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把未来握在手里|探“先”山东

新黄河 2024-05-03 08:30:38

4月22日至30日,“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德州、东营、临沂、枣庄、济宁、聊城等市,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绿色转型企业、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彰显着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底气。硬核“智造”让国产成为风潮,文旅赋能让“流量”变成“留量”,创新引领让民族走向世界,山东正紧握着未来的方向盘,向新而动、逐绿前行。

山东吉利欣旺达生产动力电池 受访者供图

硬核“智造”,国潮成风尚

两根手指就能拎起的碳纤维自行车,坐在办公室就能远程遥控5吨无人驾驶纯电动装载机,误差不到头发丝十分之一的高精度检测设备……山东的硬核“智造”,正不断刷新着时代跃升的注脚。

数据是最直观生动的像素。坐拥国内外1000多项发明专利的泰山体育,累计服务2000次国内外大赛,制定了国内外标准100多项,品牌价值达到263.43亿元;累计生产新能源客车8万辆的中通客车,年减碳量达到886万吨,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都亲自上门“提车”。

抛开数据不谈,山东“智造”的应用程度也已超过许多人的想象。在临沂临工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关节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让产品性能与国外品牌持平,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在济宁龙拱港,全自动场桥、无人集卡、磁钉定位导航等自动化、绿色化设备随处可见,作为全国第一家实现无人智能运输常态化运行的内河港口,其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全域国产化,为内河港口自动化建设和海港设备国产化替代提供了“龙拱方案”;在东营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其研究的高性能蜂窝陶瓷材料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应用在国六汽车排放处理的系统中,对推动国内后处理产业链国际化具有重要价值。

瑞豹战车是国家队指定用车 受访者供图

当国家运动员骑着国产自行车打破世界记录,无人不知泰山体育;当新能源客车“爆单”式走出国门,无人不晓中通客车。这些硬核“智造”,是山东制造业体系完备、基础雄厚的缩影,高端装备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石,也挺起了先进制造强省的硬脊梁。当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走向国际,被认可、信赖,也进一步印证山东“智造”正拥抱并引领着世界风潮,在民族走向世界的琴韵中谱写华章。

文旅赋能,讲好传承的故事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主题采访期间,恰逢2024山东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临沂举办。各界嘉宾围绕“相约亲情沂蒙 共享好客山东”主题,共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18个重点文旅项目签约,大型室内旅游演艺《国秀·琅琊》火爆“出圈”。

一座古城,借此东风,用一场穿越千年的浪漫,向世界发出强音。七梦七寻,入画琅琊;梦回千年,只此琅琊。古代的琅琊名士,当代的沂蒙精神,在光影交织中展现。与雅士纵酒抚琴,与墨客吟诗作赋,沉浸古城的百转千回,历史传承终落笔生花。

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初开放运营以来,临沂琅琊古城在约两个月的运营时间里,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琅琊古城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其中临沂市外游客约占70%,省外游客约占30%。五一小长假前两天,更是出现了排队逛古城的盛况。在山东,又一座城市迎来了“泼天”流量。

与山东而言,火出圈的古城并不鲜见。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等,都凭借地方特色抓住了流量。但要让“流量”变“留量”,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山东大学教授许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古城对自身项目的打造,应当“刀刃向内,勇于练内功”,其中,最不能丢弃的就是对地方文脉的深入挖掘。“想要打造出圈的文旅项目,必然需要沉下心,好好挖掘这方水土的历史文化。”

齐鲁大地历史底蕴丰厚,文旅资源丰富。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大世界遗产;有巍峨的泰山,一望无垠的黄金海岸线;有喷香的把子肉,爆红的淄博烧烤。在度假游逐渐取代观光游成为当下主流旅游方式的背景下,山东把“主客共享”提上日程,“号”好历史文脉,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也不再是空谈。

让人欣喜的是,在此次主题采访中,山东一些地方村镇也在文旅发展上下足了功夫。走过纸坊镇,看过白楼村,沙沟镇张庄村的石榴让人流连忘返,天蒙山的《沂蒙山小调》响彻全国。当绿色低碳成为山东的发展底色,红色基因也在这里不断流淌,“红绿共舞”的交织,让山东地方文旅在一次次发展中重拾初心,也让好客山东的招牌在聚光灯下变得更加流光溢彩。

创新引领,科技是源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引擎。

山东企业不乏创新故事。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里,“百米炼铜”就成就着一段佳话。

2015年,这里首次提出了“两步炼铜”概念。面对质疑,公司上下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从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到技术工艺的成熟。如今,这里目前世界上最清洁的炼铜工艺,也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炼铜工艺水平。

精炼出铜过程 受访者供图

“我们不怕公布这些技术,因为我们始终在研究和突破。”正如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谭克勤所说,扎根齐鲁大地的热土,会不自觉地开始热衷于创造,由此方法论才会不断革新。这是山东人骨子里的“钻”劲儿,也是中国人面向世界的风采。

从此次主题采访的企业来看,它们的共性就是绿色和创新。在聊城,信发集团将固废变成资源,利用电厂排除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用自动化实现砌块生产,除了出口外还可以用作农业园大棚建设等,开辟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路子;在济宁,嘉祥县纸坊镇将“山窝窝”变成了轻奢旅游度假区,搭配研学、餐饮、康养项目,为当地村民创收增收,一改村民“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在临沂,临工华星电动车桥打破传统驱动模式,成为首家生产13吨以上的电动车桥企业,填补了国内空白。

泰山瑞豹生产车间员工在组装碳纤维自行车 受访者供图

2022年,国务院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为山东锚定一个全新的时代坐标。当新机遇、新趋势汇聚新动能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技术也应运而生。当科技创新成为山东在先行区建设道路上最鲜明的“气质”,高质量发展也必将更加殷实。据悉,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山东组织实施了110项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在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

今年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后的第二年,山东正以“加速”的态势,扬帆在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中,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着强劲动能。

记者:李震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