七名:郭子仪

郭子仪(697 年-781 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 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二年(759 年),郭子仪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 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广德元年(763 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 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 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郭子仪一生经历了七朝,曾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击败吐蕃回纥联军等,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保卫了国家安宁,在他八十多岁时才告别沙场。郭子仪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品德高尚,他宽厚待人、忠勇爱国,因此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威望。

建中八年(787 年),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第六名: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次子,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其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裴行俭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他所创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影响了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病逝,年六十四。追赠幽州都督,谥号“献”。

第五名: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年),契丹族,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唐朝中期名将,平定安史之乱主将之一,与郭子仪并称为“李郭”。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善于骑射,富有谋略,初仕为左卫左郎将。后累任河西节度兵马使、河西节度副使等职,袭爵蓟郡公。天宝十五年(756年),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举荐,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于常山、嘉山(今河北曲阳)大破敌军,收复河北十余郡。潼关失守后,与郭子仪前往灵武(今宁夏灵武)勤王,后率部以弱胜强取得太原之战的胜利。乾元元年(758年),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先大破敌军,后兵败安阳;同年取代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取得河阳(今河南孟县)之战的胜利,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收复东都洛阳失败,改任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后派遣部将击败史思明,进爵为临淮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平定浙东袁晁起义。安史之乱平定后,获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于凌烟阁。晚年为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所谗,吐蕃进犯京师时,唐代宗令其勤王,不敢前往,忧郁生疾,于广德二年(764年)病逝于徐州,终年五十七岁,追赠太保、谥号为武穆。

第四名:李绩

李绩(594年—669年),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高祖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称李勣。隋末唐初重要将领。大业七年(611年),他投靠在瓦岗寨反隋义军首领翟让麾下,建言献策,帮助瓦岗军发展壮大。在李密领导瓦岗军后,李勣助他与宇文化及、王世充等开战。唐武德元年(618年),李勣随李密降唐,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封为上柱国、莱国公。武德三年(620年)起,他跟随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窦建德、徐圆朗、刘黑闼等反唐势力,屡立战功。李世民即位后,李勣被封为并州都督,贞观七年(633年)升任金紫光禄大夫。贞观十一年(637年),李勣改封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遥领太子左卫率。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勣入朝担任兵部尚书。李世民执政时期,李勣曾与李靖一起灭掉东突厥、助晋王李治治理并州(今山西太原)、随驾出征高句丽,并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之后又被唐太宗选作托孤大臣。

唐高宗即位后,对李勣信任有加,擢升他为洛州刺史,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参议执掌机要事务;不久升任尚书左仆射。永徽六年(655年),在唐高宗改立皇后时,李勣予以支持,并于总章元年(668年)指挥军队伐灭高句丽。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升任太子太师,并在同年十二月病逝,终年七十六岁(《新唐书》认为李勣享年八十六岁),被允随葬昭陵,追赠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追谥为“贞武”。

第三名:苏烈

苏定方(592年-667年):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他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此后,苏定方历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乾封二年(667年),苏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

第二名: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今属陕西省三原县),祖籍陇西狄道(今属甘肃省临洮县),隋末唐初名将,著名军事家。隋朝末年,李靖历任长安县功曹、马邑郡丞等职。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靖跟从李渊讨伐王世充,因功被授予开府。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靖先后平定隋末的军阀萧铣、辅公祏和盘踞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吐谷浑,功勋卓著,先后担任上柱国、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代国公。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于凌烟阁画功臣像,李靖名列第八。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在长安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唐太宗李世民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景武”。

第一名: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出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为唐高祖李渊与嫡妻窦氏(追封太穆皇后)所生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于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后劝说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入主关中建立唐朝,受封秦王,先后亲自率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及其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被立为太子。同年9月4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期间年号“贞观”。即位后李世民以隋亡为鉴,虚怀纳谏,注重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传位太子李治(唐高宗),初谥文皇帝,累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7 阅读:1718
评论列表
  • 2024-03-29 13:08

    咋没有尉迟恭和秦琼

    神柒 回复: 风满袖
    李世民算君,不算将吧
    戒酒了是我孙子 回复:
    参加玄武门之变了,但是没去玄武门,旧唐书太宗本纪和秦叔宝传都记载了,秦叔宝玄武门在秦王府坐镇,随时带兵支援玄武门,但是按照情况来看,秦叔宝应该干了点没有写的事,秦叔宝是李世民最忠诚的部下,没有之一,他不可能不去玄武门,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去干黑活了。而且旧唐书记载秦叔宝是支持玄武门之变的。
    风满袖 回复:
    秦琼就是个武将,尉迟恭估计得排30靠后了,没办法唐朝名将太多
  • 2024-03-30 23:12

    前二十张守珪双壁这些怎么都排的上,王宗嗣太低了,毫无悬念的盛唐时期的第一名将才排第九。

    风满袖 回复:
    那王宗嗣前面的换下谁你说
  • 2024-03-31 21:48

    那是我的,谢了。

  • 2024-03-30 18:24

    不应该排李世民,即使排,李世民和李靖的位置也应该调过来。[得瑟]

    风满袖 回复:
    个人感觉李世民更牛一点

风满袖

简介:历史、诗词、音乐、美食、体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