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妻来送粮,军长忙着打仗未相见,谁料几天后,妻子竟饿毙荒野

一个用心的史迹 2024-05-03 03:17:18

“六姑,我是焕先啊,你睁开眼,睁开眼看看啊……”。

1933年秋,大别山长冲东,一个叫甘滓岗的小山坳,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哭泣的,是时任红25军军长的吴焕先,因为他的爱妻曹干仙,饿毙于此,而就在几天前,她还背着一大袋子“百家粮”,送去红25军驻地。

看着骨瘦如柴,衣衫褴褛,嘴里还咬着一截蒲公英的妻子,吴焕先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痛,放声大哭。

他怎么也没想到,妻子为了支持他革命,竟然会饿死在荒野。

吴焕先是河南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人,他并非穷苦出身,他们家有14亩水田,8亩旱地,七八间大瓦房,还经营着一家药店和一家杂货铺。

虽然如此家境比起大地主还相差甚远,但绝对算的上是富农了。

吴焕先的父亲吴维棣,有两任妻子,发妻戴氏生育2子,早亡,后续娶陈氏,陈氏生下吴焕先,村里人都称他为“三少爷”,幼时的吴焕先,实在父母的宠爱下,无忧无虑长大。

1923年,16岁的吴焕先考入了麻城蚕业学校,当时,这里是马列主义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在麻城教育局局长王幼安、共产党员戴季伦等人的影响下,吴焕先渐渐走上革命之路。

1925年夏,吴焕先从蚕业学校毕业,回到家的他,把一个“大胡子像”贴在了自己供奉祖宗的香案上,这让他的父亲恼怒不已。

吴焕先告诉父亲,这个大胡子是革命导师,叫马克思,按照他的方法,就能创造出新社会!

对于吴焕先,爹娘很宠爱,也愿意听他讲新鲜事物,渐渐的,他们接受了他的理论。

回到家乡的吴焕先,脱下了代表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穿上农民的衣服,开始走街串巷,四处宣扬革命道理,并且在箭厂河地区,创立了党支部、农协会。

然而,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说是要带着穷人们翻身做主,这个事情……多少欠缺说服力。

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吴焕先干了件大事,那就是先“革自己家”。

1926年秋,他把自家的佃户和债户邀请到自己家中,一把火把借据和租契全烧了,并且告诉佃户们,谁种的地,以后就归谁,欠的债也一笔勾销。

此举,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穷苦百姓对吴焕先赞不绝口,但地主老财们,心里却开始惴惴不安。

就在吴焕先“革自己家”这一年,北伐军攻克了武汉,消息传来,河南新县的百姓是欢欣鼓舞,革命火种一下子便传播开来,四五十个村子,都出现了农协会,迅速呈现燎原之势。

眼见革命形势大好,吴焕先立马行动起来,带着自己发展起来的党员,带着穷苦民众们,一起抗捐、抗债、抗租、抗税、抗稞,并且对当地的两大地主恶霸吴惠存和方晓亭实施惩戒。

吴焕先的做法,让吴惠存和方晓亭惊惧不已,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产,他们竟勾结土匪袁英,带着200多名匪徒杀向四角曹村的吴家。

当时的吴家,并没有防备,面对凶残至极的土匪,他们毫无招架之力,先是吴焕先的哥哥吴尚先和吴奉先,被土匪乱枪打死。

紧接着,老父亲吴维棣和五弟吴济先被土匪抓住,乱刀砍死。

吴焕先的大嫂,慌乱之中,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孩子,跳进了池塘,被活活淹死。

等外出宣传革命归来,看到一家6口的尸体,吴焕先有多心痛,可想而知,可吴焕先并未被这些地主恶霸的报复吓到,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1927年1月,吴焕先带领农民群众们,展开“年关借粮”斗争,3月,带领农民武装,惩治了反动豪绅吴惠存,9月,发动了“九月暴动”,11月,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吴焕先与曹干仙相识相恋,是在1926年的夏天。

