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与两位大将搭档,建国后想当省委书记,毛主席批示:开除党籍

追梦的年 2024-01-24 22:51:11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25军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他曾跟随过三大主力其中的两大“山头”,并且自身也是一个小“山头”。

1955年授衔时,红25军代表人物徐海东自19 年开始就长期养病、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但仍被授予大将军衔,侧面就反映了该小“山头”的重要性。

不过,另一位红25军高级干部、曾与徐海东搭档的戴季英却什么都没评上,并且早在授衔前几年他就被开除了党籍、公职。

在鄂豫皖苏区的发展过程中,戴季英曾长期是核心领导,地位一度高过徐海东,为何两人建国后的待遇却是天差地别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戴季英的经历中找到答案,最后的结果,很大程度是他自找的。

戴季英190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此处后来一直是鄂豫皖苏区的重点区域,革命气息非常浓郁。戴季英也是受到熏陶,较早地走上革命之路。

1927年,反动派接连在多地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进步人士。中国共产党决心武装反抗,同年爆发了多场起义。

鄂豫皖苏区的源头来自黄麻起义,而戴季英在黄麻起义中是总指挥部成员兼七里区农民义勇队总指挥,属于主要领导之一。

由于当时反动派的实力还是太过强大,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黄安县委随即带领余部进入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建立起小规模的根据地。

一年后,红色力量发展得如火如荼,根据地不断扩大,鄂豫皖苏区也适时宣告成立,戴季英这时是鄂豫皖省委委员。

从初期的一系列脉络中可以看出,苏区能够建立,戴季英是有很大贡献的,内心纯粹而坚定。并且,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为了革命毁家纾难。

戴家五兄弟,全部都早年的共产党员,二哥戴季伦曾任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常委,职务也很高。只是,除了戴季英以外,其他四人都为革命牺牲了。

戴季英的父亲戴寿云被国民党抓捕后当街烧死,母亲吴氏被黄安的反动地主抓住严刑拷打致死,也称得上满门忠烈。只是,等张某空降鄂豫皖后,一切都变了。

张某是个有野心、有手段的人,他想在鄂豫皖说一不二,可最初曾中生、许继慎、旷继勋等干部敢为了真理跟他顶撞。

这就让他很恼火,战场上危急时张某也曾妥协,但局势一稳定,他就开始下手了。为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张某大力推行“肃反”运动,许多优秀的红军将领被抓。

而戴季英在这场迫害运动中,是张某的一把刀子。说起来也尴尬,最初戴季英由于是知识分子出身,被张某当成“肃反”的对象,调到了保卫局。

与其说是工作调动,更像是被监控,戴季英为了自己活命,就大力配合张某,成“肃反”急先锋。他经常在张某的授意下逮捕其他干部、胡乱扣上罪名,使得许多无辜的人被迫害。

在以张某为首的一群人乱搞之下,鄂豫皖苏区实力大损,第四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四方面军主力只好进行战略转移。

有一些部队被留了下来,负责掩护主力的同时,继续在鄂豫皖发展。后来这些部队组成红25军,下辖74师和75师。军长是吴焕先,戴季英兼任了军政委和74师政委。

这时张某都已经离开,戴季英却依然积极“肃反”,他在74师内抓了很多人,使得师长徐海东大为不满,询问:政委,很多人一没证据而没口供,为什么要抓?

戴季英却很傲慢,没有解释原因,只说:你不懂肃反的事,我是省委常委,又是政委,肃反是我的事,你少管,不要过问。

那时政委的权力非常大,徐海东没办法干涉,只能看着部队再次被整乱,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还是带着气愤地记录戴季英曾经的疯狂:

1933年5月的七里坪之战,红25军以劣势兵力攻城,打得非常艰苦。可戴季英却搞起火线“肃反”,220团就有49位干部牺牲,徐海东急得直流眼泪。

不仅是74师,75师高敬亭也是此道中人。红25军一共就两个师,都这样搞,部队很快也就坚持不住,只好再次出走。

在红25军长征前,领导班子进行了一些调整,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郑位三任参谋长,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

此次远征中,戴季英是有功劳的,吴焕先牺牲、程子华和徐海东都身负重伤,躺在担架上,后续的一些重要决策,戴季英都出了很大力气,最终成功带着部队抵达陕北。

然而,好不容易暂时安全,戴季英在陕北又搞起了“肃反”,包括刘志丹在内的原陕北红军众多高级干部被捕。

如果不是中央红军及时赶来会师、毛主席派人接管陕北根据地保卫局,还有更多人无辜牺牲。戴季英的这些事,确实是他革命履历中的一个污点。

虽然戴季英犯过错,但中央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抗战时期还是让他担任了比较高的职务。

最初中央把他派回大别山地区,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跟老相识高敬亭搭档,一起带四支队东进。

然而,高敬亭不愿奉中央命令东进,戴季英到达的当晚,两人就发生了争吵。高敬亭此时不允许任何人挑衅自己在四支队的权威,就想给戴季英点颜色看看。

没过几天,高敬亭发现四支队机要秘书江腾蛟跟戴季英走得很近(江腾蛟是戴季英老部下),便下令把江腾蛟抓起来严刑拷打。

江腾蛟后来回忆,有天晚上他听到守卫说准备后半夜进行处决,于是偷偷翻墙跑了出去,后来转到新四军第五支队任职。

此事极大地刺激到了戴季英,毕竟戴自己就是肃反狂人,猜出高敬亭想做什么,便连忙跟中央派来的干部一起出走,是为“新开岭”事件。

后来在1939年6月,高敬亭被杀,原四支队改编成四、五两个支队,戴季英担任新的四支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来作为新四军代表,前往延安参加七大。

结果七大延期了,新四军这边重要职务又已经有人了,戴季英转而在1944年与王树声一起到河南,历任中共河南区党委书记、河南军区暨人民抗日军政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爆发后,戴季英参与中原突围,到安全地带后随部创立了鄂西北军区,并担任政委。鄂西北军区司令员是王树声,这么算起来,戴季英就跟徐、两位大将搭档过。

等鄂西北军区无法在大别山立足后,戴季英回到后方,建国初期担任过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

这样的职务对别人来说很高,但戴季英早在1944年就担任了河南区党委书记,这相当于建国后的河南省省委书记。

因此,戴季英心里很不平衡,瞧不起河南省委资历不深的干部,并多次在言说和行动上公开对省委推动“三反”运动表示异议,双方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戴季英为了压别人一头,就写信给中央和毛主席伸手要官,想当省委书记。信中他还大肆攻击河南省委相关人员。

毛主席看过后很生气,直接给中央办公厅批示: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这样的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

此后,戴季英被撤销所有职务、开除党籍,淡出政治舞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没办法参与授衔了。

之后的几十年里,戴季英默默无闻,直到1984年组织为他平反,恢复党籍和省级干部待遇。晚年的他生活在郑州,一直活到了1992年。

戴季英早期资历很深,但错误也不小,建国初期还能身居高位,已是不错的安排,但他偏偏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无怪毛主席会那么生气。

3 阅读: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