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张发奎在香港病逝,得知情况后,叶剑英:乡情旧谊,时所萦怀

兴衰五千年 2022-08-24 16:46:48

晚年的张发奎前言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的寓所里病逝,享年85岁,走完了他安安静静的后半生,盖棺定论。

得知张发奎病逝的消息后,远在北京的叶剑英元帅心里非常失落,想到曾经在一起共事的那些日子,顿觉悲从心来。良久,叶剑英元帅才缓过神来,给张发奎的家属发电,表示哀悼。在电文里,叶剑英元帅说:

“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对于早年发生的事情,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已是83岁高龄的叶剑英元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叶剑英:我们应该尽早打回广东

1917年,叶剑英从马来西亚归国。不久后,叶剑英便怀着一颗救国救民之心,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

叶剑英在广东时的照片

在学校里,有一个日本教官用一手高超的劈刀术,打败了学校里的众多师生,让他们甘拜下风。然而,在小受父亲习武影响的叶剑英看来,这个日本教官也太目中无人了,于是决定与他比武。

经过几个月的苦练,叶剑英向那个日本教练发出挑战,决心为中国人争口气。最终,叶剑英技高一筹,将那个日本教官打败。后来,那个日本教官特意找到叶剑英,将随身佩戴的劈刀送给了他。

1920年,从云南的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叶剑英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民主革命。这一年,叶剑英年仅23岁。

10月,孙中山组建了粤军,提拔陈炯明担任了粤军的总司令。此时,叶剑英就在粤军副官处任职。不久后,粤军打败了在广州的桂系军阀,占领了广州城。

粤军占领广州后,陈炯明的私欲逐渐膨胀想当“粤中王”,便在广东推行“地方自治”,并扬言要送孙中山出国考察。

陈炯明

对于陈炯明的做法,叶剑英非常反感,下定决心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北伐策略。为此,叶剑英联合了许多人,给孙中山上书。

看到叶剑英等人的上书后,孙中山非常感动,在叶剑英等人的来信上批复:“请缨北伐,壮志可嘉,着陆军部校办。”

1921年10月15日,孙中山率领随从由广州出发,到广西进行巡视。在孙中山的亲点下,叶剑英被选为随行人员之一。

在前往广西的途中,孙中山接见了随行人员。看到叶剑英后,孙中山想到当时给他的上书,握着叶剑英的手,高兴地说:“年轻有为,年轻有为。”

聊天中,孙中山还特意问叶剑英是不是国民党党员,叶剑英说:“是!”不久后,孙中山返回广州,将叶剑英提拔为海军陆战队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对孙中山的总统府开炮,企图将孙中山炸死。在这种情况下,年仅25岁的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得以逃脱。

孙中山的照片

后来,在叶剑英的护送下,孙中山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随后,孙中山命令北伐军回师勘乱。

6月17日,孙中山乘坐“永丰”舰向广州进发,讨伐陈炯明。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乘坐“宝壁”舰,紧紧地跟在后面护卫。

舰队到达白鹅潭附近时,遭到了陈炯明叛军的炮击,叶剑英指挥部队对敌人进行了还击。战斗中,叶剑英亲手举着机枪,向敌人开火。 在叶剑英等人的英勇战斗下,才让陈炯明篡夺革命政权的阴谋胎死腹中。

1924年,叶剑英被任命为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后来,在廖仲恺先生的邀请下,叶剑英参加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并担任了教授部副主任,成为了一名很有威望的教官。在黄埔军校期间,叶剑英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8月,蒋介石将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自任军长。不久后,蒋介石支持汪精卫驱逐了国民党大佬胡汉明,后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赶出广州,收编了粤军的一部分部队,让他成为了国民党内掌握军权的首要人物。

1926年1月,蒋介石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第一军军长由何应钦接任。2月,蒋介石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介石旧照

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叶剑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参加了这次战争,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打下南昌后,叶剑英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新编第二师师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此时,叶剑英果断放弃了蒋介石给他的高官厚禄,亲自起草发出了“通电全国反蒋”的电文,并离开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到武汉参加了张发奎担任军长的第四军。

