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遭遇“卡脖子”,石英砂从3万涨到20万,该如何破局?

宇宙天文馆 2024-05-12 14:08:38

沙子也能卖到20万,你敢相信吗?

从2021年起,石英砂的价格就在不断攀升,一度从3万涨到了20万。

由于石英砂的涨价,高纯度石英坩埚紧缺,直接影响了硅片的生产,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卡脖子”。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石英砂价格一路飙升?面对石英砂漫天要价,中国光伏产业又该如何应对?

石英砂为什么这么值钱?

首先,石英砂并不是普通的沙子,不然也不可能卖到那么高的价格。

严格的来说,光伏企业所需要的石英砂是一种杂质含量低于十万分之二的“高纯石英砂”。

这种高纯度的石英砂具有耐高温、耐腐蚀、低热膨胀性、高度绝缘性和透光性等物理化学属性,是制造硅棒时不可替代的基础材料。

硅棒是制造光伏产品的一种基础材料,我们常见的太阳能光伏板就是被切割和加工之后的硅棒制成的。

可以说,硅棒是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一座桥梁。

高纯度的石英砂是制造硅棒的重要辅助材料,毫不夸张的说,石英砂就是光伏产品的“心”。没了石英砂原料,光伏产业就没有支柱,独木难支。

石英砂价格如此高昂,和它的稀缺脱不开关系。

从全球石英砂资源的分布来看,全球高纯石英原料矿床分布于美国、挪威、澳大利亚、俄罗斯、毛里塔尼亚、中国、加拿大。

除中国外,共有14处矿床, 其中,有生产矿山的 7处,尚未开采生产的 7 处。

美国斯普鲁斯派恩矿的高纯石英原料资源规模最大,超过1000万吨; 资源量最小的是挪威德拉格矿,仅有26.7万吨。

国内的石英砂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截至2020年,我国石英砂产量为8765万吨。

既然我国石英砂产量每年同比增长,也是全球石英砂大户,为何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石英砂?

这还要从石英砂的提纯技术说起。

前面我们提到过,光伏产品对石英砂的纯度要求很高。世界光伏企业刚开始发展时就发现,光靠普通的石英砂,其实很难提取出符合光伏标准的。

真正可以提取出高纯度石英砂的,是天然水晶。

因此,传统的光伏企业最开始是从天然水晶提纯,但是很快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天然水晶的存量很少,加工成本也非常高,投入产出比极不平衡。

不过,当时没有国家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尼尤明公司注意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天然水晶原料日益枯竭。

尼尤明公司敏锐的意识到,在未来谁能突破提纯技术,就能牢牢的控制未来大部分制造业的市场。

于是,尼尤明公司便倾尽全力研发新的提纯技术。

他们把目光放回到存量巨大普通的石英砂岩中,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尤尼明公司竟然真的成功从普通的石英砂岩中提取出了高纯度的石英砂,并且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尼尤明和挪威的石英股份公司等几家公司一直牢牢的把控着全球的高纯度石英砂市场。

中国在上世纪并没有在提存技术紧跟步伐,随着天然水晶矿源的日益枯竭,国内的石英砂,根本无法为崛起的中国光伏提供助力。

石英砂售价升高20万元一吨的天价,更是卡住了中国光伏企业的脖子。

如果要揪出石英砂离谱涨价的幕后缘由,还得从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历史说起。

欧美联手绞杀中国企业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的话,那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国光伏企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只用了十年时间。中国光伏崛起速度之快,令欧美老牌光伏企业错愕不已。

中国基本上覆盖了光伏企业的所有产业链,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占据全球光伏产品的一半以上,其中光伏组件的占有率为70%,电池池片的市场份额高达80%,而硅片则达到了惊人的95%。

在世界市场份额中,中国光伏企业占据了美国光伏市场的86%,占据了欧洲光伏市场的51%,占据了世界光伏市场的66%。

中国企业抢占了欧美企业原来的市场份额,动了他们的奶酪,这就让欧美光伏企业深感危机。

美国政府很快就注意到,中国国内并不能为自己的光伏企业提供充足的制造高纯度石英砂原料。于是,他们便从原料下手,给中国企业当头一棒。

2023年初,美国政府就以“增产能力不强”等原因,慢慢的减少了高纯度石英砂的供应。

开始的时候,中国光伏企业还没有察觉到危险,只觉得这是正常的产能调整而已。

可是慢慢的,他们就发现不对劲了,高纯度石英砂的价格久高不下,市场上竟然出现了10%的供应缺口,原本三万元一吨的高纯度石英砂在短时间内就翻了几番,而且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后知后觉的中国企业如梦初醒,赶紧找到挪威的石英公司,想向他们购买原料。这个时候欧盟委员会出台了一份有关新能源的法案,其中有关于光伏企业的三条内容,更是给中国光伏企业打了一个组合拳。

按照法案规定,需加强光伏制造本土化,同时任单一国家的新能源产品不能超过60%,如果其他国家的光伏企业的产品价格低于市场的10%,第二条就不再有限制效力。

这个方案只字未提中国企业,却字字针对中国企业。

要知道,中国光伏企业在2022年总产品出口价格为500亿美元,其中欧洲部分就占据了200多亿美元。

现在美国从价格上锁死了中国光伏企业的生产上限,欧洲又从市场上封死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未来,双管齐下,中国光伏企业随时会面临崩溃的风险。

那么我们是否能从危机中突出重围内?

中国光伏企业的转型之路究竟在何方?

其实,中国企业遭到西方国家的以国家的力量进行打压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我们也不会束手就擒,华为公司就是美国限制打压下,突出重围的一个榜样。

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是否可以像华为一样呢?

实话说,这很难。

中国光伏企业布局看起来很大,但是大而不稳。

因为中国光伏企业多停留在制造的环节,而下游的销售和设计都被欧美等老牌光伏公司手中。

不过,利润也正是在这些下游环节产生,也就是说,中国光伏企业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赚取了一些加工的费用。

这种情况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是个例,在制造业中,中国企业普遍被欧美“卡脖子”。

多数中国企业只掌握了零件的组装技术和要求较低的上游加工产业,核心的研发设计销售部分都在欧美国家完成本土化的产出。

而且,中国光伏企业内部还有大量“窝里斗”现象。

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抢夺国内外的市场,常常大打出手,通过“恶意降价”等方式相互碾压对方。

这种“自我内耗”也很大程度的拖累了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变革。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外部又有群狼怀饲,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之路前途堪忧。

那么该怎么做呢?

首先团结内部资源,眼下正是危机关头,行业内部应该团结起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推动技术变革,加大力度在国内寻找矿源。

其次积极对外,利用自身的强势供应优势和欧美国家摊牌,现在欧洲想要扶持本土化的光伏企业发展。

不过,短时间内想要完成难度很大。在这段空窗期内,还是需要中国企业的光伏产品来填饱市场需求。

现在摆在中国光伏企业面前的是一场生死战,面对欧美以国家力量进行围剿,中国光伏企业能不能在这几年解决“卡脖子”问题,突出重围,让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未来,各位怎么看?请在下方的评论区留下你的评论吧!

0 阅读:4

宇宙天文馆

简介:宇宙天文馆,不止有宇宙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