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不积水,到现代专家这里就被淹,竟是现代科技惹的祸?

宇宙天文馆 2024-05-18 14:46:03

近期,北方多地的大暴雨可谓是触目惊心,其中北京更是遭受近140年来最大的暴雨。

或许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本来远在中国另一边的“杜苏芮”会给北京带来如此大的损失,甚至传言称就连600多年不积水的故宫也被淹了。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难道是现代排水系统惹的祸?故宫积水到底从何而来?

过去每当出现大暴雨时,故宫“600年不积水”经常会被单拎出来讲,似乎古人的排水系统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积水问题,而本次的积水是现代人所谓智慧干预的“恶果”。

其实“故宫600年不积水”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一些史料曾经记载北京是多发水灾的地区,每2~3年就会发生一次水,因此故宫也经常受灾。

比如光绪十一年的阴历四月,故宫水灾导致东华门等地出现积水。

另外在《少年溥仪》中有这样的一幕,在溥仪小时候,有一次故宫下暴雨,雨水直接涌入养心殿,而溥仪则在养心殿里玩水,后来还因此感染脚癣。

史料有关于故宫积水的记载并不少,故宫排水系统不能完全杜绝积水问题。

根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故宫排水系统足以轻松应对60分钟内达到大约20毫米的降水。

在本次暴雨期间,北京的降水量一度达到200毫米以上,这相当于故宫排水量的10倍,而在降雨量高于排水量的情况下,故宫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积水。

所以更准确一点来讲,故宫不是不会积水,而是有了积水之后,很快也能够排出去。

比如本次北京突发暴雨之后,有网友拍到慈宁宫的一角出现积水,积水高度一度达到17厘米,但是工作人员发现之后迅速开展排水工作,在雨后半个小时之内便解决了积水问题。

毕竟故宫是古代建筑的“天花板”,排水功能在古代建筑中绝对的顶尖的,但是故宫排水系统如何运作?

当下故宫拥有两套排水系统,它们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其中一套是现代排水系统,主要是满足游客使用厕所等旅游需求。

另外一套是古代沿用至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排水系统,这套承担了故宫绝大部分排水需求。

故宫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防水灾的问题,为此设计了复杂系数相当高排水系统。

以太和殿为例,雨水降落至主体建筑的屋顶后会落到台基上,然后再汇总至广场的地面上。

太和殿广场的设计是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雨水会顺着地势进入暗沟、明沟,然后汇总流入金水河,最终进入城中的河流。

如今故宫内部分布着大量沟渠,而雨水会在地势的影响下流入这些沟渠,然后逐渐排出故宫,汇入城市河流。

但是,一旦纵横交错的排水系统有任何一条沟渠出现堵塞,那么都有可能会导致故宫积水。

比如本次慈宁宫出现积水之后,工作人员明显发现慈宁宫的排水能力有所下降。

故宫每年都要针对沟渠开展清淤等一系列保养工作,这被称为“淘修”。

目前故宫清淤的频率是一年三次,分别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

定期清淤加上本就合理的排水系统,故宫应该极少出现积水才对,但是为何本次慈宁宫还是出现积水呢?

过去一般可能造成故宫沟渠堵塞的是落叶等自然生成的淤积物,这些淤积物通常会在雨水冲刷或者日常人工清理被清除,但是近年来工作人员在清淤时发现影响故宫排水的确实是现代人。

工作人员在清淤过程中发现过塑料袋、矿泉水瓶等现代才有的东西,相比较自然形成的树叶等东西。

这些现代化的产物不容易被降解,因此会持续性堵塞在沟渠里。

故宫的排水系统如同人体的经络,一旦有某个部位出现堵塞,就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出现积水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故宫的排水系统还不足以被称为“黑科技”。

相比较高楼密布的现代化城市,故宫的建筑分布不算密集,故宫对于排水能力的要求低于现代化城市,两者的排水难度并不在同个级别。

加上故宫作为皇家宫殿,排水系统自然要强于其他古代建筑。

与其一味吹捧故宫的排水系统,或许更应该思考为何在故宫沟渠里会出现塑料袋、矿泉水等人类制造的垃圾。

每个人前往故宫都是为了一睹这一古代建筑瑰宝的风貌,感知古代中国的辉煌大气,然而最后有的人却还给故宫埋下积水的隐患,这确实不应该出现!

0 阅读:349
评论列表
  • 2024-05-18 19:10

    用你的所谓智慧去挑战人家的九族?

宇宙天文馆

简介:宇宙天文馆,不止有宇宙天文,万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