7月,第四军扩编为第二方面军,张发奎任总指挥。第四军军长由黄琪翔接任,叶剑英为参谋长。期间,叶剑英在第四军中接触了更多的共产党人,逐渐对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谭延等走向反动感到非常失望。不久后,叶剑英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潜伏在敌人的营垒中,和敌人周旋。

后来,得知汪精卫、孙科、朱培德等要把叶挺和贺龙诱骗到庐山,以开会的名义解除他们的兵权,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将叶挺和贺龙秘密约到九江甘棠湖,一起商量了对策:

“一、贺、叶不上庐山;二、不能接受张发奎调贺、叶部队到德安集中的命令,贺、叶部队要立即开往牛行车站,乘火车到南昌去;三、叶挺的部队先行,贺龙的部队随后行动。”

正是这次秘密的会面,客观上为南昌起义创造了重要条件,使得南昌起义得以实现。

汪精卫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随后,按照汪精卫的命令,张发奎准备命令部队对叶挺和贺龙的部队进行追击。

在张发奎主持召开的第二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叶剑英以第四军参谋长的身份,提出:“我们不要追赶叶、贺二人,应该尽早打回广东,实现总理遗训,以图重新北伐。”

叶剑英的话,正好与张发奎心里早就想好的计划不谋而合。听了叶剑英的话,张发奎想到在广东坐镇的李济深,便点了点头,问叶剑英为什么。叶剑英分析说:

“叶挺、贺龙已撤离南昌,正在南下广东,广东的李济深必不相容,一定会派兵出击,广州城也就因派兵出击而造成空虚,这正是我们南下广东的最好时机。况且,如果我们追击叶挺和贺龙,一定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到时候伤的是我们部队的实力。”

叶剑英的分析,说到了张发奎的心坎上,暗合了张发奎做“广东王”的愿望。因此,叶剑英得到了张发奎的信任。

于是,张发奎暗地里改变了追击叶挺和贺龙的计划,派出部队装作出追击的样子,仅仅追击了一段路后,便命令黄琪翔代理总指挥,把部队直接带到广东,张发奎自己则跑到香港去了。

张发奎

正是叶剑英的机智,才使南昌起义的压力得以减轻。后来,叶剑英又兼任了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条件。

9月,在党组织的指示下,叶剑英前往广州,准备武装起义。

在广州,叶剑英见到了张发奎。张发奎依然对叶剑英信任有加,并任命他继续担任第四军参谋长。有了这样的身份和张发奎的信任,叶剑英就利用职务之便,让在第四军中的共产党员快速发展自己的实力。

随后,叶剑英利用张发奎加强广州防务的机会,扩编了警卫团,并将团长一职安排给共产党员。此外,叶剑英还将参加省港大罢工的数百名工人编成一个营,为广州起义增加革命力量。

12月11日,在叶剑英、张太雷等人的组织下,叶剑英创建的教导团打响第一枪,广州起义爆发。

当天,在市公安局内,广州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成立,苏兆征担任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太雷为政府代主席兼人民军事委员;叶挺为工农红军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

叶剑英与周恩来、彭德怀、郭沫若等的旧照

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和张发奎、黄琪翔等人仓皇出逃。随后,张发奎等人在珠江南岸海钟寺第5军军部电令第12师、第26师第78团、第25师、教导第1师第1、第2团等部队,立即向广州开进。

12月12日,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的支援下,张发奎的部队向起义军进行了反扑。经过激战,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出广州城,转移到农村继续坚持斗争。

12月13日,张发奎重新占领了广州,广州起义失败。起义失败后,叶剑英仍然留在广州坚持斗争;12月15日,在共产党地下交通员的掩护下,叶剑英化装成铁路工人,离开广州前往香港暂避。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叶剑英到苏联进行了学习。