当时,吴焕先的挚交好友,同样是共产党员的曹学楷从武汉返回老家黄安刘家园,在这里创办了贫民夜校,向穷苦百姓宣讲革命道理。

夜校开办后,吴焕先也经常去刘家园听曹学楷讲课,当时,曹学楷家负责接待客人的,是曹学楷的六妹曹干仙(又叫曹六姑)。

每次吴焕先来,曹干仙都是把第一盅茶给吴焕先,久而久之,旁人也发现了这一端倪,便调笑曹干仙:“六姑,为啥不先给我们倒呢?”。

闻言,曹干仙并没有害羞,反而落落大方的说:“人家路远,倒茶也得有个先后嘛!”。

从这时候起,吴焕先和曹干仙,便成了众人调侃的对象,这玩笑开得多了,有时候也会成真。

1930年的一天,曹干仙的哥哥曹学楷来吴焕先家做客,跟吴焕先的母亲陈氏闲聊时,陈氏向他抱怨,说吴焕先压根不把婚事放心上,小时候给他定了个“摇窝亲”,但吴焕先说这是封建包办,无奈,陈氏只能跟人家退婚。

闻言,曹学楷笑了,就把吴焕先和妹妹曹干仙的事情,说给陈氏听,还跟陈氏说,吴焕先的婚事儿,他负责张罗,陈氏听后是笑得合不拢嘴。

原本,吴家是有5个儿子的,可惜,因为吴焕先闹革命死了4个,陈氏就盼着他给家族开枝散叶呢。

令陈氏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的元宵节,曹干仙竟然带着一位姑娘,来她家里看她,这更是让陈氏开心,积极为二人张罗婚事。

1931年农历2月28,吴焕先与曹干仙喜结连理,开心至极的陈氏,特意把“洋菩萨”马克思像从墙缝中请了出来,恭恭敬敬贴在堂屋正中。

二人结婚时的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是:推翻封建陈规,振作精神来革命;下联是:按照苏俄新法,解除痛苦为穷人;横批:新婚之喜!

吴焕先与曹干仙结婚之时,他已是红四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需要操心的事情极多。

新婚夜,夫妻二人就将往后的“分工”做了分配,曹干仙照顾小家,吴焕先则带着队伍,为“大家”革命。

婚后的第五天,吴焕先便离开了家,在鄂豫皖苏区与反动派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曹干仙,则留在家里,耕田种地,照顾婆婆。

1931年10月,发生了一件让吴焕先夫妇痛彻心扉的事情,时任第13师政委的曹学楷,因抵制王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惨遭杀害,年仅33岁。

对于张,吴焕先是反感至极,他曾直言不讳:“苏区干部哪有那么多反革命?”。

虽说如此,吴焕先的革命意志并未动摇,1932年10月,鄂豫皖边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但吴焕先并未跟着去,而是留在当地继续坚持革命。

1932年11月,吴焕先被任命为红25军军长,政委王平章,在他麾下,出了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是徐海东,一个是高敬亭。

1933年3月,红25军攻打郭家河的敌军,歼灭敌军一个旅,俘虏敌团长以下2000余人,缴获轻重武器2000余件,可谓大获全胜。

此后,吴焕先又率部先后取得潘家河、杨泗寨战斗的胜利。

为打开局面,吴焕先又重建了红28军,开赴皖西北作战,可惜,4月份,红28军在皖西北作战失利,部队损失惨重,又被缩编为红25军73师。

1933年5月份,“省委”给吴焕先下令,让他率部去攻打黄安重镇七里坪,对此,吴焕先并不赞同。

因为当时的红25军,还未从“肃”的阴影中走出,而且给养严重匮乏,根本不适合跟敌军硬拼。

可惜的是,他的意见并未被采纳,他们强令他攻打七里坪,无奈,吴焕先只能率众前往。

七里坪“战役”打响后,红25军很快陷入僵局,打,打不下来,撤,上级又坚决不允许,怎么办?

为了维持局面,吴焕先只能发动根据地内的群众,四处为红军“打粮”,先解决了战士的吃饭问题再说。

当吴焕先的母亲陈氏和妻子曹干仙听闻此事后,也主动加入了“打粮”的队伍。

可根据地粮食有限,即便全部给了红25军,对于这种“对峙战”,也是杯水车薪,无奈,婆媳二人开始外出乞讨,四处为红二十五军讨“百家粮”。

经过多日奔波,曹干仙背着半袋子粮食,来到了红25军军部驻地,她这次来,除了送粮,其实还想告诉丈夫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结婚3年的她,终于有了身孕。

