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共生九子,除长子继承皇位,其他儿子结局如何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5-16 14:20:21

只要是提到明英宗朱祁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土木堡之变”、先后两次登基的皇帝。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永乐大帝朱棣亲封的皇太孙)的长子,孝恭章皇后孙氏所生,而孝恭章皇后是宣宗的继后,宣宗的发妻是胡善祥,大明王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而宣宗废后的理由是:胡皇后无子。

01

确实胡善祥先后为宣宗生下两位公主,并未生下皇子。当然这只是宣宗废后的一个借口而已,毕竟宣宗宠爱的是孙氏。而孙氏肚子也非常争气,宣德二年十一月生下皇长子朱祁镇,母凭子贵被封为皇后。而这一年,宣宗已经31岁,期盼得一皇子也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宣宗年仅38岁便病逝了,年仅9岁(虚岁9岁,实际7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登基,史称明英宗。

因皇帝年幼,朝中之事都是张太皇太后(仁宗朱高炽的发妻张氏,人称“女中尧舜”)与内阁大臣“三杨”说了算。英宗虽然宠信宦官王振,但是有张太皇太后与“三杨”在,王振并没有成为权宦。然而张太皇太后于正统七年病逝,而“三杨”也因年迈而一个一个病逝。

英宗亲政后,王振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宦。

而英宗对王振极其信任,将其尊称为“王先生”。

正统十四年,瓦剌人多次侵扰大明边境。英宗本打算派大将前去征伐,但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却决定御驾亲征。而此次出征英宗虽然带走了京城几乎所有的精锐,却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连英宗都成为瓦剌人的俘虏。

一国之君成为敌人的俘虏,这在历史上都屈指可数,在明朝更是唯一的一位。

明廷本打算花重金将英宗赎回来,但是瓦剌人的野心越来越大。为了大明王朝,孙太后(孝恭章皇后)不得不将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扶上皇位,自己的亲孙(英宗庶长子朱见深,英宗钱皇后并未生下一儿半女)封为皇太子。在于谦等人的帮助下,大明王朝才守住了京城,渡过了此次难关。

原本朱祁钰并不想坐到皇位上,但是等真正坐到皇位上后便不想再让给兄长英宗朱祁镇。哪怕是景泰元年兄长回到京城,朱祁钰不仅没有让位的意思,反而担心兄长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将兄长以及兄长的后宫妃嫔们全部赶到了南宫居住,不得自由。

而英宗便是在南宫居住了长达7年的时间,一直到景泰八年,发动“南宫之变”后才重获自由。

虽然英宗在南宫七年的时间非常难过,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英宗的妃嫔们生儿育女,英宗一共生有九子十女。反观景泰帝朱祁钰,虽然在坐稳皇位后将侄儿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废掉,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封为太子,但朱见济年仅10岁夭折,这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正因为景泰帝无子,所以在其病重时,朝臣们都建议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景泰帝就是不同意,最终英宗发动南宫之变,夺回了皇位。

英宗重新登基后,将年号“正统”改为“天顺”,将弟弟朱祁钰重新降为郕王。

不仅如此,因钱皇后一直未生下嫡子,所以英宗重新恢复庶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将其生母周氏封为皇贵妃。天顺八年,英宗病逝,皇太子朱见深继位称帝,史称明宪宗,这是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23年之久。

英宗共生有九个儿子,除了庶长子朱见深登基外,另外八子的结局如何呢?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复位后年号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朱祁钰庶长子),年号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02 三位无嗣国除的藩王

英宗九子中,皇四子、皇五子与皇八子虽然都被封为藩王,但是都无嗣国除。

皇四子朱见淳:朱见淳的生母是王惠妃,王惠妃出身并不高,父亲是王彬是锦衣卫百户。王惠妃比英宗小两岁,年仅5岁便进入内庭。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18岁时生下一位公主,也就是说王惠妃在正统十二年之前,便已经成为英宗的后宫妃嫔,只是没有册封为妃而已。

在正统十四年英宗御驾亲征之前,差不多4月左右王惠妃身怀有孕。

并且于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生下英宗第四子朱见淳,此时英宗还在瓦剌,还未回到京城。景泰三年,朱见淳被叔叔景泰帝朱祁钰封为许王,然而被封为许王仅六个月,朱见淳夭折,年仅三岁而已,无嗣国除。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后,将王氏正式册封为惠妃。

因为英宗废除了明朝的妃嫔殉葬制度,王惠妃不需要在英宗病逝后殉葬,得以安享晚年。

皇五子朱见澍:朱见澍的生母是高淑妃,宣德五年出生,宣德八年年仅4岁时进入内庭。景泰三年(1452年)生下皇五子朱见澍,也就是说高淑妃是在与英宗一起囚禁南宫时,身怀有孕生下了皇五子,好在在艰难的环境中,皇子得以活了下来。