俗话说:“老乡见面三分亲。”叶剑英之所以能得到张发奎的信任,不仅因为他聪明机智,作战勇敢,也与他广东人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因为张发奎也是一个广东人。

张发奎:你们一定要和剑英搞好关系

1896年9月2日,张发奎出生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今隘子镇彩岭村),字向华。在8岁的时候,张发奎进入私塾,开始学习识字。

张发奎旧照

1907年,张发奎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后来,张发奎在和同学一起游泳的时候,同学不慎被水淹死。因担心受到牵连,张发奎出走广州,当了一名学徒工,后来又参了军。

1912年,张发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期间,张发奎加入同盟会。后来,张发奎以一篇《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的文章,在3000名同学中拔得头筹,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1916年,张发奎返回广东,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反袁战争。期间,张发奎担任了孙中山的侍卫。

1920年,在与桂系军阀的战斗中,张发奎只身深入敌群,夺下了敌人的两支新式步枪,因此升任了上尉副官。不久后,在惠州战斗时,张发奎担任了敢死队督战长。

1922年,张发奎被孙中山任命为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在讨伐陈炯明的作战中,率部退到始兴县仙人洞,据山抗争了半年。期间,张发奎得了一个“大王”的绰号。

后来,粤军第一师师长梁鸿楷给张发奎写信。在信中,梁鸿楷承诺将在合适的时候讨伐陈炯明。不久后,张发奎下山,在梁鸿楷的第一师担任了二团三营营长。

孙中山旧照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得知消息后,张发奎立即响应,后晋升为团长。

1925年7月,粤军第一师与原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铁甲车队一起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张发奎被任命为独立旅旅长。后来,张发奎因战功,晋升为第十二师代师长、师长。

1926年7月,在北伐战争中,张发奎率领第十二师和第十师、叶挺独立团与吴佩孚作战,攻克了醴陵和平江。不久后,张发奎率部占领了汀泗桥和贺胜桥。10月,张发奎奉命援赣,在马回岭全歼了孙传芳谢鸿勋部。

1927年4月,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四军军长。7月,汪精卫叛变,开始实行“分共”政策。

因部下有不少共产党员、并且这些共产党员有许多都是骨干,张发奎对“分共”并不热心,更是接纳了如郭沫若、张云逸和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到他的部队中任职。

不久后,第四军扩编为第二方面军,张发奎担任了总指挥,第四军军长由黄琪翔接任,叶剑英担任了第四军参谋长。期间,张发奎对同是广东人的叶剑英非常信任。

叶剑英的旧照片

南昌起义后,张发奎听从了叶剑英的建议,回师广州。回到广州后,张发奎和李济深都觉得两家都有第四军的番号。由于番号重复,经常发生误会,两人决定开会商讨调整部队番号。

会上,有人认为李济深是老长官,第四军的番号理应由李济深的部队继续使用,张发奎的第四军可以改为新编第四军。对此,张发奎认为不然,他说:

“第四军是由第一师扩编的,我比李长官先到第一师当差,历史比李长官久,我军应该为第四军,李军应该为新编第四军。”

见张发奎如此坚持,李济深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了张发奎的意见。这样一来,叶剑英便继续担任了第四军的参谋长。

11月17日,张发奎、黄琪翔发动广州政变,驱逐黄绍竑的桂系部队。不久后,李济深命令黄绍竑的第十五军、粤军的第十三师、十一师、陈铭枢的第十一军等部队,分两路夹击张发奎的第四军。

随后,张发奎调兵遣将,予以应战。第四军除了让叶剑英的教导团留守广州外,全部参加了对李济深的战斗。由此可见,张发奎对叶剑英的信任,是非同一般的。这也为叶剑英等人发动广州起义创造了条件。

张发奎旧照

12月,张发奎被李济深打败,张发奎被迫辞职。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张发奎依附了蒋介石,被蒋介石任命为讨桂军右翼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整编第四师师长(原第四军)。后来,张发奎在战争中将桂军击败。

