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开运动会,古人是认真的

华舆 2024-04-04 19:30:26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生机勃发。除了扫墓祭祖,出游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有趣的是,相对现代人的赏花、拍照来说,古人的清明与其说是踏青,不说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运动会”。相传,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都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清明图景。

古人球技怎么样?清明一战见分晓

时间回溯千百年前,“清明运动会”早在唐朝时就已成为一种时尚。出门踏青,常常能看到人们相聚在一起“踢足球”。古时的足球运动称为“蹴鞠”,指的就是用足去踢球。古人用皮革做成球皮,并将球内用毛塞紧,比赛形式与今天的足球类似,只是规则不同。

杜甫在《清明》中曾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足以说明在唐朝时蹴鞠就已称为清明习俗之一。“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也生动地描绘了古人踢球的技艺。

到了宋代,古人过清明的花样更多了。“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从周密《武林旧事》中不难看出,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不少名画都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郊游的情景。

随着清明踏青的人越来越多,宋代的春游内容也开始多元,陆游《春晚感事》中曾写,“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描写了古人休闲时蹴鞠、荡秋千的生活图景。

▲2023年4月5日,江苏南京,一场清明节传统古礼在大报恩寺遗址上演,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把礼仪、纸鸢舞、蹴鞠等融入表演中,将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演绎和表达。(图片来自中新社)

谁的秋千荡的高,清明过后丰收好

提到荡秋千,很多人会将时下小朋友的游乐设施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早在古代,这一活动便加入到了古人的“清明运动会”之中。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作为清明节的习俗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一方面,荡秋千被视为一种娱乐活动,能够在祭祀仪式之余增添欢乐气氛。人们可以在秋千上荡来荡去,感受风的轻拂和自由的快乐,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烦忧。

另一方面,荡秋千也有着一定的宗教寓意。在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中,清明节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阴气较弱的时刻。人们相信在这个时候,邪魔鬼怪会活跃起来,给人们带来厄运和疾病。荡秋千的动作迅猛、起伏不定,被认为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气势,能够驱除厄运、消灾避邪。

此外,荡秋千还具有农耕祈福的寓意。清明节正值春季农耕的关键时期,人们希望来年有一个丰收的季节。荡秋千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活动,可以增强农民的体力和耐力,同时也寓意着希望来年农作物茁壮成长、丰收喜悦。

▲2023年4月5日,清明假期,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一古村落景区,民众踏青游玩,享受美好春光。(图片来自中新社)

剪断风筝线的人,先驱走晦气疾病

清明的春风拂过,除了荡秋千外,放风筝也是古人喜爱的清明活动之一。古时候,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这种习俗,在民间又叫“放断鹞”。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后来,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便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都如期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人间四月,万物清明。尽管古今对于清明祈福的活动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和希望是相同的。不论是祭祖扫墓,还是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运动会”,都表达了人们对于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怀念之情。(完)

综合国是直通车、光明网、广州日报、济宁新闻网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