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临死前,给刘备一封遗书,让蜀汉提前20年灭亡

浅弋道历史 2024-03-08 11:24:43

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刘备如一名孤舟在暴风雨中艰难航行。从184年起,他投身于平定黄巾之乱的战役,开始了自己的奋斗旅程。经历长达35年的努力,直至赤壁之战后,攻占益州,再夺汉中,刘备终于奠定了自己基业的基石。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刘备自立为帝的223年到蜀汉的终结于263年,短短40年间,一切似乎都成了过眼云烟。刘备未曾预见到,其后蜀汉会如此迅速地走向灭亡,他的儿子刘禅更是成为了曹魏的俘虏,被封为“安乐公”,这无疑是对曾经蜀汉雄心的讽刺。

蜀汉的覆灭,背后有着众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备的亲家,马超的存在,对这一过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马超,这位一生中充满仇恨与复仇的战士,即便与刘备结为亲家,似乎也难以抹平他心中的创伤。

215年,马超入蜀,他的末年充满了冷遇与孤独,仅仅7年后,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位曾经的雄壮将领,身心俱疲,遗憾地离世,让人不禁感叹,是那份在蜀中得不到重视的苦闷,加速了他的衰老。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有关马超与彭羕的对话展现了马超在蜀中的处境。彭羕的不满与野心,与马超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马超选择忠于刘备,上报彭羕的叛变计划,这一决定虽保住了自己短暂的安全,但也深深揭露了他在蜀中的悲哀与孤立。

在三国的乱世浪潮中,马超,曾是北方的猛将,以勇猛闻名于世。然而,命运的波折将他带到了刘备的门下,他那曾经在潼关之战中让曹操颜面扫地的勇武,已被岁月和疾病所侵蚀,变成了一个力不从心的勇士。

尽管身患重疾,马超的内心仍旧坚韧如初。他深知,在刘备的营中,以武力论英雄已非明智之举,毕竟,赵云、黄忠、关羽、张飞这些天下闻名的勇士围绕在刘备身边。因此,在生命的尾声,他决定以文致敬,写下了一封遗书,向刘备表达了他最后的心愿。

遗书中的话语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马超的真诚与无奈:“臣家族遭曹操之难,几至灭绝,唯有弟马岱幸存。望陛下慧眼识才,继承我血脉。”这不过寥寥数十字,却是马超用尽生命精力所留的最后心愿。

刘备读后,心中五味杂陈。他记得马超昔日的豪情,也想到了这些年对马超的不公。于是,他承诺将照顾马岱,让他继承马家血脉。但谁又能想到,这一决定竟成了蜀汉命运的转折点。

马岱在马超逝世12年后,意外地斩杀了魏延,一位刘备亲自提拔的将军。这一行为,不仅震惊了蜀汉内部,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紧接着,在马超逝世13年后,马岱又一次率兵出征,这次的目标是曹魏。然而,这次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不仅损失惨重,更是引起了曹魏的极大愤怒,使得曹魏加强了对蜀汉的攻势。

时间来到了263年,蜀汉的命运已走到了尽头。曹魏大将邓艾带领精兵深入蜀汉腹地,尽管他们历尽艰辛,但最终成功攻破了蜀汉的防线,标志着蜀汉的终结。

当邓艾率领疲惫的士兵终于走出崇山峻岭,眼前展开的平原给了他们一线希望。前方江油城的轮廓逐渐清晰,邓艾明白,如果不能迅速控制这座城池,他们之前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在筹划如何攻克江油城的同时,城中守将马邈却因畏惧邓艾的威名,未能把握住击败对方的绝佳机会。据说,马邈的妻子曾力劝他守住关口,可他轻信外界流言,认为大局已定,不值得个人挣扎,甚至在得知邓艾军临城下时,匆忙选择投降。

史书上曾提及,马邈是马岱之孙,算是马超的直系后代。马超生前留下的遗书,让他的后人得以享受特权和优待。然而,马邈的行为,特别是他的投降,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命运,甚至有史料提到,他的作为不仅令人遗憾,甚至不及其贤明的妻子。

回溯到215年,马超的勇猛为刘备开拓了蜀地,然而,经过几十年,马邈的失策却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人们不禁感叹,这是否是历史的讽刺,或者是命运的安排?

马岱的军事才能,虽曾有过斩杀魏延的惊世之举,但那场战斗更多是出其不意的胜利。后续的战斗中,他面对牛金时的不利局面,也显露出他战略上的短板。如此看来,马岱及其后代的军事能力,似乎与他们的先辈相去甚远。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刘备及蜀汉的领导层的决策,对马家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也影响了蜀汉的命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决策和选择,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一环。马超的遗书,马岱的军事行动,以及马邈的投降,这一切串联起来,构成了蜀汉灭亡的多个因素之一,让后人对于命运、选择与责任的思考,愈发深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 阅读:1314

浅弋道历史

简介:一杯浊酒,一首古诗,畅谈历史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