9月,蒋介石为了消灭异己,命令张发奎率部移防到陇海路。不久后,张发奎得到蒋介石准备将他的部队在浦口缴械的消息,再次反蒋。随后,张发奎率部经湘西到达广西,与桂系联合向广东进攻。

12月,张发奎和桂系联军被粤军击败,不得已返回广西。后来又遭惨败,第四军被缩编为第四师。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张发奎与李宗仁联合,恢复了第四军的番号,向湖南发动进攻。后来,张发奎战败,再次退回广西。此时,张发奎的第四军仅剩下两个团。从此,张发奎心灰意冷,仅仅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委员、广西省政府委员,基本不再视事。

“九·一八”事变后,张发奎主动向国民政府请战,要求率部到东北支援马占山抗日,得到批准后,苦于没有军费,只好作罢。

蒋介石旧照

1932年,张发奎再次向蒋介石请求支援黑龙江,蒋介石不但不批准,反而将张发奎调到江西,与红军作战。

10月,张发奎感到实在是报国无门,便选择了到欧美考察。在欧洲,张发奎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日救国,受到了海外华侨的欢迎。

1935年,张发奎回国。见到蒋介石后,蒋介石问:“向华,回国后有什么打算?”张发奎说:“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我希望为未来抗战之军尽力。”对此,蒋介石没有反驳,并许诺将来有机会让他担任抗日先锋。

1937年8月,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随后,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期间,张发奎面对败局,说:“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不久后,张发奎奉命从上海撤出。

1938年,张发奎以第二兵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参加了武汉保卫战。期间,张发奎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并要求他交出部队指挥权。

1939年,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的军事指挥。期间,张发奎指挥部队,取得了第一次粤北会战的胜利。

张发奎的旧照

1944年10月,日军进攻广西。在桂林、柳州、南宁相继陷落后,张发奎退到百色。后来,张发奎改任了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发奎被任命为广州行营主任。期间,张发奎再次走向反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进行了清剿。

1949年1月,张发奎被任命为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蒋介石下野后,在李宗仁的邀请下,张发奎担任了陆军总司令。

后来,在解放军的攻势下,国民党军望风而逃。期间,张发奎曾经的部下吴奇伟等人决定策划起义。

吴奇伟等人在广州见到张发奎后,将他们的计划,告诉了张发奎。对此,张发奎表示同意,并对他们说:“起义后,你们一定要和剑英搞好关系,都是第四军出来的兄弟,我想,能照顾的,他还是会照顾的!”

7月,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张发奎主动辞职。辞职后,张发奎不愿意离开祖国,但也不愿意跟随蒋介石逃到台湾,便选择在香港定居。

叶剑英和朱老总在交谈

8月,叶剑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叶剑英和陈赓指挥了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

在香港生活的30年里,张发奎不再参与是非,选择了安静的生活。晚年,张发奎越来越思念故乡,便多次对夫人刘锦荣和亲属说,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可以回到故乡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好落叶归根。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得知张发奎病逝的消息后,叶剑英给张发奎的家属发来哀悼电文:

“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张发奎去世后,在台湾的始兴同乡会特意为他开了一个追悼会,并献上了一挽联:

“望出曲江,绪承风度,千载道范,先后献身邦国,古今辉映;声扬咸宁,威镇华夏,一代名将,从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张发奎与妻子刘锦荣在香港的留影

1992年11月6日,在夫人刘锦荣和众多亲属的护送下,张发奎的骨灰回到广东。次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来自各界的知名人士共聚一堂,为张发奎举行了隆重的缅怀仪式。

11月9日,张发奎的骨灰被夫人刘锦荣和他的亲属们送回始兴县隘子镇彩岭村,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让张发奎在家乡长眠。他的夫人刘锦荣说:“这也是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圆了他叶落归根的梦。”

3 阅读:4066
评论列表
  • 2022-08-25 17:05

    明白人,清醒人!

  • 2022-08-26 16:39

    许多将军元帅都是四军的

兴衰五千年

简介:莫问历史多少岁月,一切尽在五千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