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敢”再挖的三星堆聊《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河边有只象 2024-01-11 17:28:03

近年随着各类历史文物类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的热播,在2020年三星堆的再次发掘让大家对古代文化的关注持续不断。

特别是三星堆各种古古怪怪的青铜器更让人感到神奇与疑惑,比如这个类似方向盘,又项车轮的五星型青铜器,满满的穿越感。

还有各种非人类造型的面具,让人感觉他们就是天外来物,所以就有人开玩笑说三星堆不敢再往下挖了,不知道我们会再挖出什么“不符合历史”的惊人之物。

就怕真挖出个奥特曼来!

其实这些都证明着中华民族历史是一个包容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中华大地具有多个地理单元,各地文明化进程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样态。这也正是中华文明能不断创新、延绵不绝的根本原因。

除了各类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也还要归功于盗墓类小说的兴起,让大家对古文物更感好奇。

虽然盗墓是个老行当,可以追溯到汉末,但始终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待盗墓和考古,所以在中国考古进入一百年的时候来聊聊中国考古事业上的艰难起步,那些人那些事。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敦煌莫高窟的文物流失,这个除了当时中国国家羸弱之外,还有就是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和组织,更谈不上“考古”的存在。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近代中国考古初创和文明探寻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和著述,本书展现的完全是一幅崭新的文化中国图景:一个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现代知识阶层群体诞生,一批具有世界水准和深远影响力的现代高等学术机构建立,一种注重田野考察和科学实证研究之风的形成。

正如前面说到的,中国的考古是一种因应时代的“急救将”,那个年代的大师都是因应时代而成为大师。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学术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学术,是一种学而后勇的奋发精神。因为清中后期以降,西方学术界先后出现关于中国文化的埃及说、印度说、中亚说等,这使深处民族忧患里的中国知识分子大为震动,在西方文明面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占据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试图把中华文明的阐释权掌握在中国学人自己手中。地质调查所、史语所考古组对殷墟、周口店的发掘是寻求中华文明嬗变轨迹,重塑中华文明新格局的显现。

除了那种对民族追求的向往,不畏艰辛,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还有战乱的干扰,他们的那份坚持,也是百年考古人的伟大奉献。

百年不易,中国考古之伟力显中国考古之艰,《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除了让我们了解中国百年考古历程,更是激励着我们踏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进!

最后,还是那句话,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1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