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雳:房地产市场“破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 2023-12-18 12:40:34

12月份,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2024年经济定了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在偏积极的政策定调下,2024年我国经济政策有何调整?资本市场有何机会?12月15日,贝壳财经记者邀请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陈雳来到直播间进行权威解读。

会议传递多个信号,注意稳和进、质和量的统筹协调

如何理解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号?陈雳认为,会议提出,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首先,“稳”和“进”的关系如何统筹协调好是一个重要命题;其次,要正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尤其是要统筹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质”和“量”的问题。

“会议中的相关表述都是比较符合当前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背景作出的,不冒进,同时积极地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这也是此次会议传递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陈雳表示。

陈雳表示,不少表述都是围绕“高质量”的关键点展开,既考虑到我们面临的一些特殊的难题,同时强调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最终目的是让经济能够恢复到一个更好的平稳向上的长期效果中。

在宏观政策方面,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此外,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陈雳表示,在明年财政政策中,以进促稳,强化宏观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导向非常明显。此前10月中央通过了万亿国债,将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增加到4.88万亿,而国债发行是为2024年经济“稳增长”打基础,因此2024年财政政策较2023年有增长空间。

推动科创的大环境持续向好,解决房地产问题不能一蹴而就

消费和投资是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及的内容,然而在今年的重点工作中,中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

陈雳表示,不管是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科技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一方面,会议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尤其提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技术都是面向未来的,这些领域的技术也是把产业升级落到实处的关键。”陈雳指出,基础研究、前沿研究一旦取得结果往往都是颠覆性的,将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强大的革命效应。此外,过去一段时间,芯片等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解决相关问题需要科技创新,这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谈及目前国内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所营造的大环境时,陈雳坦言,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整个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

他表示,在资本市场方面,积极推动硬科技企业登陆北交所、科创板以及创业板等,助力相关企业实现直接融资。此外,我们也采取了多项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及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推出一揽子人才计划、设立科技专项扶持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对房地产领域进行了部署,具体包括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该如何破局?“俗话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解决很多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来。”陈雳强调。

他表示,今年以来,各省市包括一线城市都在积极解决地产问题,围绕着优化房地产买卖、开发及保交楼方面推出不少政策。当前政府部门也在推出更多政策,包括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相关政策会逐步落地。“整体政策出台的方向都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陈雳还表示,从短期来看,要解决民企融资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稳民生的保交楼任务必须落实好;从中长期来看,民企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做一些优化和反思,整体做到顺势而为,顺时代而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刘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