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山东村民九龙山挖防空洞!惊现神秘大墓!墓主竟是朱元璋儿子,刘伯温亲自选墓址!专家解密死因十分荒唐!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03-12 15:18:29

深藏于群山之间,一座古墓以其九龙戏珠、四神拱卫的奇特布局,展现出了绝佳的风水。历经数个世纪的风霜雪雨,这座古墓依旧保持着神秘的面纱,令人不禁好奇,这究竟是何等尊贵身份的人物长眠于此?

墓葬的密封性完好无损,似乎几百年来都未曾受到外界的侵扰。然而,当专家们踏入这座古墓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墓主人的棺椁位置似乎有所移动,仿佛有某种神秘力量在其中起作用。

随着椁盖的缓缓打开,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令在场的专家们不禁涕泪横流。这股气味究竟是从何而来?它又与墓主人的身份有何关联?

这座因炸山而意外现世的古墓,似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墓中陪葬品多达2000余件,每一件都见证了墓主人生前的辉煌与荣耀。然而,这些陪葬品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们是否与墓主人的身份和死因有关?究竟这座神秘古墓的主人是谁?他又为何能拥有如此绝佳的风水宝地?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中的奥秘与真相。

1969年,山东邹城山区的村民们挥锄破土,计划在山腰间挖出一个防空洞,以响应国家的号召。炸药在群山之间轰鸣,却未曾想,那炸裂的不仅仅是山石,更是历史的尘封。一个幽深、漆黑的坑道显露出来,它如同一个静默的讲述者,用沉默诉说着过往的岁月。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目光中充满了惊奇与期待。

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九龙山上埋藏着古代帝王的陵墓,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道,这眼前漆黑的坑道,便是那传说中的古墓入口?村民们的心中开始涌动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激动,他们想象着古墓中可能埋藏的珍宝,那些金光闪闪的玉器、珠宝,还有那流传千古的文物。

然而,就在有人迫不及待地回家取来挖掘工具,准备一探究竟时,另一些村民却心生顾虑。他们认为这样做既违法又不道德,是对历史的亵渎。于是,他们迅速联系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与保护。

不久,一支考古小队抵达了现场。他们身着专业的服装,手持精密的仪器,与村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考古队员们迅速制止了村民的私自挖掘行为,并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仔细勘察,他们确认村民们挖掘出的确实是陵墓的墓道。村民们已经在周围挖出了一个大约5米宽、8米长、10米深的大坑,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他们并未发现任何值钱的陪葬品,只有一堵坚固的石墙。

尽管石墙坚硬无比,难以挖掘,但仍有村民不甘心,决定在其上放置炸药,试图将其炸开。然而,炸开后,他们发现下面仍然是坚实的夯土,根本看不到墓室。就在村民们准备放弃此地,另寻他处时,考古队赶到并制止了他们。

考古专家们并没有急于离开,他们发现此地地形异常独特。九龙山因其九座连绵的山峰而得名,这九座山峰像龙的身体一样蜿蜒崎岖。龙头朝南,龙尾向北,而村民们发现古墓的地方恰好就在龙头之下。更有趣的是,龙头的东西两侧,各有一股泉水,被村民们视为“龙眼”。九龙山的南面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与朱山遥遥相对,形成了“九龙戏珠”的美好景象。而东西两侧又有卧虎山和玉皇山环绕,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四神方位”选址原则。能在如此风水宝地建造陵墓的,必然是一位帝王公侯级别的人物。

然而,考古专家们也对此感到担忧。如此好的风水,很可能会吸引盗墓贼的注意。他们担心这处大墓可能已经被盗掘过,而他们可能来晚了。为了确保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们决定请来驻军维护秩序并协助挖掘。

在驻军的协助下,考古专家们对村民们挖出的石墙进行了详细检查。他们初步判断这里的确是陵墓的入口,只是村民们挖得还不够深。于是,他们决定继续深入挖掘,期待能发现更多的历史秘密。随着挖掘的深入,墓室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然而,在考古小队深入挖掘的过程中,一个始料未及的事件发生了。原本精心组织的发掘工作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某种挖掘技术上的失误,他们挖掘的山洞突然发生了局部塌方。初始时,塌方的影响较小,仅仅是偶尔有石块和土壤散落。然而,很快情况就恶化了,塌方的规模逐渐扩大。幸运的是,考古队员们的反应非常迅速,及时撤离了山洞,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塌方事件让考古小队无法继续在山洞中工作,他们感到十分失望,但也只能另寻他路。这次,考古小队决定改变策略,采取垂直挖掘的方式,沿着山洞的侧面向下挖掘。尽管挖掘了大约25米深,但仍然一无所获。然而,考古队员们感觉似乎已经接近了上一次的位置,这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

就在此时,有人随意地用手中的工具触碰了一下眼前的土层,没想到一大块泥土竟然应声脱落,露出了隐藏在其后的墓葬。考古小队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墓葬入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墓葬。为了进入这个墓葬,考古小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找到入口后,考古队员们发现一堵封门墙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小心翼翼地拆除了这堵封门墙,以便进入墓葬。墓葬的真正墓门就隐藏在封门墙后,看到墓门的考古队员们激动不已。墓门上挂着一把大锁,考古队员只能采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借来村民的钢锯将其锯开,并将锯下来的锁妥善保存,以便日后修复。