英宗重新登基后,将高氏封为淑妃。

将皇五子朱见澍封为秀王,不过因为秀王年幼的缘故,在天顺朝一直未就藩。

到了成化六年,宪宗朱见深登基六年后,秀王朱见澍已经19岁,前往封地汝宁府就藩。

成化八年八月,秀王仅仅就藩两年的时间,便卧病在床,宪宗派太医前往汝宁府为五弟治病。然而已然无用,仅一个月后,秀王在封地病逝,年仅21岁。

因为秀王在生前并未生下儿子,所以没有后嗣可以承袭王爵,国除。

皇八子朱见治:朱见治的生母是万宸妃,万氏出身并不高,父亲万聚原先只是涿鹿卫的一位普通士兵,因为女儿为皇妃的缘故而被提拔为正五品的锦衣卫千户。万氏是在宣德六年(1431年)出生,比英宗小四岁。在英宗登基后,成为英宗后宫的一位姬妾。

万氏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却非常得宠,是为英宗生下皇子公主数量最多的妃嫔,一共生有四位皇子两位公主。单纯看其子女数量,便可见其有多得宠。

英宗重新登基后,万氏被封为宸妃。

因为英宗取消妃嫔殉葬制度,而得以活到了宪宗继位。

朱见治是万宸妃所生的最后一位皇子,是在英宗重新登基后的第二年出生(天顺二年)。在朱见治出生的前一年英宗才刚分封的自己六个儿子(一位夭折不需要封王)封为藩王,所以朱见治只能等到父亲下一次分封藩王。

然而英宗年仅38岁病逝,并未来得及将年幼的儿子封为藩王。

宪宗登基后,成化二年(1466年),朱见治年仅9岁时被兄长朱见深封为忻王。

然而朱见治并未来得及就藩,便去世了,年仅15岁而已,无嗣国除。

历经六朝的德庄王朱见潾

朱见潾是万宸妃所生的第一位皇子,也是英宗朱祁镇的皇次子,正统十四年(1448年)五月出生,仅比自己的兄长朱见深晚出生六月的时间。若是朱见潾早出生几个月的话,或许他便是大明王朝的下一位皇帝,其母万宸妃便会被尊为太后。

然而历史并不能假设,因为父亲的缘故,朱见潾从两岁开始便过着没有自由的日子,生活在南宫。景泰三年(1452年),朱见潾被叔叔朱祁钰封为荣王。等到英宗重新登基后,将次子改封为德王,封地在济南府德州,之后又改成了济南府历城。

天顺年间,朱见潾因为尚且年幼的缘故,一直未就藩。

等到兄长继位后,成化三年,在朱见潾20岁时前往封地就藩。

朱见潾到封地后,便给兄长宪宗上疏,请求能够将东昌府、兖州府空闲的一些田地,以及周边的三湖全部赏赐给自己。这两地是囚禁齐王朱榑与汉王朱高煦的地方,朱榑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七子,因多行不法之事,而被永乐帝朱棣贬为庶人。汉王朱高煦因为在侄儿朱瞻基登基后谋反,而被贬为庶人。

宪宗全部照准,之后朱见潾又向兄长上疏,希望兄长能够将南旺湖的产业交给自己来经营,不过此次宪宗并没有同意,而是以漕渠为由拒绝了。

朱见潾便再次上疏:请求兄长能够将原先汉王朱高煦经营的牧马地交给自己。不过此次请求,宪宗仍旧拒绝。因为济南府知府给宪宗也上了一份奏疏,奏疏中说道:汉王之牧马地已经归到民间,而且已叫税很长时间了,实在不宜夺取回来交给德王。

宪宗认为知府的话有道理,便拒绝了二弟的请求。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朱见深病逝,其子朱佑樘继位。

朱佑樘在位十八年病逝,其子朱厚照继位,也就是说德王朱见潾已经经历了成化、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朝,活到了侄孙朱厚照(年号正德)继位,并且在正德年间还活了12年,一直到正德十二年病逝,终年69岁,在王位上一个甲子年。

朱见潾病逝后,被侄孙追谥为“德庄王”。

宪宗唯一的同母胞弟崇简王朱见泽

朱见泽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同母胞弟,生母都是孝肃皇后周氏。周氏于宣德五年(1430年)出生,正统十一年(1446年)为英宗生下一位公主,这一年周氏17岁。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周氏已经成为英宗的后宫妃嫔,只是并不确定其位份。