可惜的是,当时的吴焕先正忙着指挥战斗,便让警卫员打发妻子先回家。

此时的警卫员,也已经一个多月没见过这位“军长夫人”了,当看到她枯黄消瘦的脸,是大吃一惊:“嫂子,你咋成这样啦?”。

闻言,曹干仙抿嘴一笑:“俺也不怕你笑话,俺是馋的……害口咧!”。

警卫员年纪小,并不知道害口是啥意思,他立马把吴焕先的话转达给曹干仙,让她先回去。

可曹干仙却不愿意走,她对警卫员说:“俺知道他要指挥打战,俺大老远跑来,就想见他一面,绝不拖后腿……”。

闻言,警卫员也是一脸无奈:“嫂子,军长正在发脾气,你千万去不得,弄不好我也要受罚,挨骂哩!”。

见警卫员不肯带自己去见吴焕先,曹干仙只能打消这个念头,她把带来的粮食和一个篮子交给警卫员,并嘱咐他,粮食是给部队的,篮子是给吴焕先的。

临走时,她又忍不住让警卫员转告吴焕先,说自己有喜了。

回到吴焕先身边,警卫员把所有经过都讲了,唯独漏掉了最后一句。

或许,知道妻子怀孕,再忙他也会抽空见她一面吧……

曹干仙离开后,后勤的同志们,打开了曹干仙送来的东西,小篮子里,是一双崭新的布鞋和几颗熟鸡蛋。

而布袋中,是一堆“杂粮”,大米、小麦、黄豆、谷糠、麸皮应有尽有。

看到袋子里的粮食,后勤的同志们哭了,因为这样的“成分”,只能是乞讨来的。

曹干仙离开几天之后,吴焕先正在营地鼓舞士气,突然,通讯员慌慌张张跑来,说是红25军经理处经理让他去甘滓岗一趟,情况十分紧急。

闻言,吴焕先骑着骡子就往甘滓岗跑,等到了地方,他看到一群男女围成一个圈,面色阴郁。

吴焕先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死了人,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死的竟是自己的妻子曹干仙,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丧妻之痛,让吴焕先肝肠寸断,可当时正在打战,吴焕先也没有时间过多悲伤,他和战友们挖了个坑,用自己唯一一条军毯,裹着妻子将她埋葬。

在七里坪,红25军跟敌军僵持了43天,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痛,伤亡了6000余人。

1933年7月份,敌人调集了14个旅,4个师10万余人,对根据地发动围剿,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吴焕先的反复陈词,“省委”才算是同意红25军撤离。

撤离七里坪后,吴焕先率部转战皖西北,为保留革命火种,1933年10月,他再次重建红28军,徐海东任军长,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掩护红25军重返鄂东北活动。

1933年11月20日,回到家乡的吴焕先,又听到一个噩耗,他的母亲陈氏,被活生生的饿死在了自家的夹板墙内。

原来,在第五次围剿开始后,国民党反动派就在根据地大量屠杀倾向革命的无辜群众,不仅如此,他们还强迫村民们施行“移民并村”,企图以此断绝红军生存的土壤,饿死红军。

作为红25军军长吴焕先母亲的陈氏,自然是这些人搜查的重点对象,为了躲避追杀,陈氏躲进了自己的夹层,在惊饿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吴焕先母亲的惨死,让战士们愤慨异常,纷纷叫嚣着要去跟反动派拼命,可吴焕先却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

逝者已矣,他不能让手下的数千将士,为了自己的私仇,去跟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打生打死。

吴焕先强忍悲痛,带着将士们继续打游击,不久,他又收到了一个悲痛的消息,他的二嫂,无法接受亲人接二连三的死亡精神失常,因病饿死于他乡。

好在一点,他的侄女荣荣,被好心人收留,虽是当童养媳,但那户人家对他不错。

1934年4月,红25军、红28军再度和并,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他们带着部队,不断转战鄂东北、皖西北,先后取得长岭岗、太湖等战斗的胜利,恢复和开辟了朱堂店、陶家河等根据地。

1934年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在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后,进入了陕西南部秦岭山区,在这里,他们两次粉碎敌人的围剿,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吴焕先等人率部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得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北会师后,他们转头西进甘肃,准备迎接大部队。

在此过程中,红25军先后攻下两当、天水、秦安、隆德等地,直逼天水,有力的配合了大部队。

可惜,1935年8月21日,红25军在泾川县西王村过河时,部队刚过一半,突然千余敌军杀出,见状,吴焕先立即率百余人抢占制高点,掩护部队过河。

激战之中,一颗子弹打在了吴焕先胸口,吴焕先牺牲,年仅28岁。

吴焕先的死,让红25军全体将士红了眼眶,他们高喊为政委报仇的口号,与敌展开肉搏,血战四五个小时,全歼来犯之敌,还击毙了敌团长马开基。

战后,军长徐海东亲自为吴焕先擦洗遗体,并给他换上了一套新军装,将他安葬在了陇东高原……

0 阅读:1

一个用心的史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