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么,做一半就没有动力继续怎么办
飞翔光华同学
2024-05-09 12:57:05
1⃣确定是不是我们真想要的?
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些广告(经常还是软文广告),或者看了别人的生活模板,在那个当下头脑一热下的决定。
你可能是需要它,但它对于你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你的生活中还有更重要更急迫的事情要去做,但时间精力又有限,所以自然就容易把它放下。
比如,你看了别人业余时间把英语学好了,然后找到了让你羡慕的工作,所以你也报了一个英语学习班,或自己起了一个计划。
但学习英语这个项目,跟你当下的主线任务没有关联,你工作上用不到,你也没有应用的环境,而且你的工作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不管你再用力坚持,最后还是会不得不放下的。
2⃣有没有收获正反馈?
这个正反馈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来自外部。
比如你决定做自媒体,打算先日更30天,但连续一个礼拜输出的内容看的人都很少,数据反馈跟预想的相差太多。
遇到这种情况,100个人估计有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去,我想到可能只有《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
另一方面是内部。
一般是来自教练,或者导师。
还是拿自媒体的例子来说,流量不行,有教练帮你分析,是哪里的问题,可以如何改进,让你接下来的努力有新的方向和希望。
“刻意练习”理论里强调的反馈指的就是这个,如果没有较正,傻傻地机械重复,10万个小时都没用。
3⃣有没有同行者?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这句话是真理的。
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败,如果有同伴,一是可以收到鼓励的声音,二是可能你们大部分的坎都类似,你们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同频,更能够共情。而这样的共情,要换作别人,难度就大多了。
像在我们的陪伴营,有时候小伙伴在聊到自己跟父母的关系上,大家都很有同频共鸣,他们彼此的共情很多时候比我做得还好。
其实,所有的“半途而废”,那“半途”也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它意味着你至少行动了,尝试了,还可能验证了:这条路于我不合适,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我虽然没有成功过河,但大概也知道水的深浅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