因为生下英宗长子朱见深的缘故,在英宗重新登基后封为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钱皇后。周氏并不安分,因为儿子是皇太子的缘故,处处排挤钱皇后,好在天顺一朝时有英宗护着,周氏并不敢太过分。儿子朱见深登基后,周氏便与钱皇后一起并尊为皇太后,可想而知钱太后的日子有多难过。

其实周氏在一开始还是比较得宠的,毕竟接连生下公主皇子。

英宗从瓦剌回到京城后,被囚禁南宫,周氏自然跟随一起。景泰六年,周氏生下幼子朱见泽,英宗重新登基后,将第六子朱见泽封为崇王。

因为年幼的缘故,天顺朝并未就藩;

到了成化十年,兄长朱见深登基十年后,朱见泽20岁时前往封地汝宁府就藩。

汝宁府原先是朱见泽的五哥秀王朱见澍的封地,但秀王朱见澍早逝,无嗣国除。

朱见泽到了封地后,一直安分守己。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朱见深病逝,第三子朱佑樘继位,史称明孝宗,年号弘治。

弘治八年的时候,孝肃周皇后(此时已被尊为太皇太后)年事已高,想要见一见自己的幼子。孝宗孝顺祖母便答应了,并且特地下敕书将亲叔叔崇王召回京城。然而此举遭到了朝臣们的反对,孝宗不得不作罢。因为没有让祖母见到叔叔,孝宗觉得愧对祖母。

弘治十八年,朱见泽病逝,终年五十三岁,在王位上长达四十九年的时间。

万宸妃所生第三子吉王朱见浚

万宸妃用10年的时间,为英宗生下六位皇子公主,如此便可见英宗有多宠爱宸妃。

哪怕是身处南宫之中,万宸妃也在为英宗生儿育女。景泰七年,朱见浚在南宫出生。

朱见浚跟自己的哥哥们相比已经幸运许多,毕竟仅在南宫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景泰八年英宗发动南宫之变重新坐到了皇位上。天顺元年(1457年),年仅两岁的朱见浚被封为吉王,成为所有册封藩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成化十年(1464年),朱见浚18岁时大婚。

成婚三年后朱见浚带着自己的家人前往封地长沙府就藩,长沙府其实已经历经了两位藩王,第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朱梓的王妃是於显的女儿於氏,虽然早已去世。但是在在洪武二十三年仍旧因为儿子的缘故而被列为胡惟庸一党,朱梓害怕过渡,便与自己的王妃一起在王府中葬身火海。

另一位是谷王朱橞,谷王朱橞一开始封地在宣府,因为在建文四年打开金川门放朱棣进入南京城而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对谷王极其厚待,将其封地改为距离南京城较近一些的长沙。然而朱橞毕竟多行不法之事,竟还想要造反,朱棣将其贬为庶人。

而吉王朱见浚则是前往长沙就藩的第三位大明藩王,不过朱见浚的吉王爵位得以传了下去,并没有一代而断。值得一提的是,朱见浚不仅安分守己,而且颇为贤德。到达长沙后便着人将《先圣图》以及《尚书》悬挂于岳麓书院,以便来教授别人。

朱见浚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六朝,与嘉靖六年病逝,终年70岁,在王位上长达50年之久。

英宗最年幼的儿子朱见沛

朱见沛是英宗最年幼的儿子,天顺六年出生,也就是说英宗病逝的时候,朱见沛尚且只有三岁而已。朱见沛的生母是魏德妃,魏氏于宣德元年出生,比英宗大两岁。不过魏氏入宫的时间比较晚,正统七年(1442)才进入内庭。而且一开始魏氏并不得得宠,所以并未生下一儿半女。

等到在南宫幽禁时,魏氏为英宗生下第一个孩子,是一位公主。

等到英宗重新登基后,将魏氏封为德妃。

天顺六年,魏氏生下英宗最年幼的儿子朱见沛。

成化二年,其兄长宪宗朱见深,将其封为徽王,这一年朱见沛尚且只有7岁。

成化十七年,朱见沛20岁时前往封地钧州(河南禹州)就藩。

弘治十八年,在侄儿孝宗朱佑樘在位时,朱见沛病逝,终年39岁。

结语

除了以上八位皇子外,英宗还有一子为皇三子朱见湜,生母是万宸妃,成化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四出生。在朱见湜出生的次日,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待英宗再回到京城后,便已经是在南宫与妃嫔、儿女相见。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朱见湜夭折,年仅3岁。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明史·卷一十·本纪第十》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一百八》

《明史·朱见潾传》

《明史·朱见泽传》

《明史·朱见浚传》

《明史·朱见沛传》

3 阅读:2425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