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陈新代——漫话九江孔庙

冯晓晖 2023-11-23 21:20:08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九江小学的前身九江师范附属小学,是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原处于丁官路莲花池北侧,这里最早是南宋开禧年间知州余崇龟创建的儒学学宫,也称文庙或孔庙。

孔庙分三种类型,即国庙、家庙和学庙。九江孔庙和全国大多数府县的孔庙一样属学庙,由官府管理,为儒学学宫。这座孔庙于元末毁于兵祸,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龚琬在原址重建。

因为和孔圣人有关的缘故,封建社会认为这地方是教化之地,“集群圣之大成,为万世之师表”,极力推崇,所以历经修建,形成了宏大的规模。无论是占地面积、规划格局、建筑规模在九江城内都是数一数 二的,由数重坊、门和池、台、房、库、宫、署所组成,主要有三座主 题建筑,自南向北为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

大成殿是奉祀大成至圣孔子,同时配祀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号称“四配”)的大殿;明伦堂则是九江府生员学习,明道德、知伦理的地方,也是九江府的最高学府;崇圣祠是孔庙的后殿,祭祀肇圣王等五位被封王爵的孔子前五代先祖的祠殿。

对孔庙的祭祀,官方规定了每年两次,时间在春、秋季的第二个月中进行,订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仪式,包括上供的供品、奏乐的乐章、行礼的规制等等。八百年来,这 块地方都是书声朗朗、香火袅绕的圣地,一直延续到清末,朝廷因国势虚弱屡被列强战败而实行改良,在教育上废科举,兴学堂,府儒学被废,改为九江府中学堂。建筑格局有所改变,孔庙自此走向下坡路。又几经变迁,民国十六年(1927年)省立第四中学附设实验小学移到此处开办,后又易名九江乡村师范附小、九江女子师范附小。解放后,改为九江师范附属小学(简称九师附小),直到1964年,学校迁往南门口。原孔庙这块地盘则为朝阳小学和一些店铺所取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笔者就读于九师附小,虽然距清末已半世纪,已没有了孔庙当年辉煌的踪影,但学校里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孔庙的遗迹,如南操场边靠厨房留有一座原孔庙的石狮子,我在一幅写生画中将它画出。校园内还遗留有许多石柱础,孩子们如果外活动累了,常把这些石柱础当凳子坐。从笔者另一幅写生画中也可看到,正面教师办公室房顶上那弯翘的屋脊,表明这房屋是由原大成殿改造而成。

两旁的廊房(后为教室),原型就是大成殿的东西庑,以前是供奉着历代142位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进校门右侧有一幢两层的楼房,这是解放后用红砖盖的教学楼,是在明伦堂的基址上重建的。学校的最北面,即红砖教学楼的后面,当时还保存着崇圣祠的殿房架子,在小孩子的印象中,那里是个破庙。记得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学生们在残殿前的空场上捶莹石、捶石灰石、做耐火泥坩锅。

1960年九江市新辟朝阳大道(现浔阳路),正好从九师附小的教学楼和办公室之间的操场穿过,学校被一分为二。又几经变迁,教学楼(明伦堂址)重建为现在的新华书店大厦;办公室(大成殿址)也建成浔阳区外国语小学的教学楼,临街的底层作为商铺门面使用。最近,这栋大楼又被推倒正在准备兴建新的大楼。随着时光的推移,孔庙遗址上的建筑被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后来在这些建筑中办公或居住的人们也许不知道,他们所在的这块地方,曾经就是九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庙。

编者配图

2009年全国第次文物普查,浔阳区文物普查小组围绕孔庙遗址进行了仔细的查访,在新华书店后院外的一栋旧楼房内,沿着狭窄的楼梯登上一楼,暗淡的光线中显露出这是栋经过改造的木框架房,斑驳的木梁上有残缺的卯榫,伸出屋檐的木结构上保存着雕花。这就是当年孔庙祟圣祠的木梁框架,经历了约两百年的时光磨砺,它仍在支撑着那栋老旧的建筑,这也是九江孔庙唯一仅存的遗迹了。除此之外,还有外面那条曲折的小巷,至今仍称为“圣庙巷”?仿佛提醒人们,有过辉煌并延续了数个朝代的历史建筑曾经在此存在。

陈新代(作者像)

【读后记】陈老师的这篇文章,将孔庙的演变讲述得很清楚了。如今的九江市浔阳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原朝阳小学)、新华书店及其前后,都是孔庙地盘。从此可见,昔日九江孔庙的规模有多大。编者在80年代中期到过朝阳小学,那时候西边的廊坊(原孔庙西庑)还是教工宿舍,傍晚的时候点煤炉子,满校园都是青烟。如今,生活、学习条件都改善了,老东西也都没了。

0 阅读:16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