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镇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没能得到处理?

人文之光 2024-02-17 11:10:15

从中国古代史的大趋势来看,君主权力不断扩张、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力度不断加强是历史的主流动向。而在唐朝完成对安史之乱的镇压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却没能被唐朝彻底终结,这其中原因何在?

个人觉得,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对于藩镇群体的存在,只能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因为藩镇制度的存在,也在客观上给中唐朝廷的权威,起到了巩固作用——当然,这个说法是基于客观上唐廷实力不足的基础上。

1、大环境问题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期间,统治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也洞察了唐朝的内乱:甚至唐廷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向回纥求助兵马。因此吐蕃觉得趁火打劫的机会来了。同时回纥也洞察到了唐的衰败,因此在帮助唐朝弹压叛乱的同时,也趁机勒索唐廷。而唐廷很清楚,对于吐蕃、回纥的忍让不过是权宜之计,想要杜绝回纥、吐蕃的觊觎,就得整合军事实力,让回纥和吐蕃不敢继续有妄念。因此对于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唐廷没有时间窗口去考虑除恶务尽。因此对于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唐代宗表示,只要愿意臣服于朝廷,朝廷可以册封安禄山、史思明的旧部为节度使,同时给予高度自治(其实等于一方诸侯)的权限。而安史的旧部也考虑到单靠自己的实力也不具备翻盘推翻唐朝的可能性,于是也就接受了朝廷的招抚。

与此同时,节度使制度也具备一定的优势:那就是节度使可以在需要紧急应变的时候,利用节度使的权限,对于一定地区的军事、民力、财税进行征发,最大化的提升战争效率。因此唐廷虽然安置了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为节度使,但是为了防止这些节度使有继续危害朝廷的可能,于是唐廷又在这些节度使周边的区域,册封了很多新的节度使,让他们互相牵制。

当然,本质上来看,唐廷许可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继续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就在于,唐廷内忧外患,因此只能通过利用诸侯互相牵制的手段,来维护唐廷的体面。而唐廷如果有了终结节度使制度的本钱的时候,当然也不会允许这种制度继续存在下去。比如唐宪宗在位期间,唐廷就有过打压节度使的图谋,不过这个图谋最终归于失败。

2、唐廷与藩镇关系

由于唐廷再安史之乱后,册封/承认了大量藩镇的存在,而这些藩镇由于数量太多,因此导致了藩镇的实力方面上限有限,故而,类似安禄山那样的巨无霸藩镇,在中唐时期几乎不存在。

当然理论上说,藩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如同战国时代诸侯兼并一样。但是中唐时期,唐廷也具备一定的武装优势,而且藩镇的合法性来源也要朝廷承认。因此如果藩镇出现叛乱、吞并其他藩镇的情况,必然可能被其他藩镇以讨逆的名义群起而攻之。因此中唐的藩镇割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均衡——当然,实际上也确实有过藩镇之间互相战争甚至朝廷和藩镇之间开打,但这些情况都很快被唐廷相对有效处理掉。而这种均衡一旦打破,那么,唐廷可能自身也会处于危险状态:比如晚唐时期,唐廷的军事优势因为黄巢起义军的冲击而消灭,同时新兴藩镇也利用这个契机壮大,并有了叫板朝廷的本钱。最终唐廷先被李克用的大军追击,之后直接被朱全忠推翻。均衡的失去,让唐廷也随之消亡。

当然,这种藩镇均衡模式的优势在于对中唐朝廷来说有好处,但是对于当时百姓来说却很悲催:因为毕竟封建军队之间交战,烧杀抢掠是很普通很寻常的事情。所以从中唐时代开始,老百姓就开始了望不到尽头的战乱岁月。这种岁月,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才得以结束。

0 阅读:173
评论列表
  • Evr 5
    2024-02-17 20:05

    不就是皇帝看不清自己的实力,不去搞最弱的藩镇好好升级,偏要搞一些强的最高级的藩镇简直是作死。还有就是皇帝不会用人,疑心太重,又不是没有名将。就算给你大唐初期所有牛逼的军神,战神给他都没用

人文之光

简介:为文史爱好者提供一座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