然而,即使去除了锁,考古队员们也无法推开墓葬的大门。考古专家怀疑,在墓门后可能有一种名为“自来石”的东西在顶着门。这种石头是古时候人们为了防止墓葬被盗掘而采用的一种防盗手段。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将其推开。

回顾1956年,我国有一支考古小队在发掘明定陵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当时堵在墓门后面的正是一块“自来石”,考古队员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不得不模仿盗墓贼的手法才打开了明定陵的大门。然而,在九龙山这里,考古队员们用手电筒仔细检查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发现石头顶门的迹象。显然,卡住门的并不是“自来石”。

面对这个困局,考古队陷入了困境,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都无法在不破坏墓葬的情况下进入陵墓。就在考古进程无法进展下去的时候,有人用手电筒仔细地找了一圈,突然发现墓门上方的石块有些不对劲,似乎有一块石头塌了下来,正好顶住了墓门,使其无法打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古小队决定在墓室门的一侧上方凿开一个足够大的洞,然后让身材瘦小的队员进去将堵门的封石移开。这样,他们就能安然地打开墓门,进入墓室了。进入墓室后,考古队员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珍贵的文物或宝藏,而是一口大缸。这口大缸与村民们家中的水缸有所不同,里面装的并不是水而是油。这种油缸被称作“万年灯”或“长明灯”,但通常情况下墓葬中的长明灯并不会一直燃烧下去。尽管油缸里准备了充足的灯油,但当墓室中的氧气耗尽时,长明灯就会自然熄灭。然而,正是由于长明灯的存在,墓室的防腐效果反而得到了提升。

这是1971年,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遗骨照片,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系着玉带头顶乌纱帽,遗体只剩下了发黑的骨骼。

“鲁王之宝”

正如考古专家们预料的,这处墓葬的规模非常宏大。

经过队员们的细致勘察,确认这处墓葬并未遭受过盗窃的侵扰,依旧保持着原始的完好状态。所有的陪葬品都如同守护神一般,静静地陪伴着墓主人长眠于墓室之中。

在清理工作结束后,考古队发现了超过2000件的珍贵文物,其中不仅有金银玉铜等华美的装饰品,还涵盖了墓主人生前的各类生活用品,几乎无所不包。

这些文物中,既有庄重典雅的冠服和文房四宝,又有琴棋书画等艺术品,更有不少家具,且大部分为国内罕见的孤品或珍品。

特别是那架名为“天风海涛琴”的古琴,以桐木精心制作,琴身涂以黑漆,裂口犹如蛇行,背后刻有篆书“天风海涛”四字。琴腹设有龙池和风沼两个鸣槽,龙池内两行墨书表明此琴为宋代制琴大师雷戚的杰作,堪称古琴中的极品。

同时,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幅“宋葵花蛱蝶扇面”,背面有宋高宗赵构为葵花扇面所题的金字跋文,以及元代大画家前悬的一幅工笔白莲花,这些均为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和书画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此外,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用品,如掏耳勺等,也都以金银制成,工艺精湛,极尽奢华,充分展示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在墓室潮湿、积水的环境中,考古队员们仍不懈努力,最终在一个几乎脱落金箔的小方盒内发现了一枚木质印章,上刻“鲁王之宝”四字,为墓主人的身份揭开了谜底。原来,这位墓主人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爱的第十子朱檀。朱檀生于朱元璋与郭宁妃之手,满月之际即被封为鲁王,其封国位于兖州一带。待其15岁成婚之后,便与王妃一同定居于兖州府,直至逝世。

史书记载,鲁王以其文雅之风和对诗歌的热爱而著称,其贤明之举深受朱元璋赞赏。然而,朱檀在兖州的日子里,因缺乏父亲的管教,逐渐沉迷于金石丹药,最终因此失明并在20岁时离世。这么荒唐的死因,朱元璋对此既愤怒又惋惜,追封他为“鲁荒王”。

尽管朱元璋曾严厉批评朱檀,但内心深处仍感到十分悲痛。因此,他特地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大师刘伯温,为朱檀挑选了一个合适的墓葬位置,并准备了丰厚的陪葬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鲁王墓并未被盗掘,但专家们发现棺材的位置有所移动,并未放置在原定的棺床上。当专家们打开棺材时,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令所有人都感到极度不适。

经过仔细观察,专家们认为问题可能与墓中积水有关。在墓葬封闭后,周围地区的积水逐渐加深,可能将鲁王的棺材抬起,导致其偏离了原本的位置。这不仅加快了遗骨的腐败过程,也解释了棺材内刺鼻气味的来源。

在众多陪葬品中,最为珍贵的是鲁王的九旒冕。这顶冠冕上镶嵌着璀璨夺目的宝石,是亲王在拜见皇帝或参加重大仪式时必须佩戴的礼帽。作为唯一一件存世的明代王冠实证,它如今已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鲁荒王墓的发掘工作至此告一段落。这座规模宏大的墓葬不仅是山东省解放以来发掘出的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王陵,还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这一发现,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亲王的生活和礼仪制度,为历史研究增添了宝贵的实证。

0 阅读: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