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为什么不行?

燕赵节度使 2024-02-28 19:39:07

莫迪捣鼓制造业近十年,依然没有“印度制造”的曙光。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非但没上去,反而一路下滑,从2015年的15%滑落到2022年的13%。

事实上,“印度制造”永远有故事,但也只是有故事而已。现在看来,印度制造业故事是永远不变的“三件套”,即: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市场潜力巨大。

在这里,“三件套”的核心是劳动力成本低;然而印度制造业的营商环境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对外封闭的管制成本,对内“保护”的资源错配成本,区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无法补偿的。

因此,印度的经济结构相当“超前”:印度是人均GDP仅为区区2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服务业在GDP的占比却高达55%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而且,印度的“服务业发达”并不是近年来的“经济转型”,而是长期现象。而印度服务业之所以能够支撑起印度经济的半边天,这里面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阴差阳错。

印度劳动力廉价,但是劳工素质低并且懒,我和很多外企的中高层交流过,他们对印度人的懒印象深刻。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印度政府动不动来个杀猪盘,让那些外企血本无归。人口众多,但是没有足够的高端消费市场。

印度的数字经济产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奇特景象:一方面,印度的软件代工业务如火如荼,每年为印度创汇两千多亿美元,是印度的创汇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风光无限的印度IT产业,在其国内却发展缓慢。

2022年“印度互联网普及率超50%”的消息上了各国新闻,评论者纷纷为其点赞。然而就在同一年,非洲尼日利亚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5%!2亿人口的尼日利亚,人均GDP刚刚过2000美元,比印度还低了一截。

事实上,印度的互联网和尼日利亚相比是15%的差距,和东南亚六国相比则是25%以上的差距。印度的数字化水平至多算是勉强跨过了及格线,和印度“全球软件大车间”的地位完全不相称!

印度数字经济产业之所以会面临这种“外强中干”的尴尬局面,根子还是保护主义和高度管制的老问题。

印度电信业是保护主义和行政管制的重灾区:国营和国有参股的少数寡头企业高度垄断,但是自身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都存在严重短板,效率更是典型的“印度时间”。因此,拉电话线的传统业务还算差强人意,面对移动互联网革命却是应对乏力。

搞了那么多年算是勉强“普及”了3G;4G占比三、四成,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西南五邦中心城市;至于5G,还停留在纸面上。

印度电信企业是业务低能,能耐全用在坑外企上了。

英国跨国电信巨头沃达丰在印度的魔幻经历,已经成了印度坑外企的“标杆”——最终沃达丰只能把印度业务的大部分股份“上缴国家”,由国营的印度电信接盘,黯然退出。

1990年代印度软件代工产业的迅速崛起并非奇迹,而是其原有外包服务业的老树新枝而已。毕竟,之前为越洋投诉而搭设的电话线就是天然的网线,这就是通信基建优势。

印度的短板是教育,即便按照能写自己名字就算是识字的印度官方标准,印度人口识字率也只是勉强过半。好在印度人口数量如此庞大,仅仅一半认字的也够培养出一支码农大军了。至于所谓印度高等教育优势吸引了软件外包业务,其实是极其典型的因果倒置的误解。

要知道,早年的印度高等教育资源高度稀缺,1990年代印度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不足5%,完全谈不上“高等教育发达”。

当时,印度以极端精英主义方式培育出来的科技人才大量出走海外,留在本土的主要从事政府主导的“面子工程”。所以印度捣鼓火箭卫星还算有模有样,但是经济部门的科技人才却严重匮乏。

一句话,并不是印度的高等教育发达吸引了软件外包,而是低端的软件代工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印度也能干。

印度高等教育普及度的提高,是大量服务业转移后经济改善的结果。更宽裕的财力、高学历就业岗位的增长,印度政府这才有心、也有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

饶是如此,印度也没有所谓的高等教育优势。2020年至今,印度高等学历人口不足1亿,占总人口比例不到8%,仍然大幅低于中国的15%(印度高等教育没有专科和本科的学历划分,所谓“印度本科以上人口比例9%,高于中国的6%”,实属误解统计口径的乌龙)。

近年来印度政府追随欧洲大搞互联网立法、个人数据保护、反垄断、电商等等,体现了“立法大国”、“监管强国”的魄力。这当然是印度政府对互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同时却也是一个不祥之兆——根据历史经验,凡是印度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立法、频繁出台政策、强化监管的产业部门,无一例外全都被搞砸了!

政府“重视”滋生了大量利益集团,导致被“重视”的产业成为这些利益集团的盘中餐或禁脔。

早年的军工重工,后来的汽车工业、典型产业,以及最近备受重视的“印度制造”,都在印度政府高度重视的“慈爱目光”中灼烧成了残废。

如果印度政府真的能从一系列“高度重视”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他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大力改善营商环境,而不是自信满满地扮演“产业慈父”。

事实上,后发国家的经济启动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只要少遏制、少干预,给点阳光就会灿烂。

典型案例就是被印度政府所“忽视”的印度软件代工业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稳稳地坐在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上,软件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

事实上,印度政府在其软件产业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最关键作用就是“没添乱”!

软件代工业务的基建投入要求低,与既得利益集团基本没有冲突,所以印度政府监管部门没兴趣动刀子。而且软件代工业务赚的是辛苦钱,规模虽大,利润率却不高,所以印度税务部门也无意特别关照。

在印度软件业崛起的黄金十年,热衷监管立法的印度政府在这一领域的立法纪录为零,这才是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支持!

作为单打独斗“一对一”的对手,印度是虚弱的:1960年代那场战争,印度大败亏输,尼赫鲁郁郁而终;那时的中国并不是最佳状态,但对付印度也并不费力。

但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局面下,印度却是极为难缠的敌人:和1961年那次“碰瓷”类似,这番中印交恶又是中国外交困境之下发生,莫迪把握时机的能力确实超强。和那次一样,印度再次同时得到俄美支持。

美国的支持主要是象征姿态(其实1960年代那次美国给予印度的所谓军事援助,也大都是些淘汰装备象征性物资,和苏联的积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真正的有力支援依然来自于俄罗斯:不仅给了印度从飞机导弹到步枪的全套先进武器支援,还签署协议互派军队、军舰和军机。

三千名俄国军人将驻守在印度,这种千里送武器并附送军人的贴心服务……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迹象:事实上,这就是印度的可怕之处,不擅长单挑的印度总能在你背后埋下杀机!

印度本身就是西方为对抗中国而故意存在的,要不然凭借国内3亿穆斯林早就被西方资本拆成十几块了,对我国来说,阿三十几亿的人口是个大麻烦,低人权优势,怎么打都能回血。

0 阅读:8

燕赵节度使

简介:史书万册读不尽,偶窥残卷说古今。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