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务竟是傻白甜?黄埔一期榜眼,蓝衣社大太保,闹出无数笑话

华太师 2024-03-04 15:04:15

黄埔军校为我国输送了很多优秀的将才,周恩来总理曾任政治部主任,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相比之下,蓝衣社不为人所熟悉,但其核心人员都来自黄埔军校,这位革命人士也列名其中,成为了台柱子,但他为何做出了这样让人笑话的事呢?

黄埔三杰之一

当年黄埔的学生们盛传一段顺口溜:蒋先云的字,贺衷寒的嘴,比不过陈赓的腿。可见三人各有所长。

蒋先云报考黄埔军校时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入学后也毫不懈怠,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优等生,他一副俊秀的字体也让他多了一份儒雅的气质。陈赓身体素质过硬,在体能测试中常能得到出彩的成绩。贺衷寒不同于他们二人,他的长处在于能言善辩、勤学好问,有着优秀的思辨能力。

贺衷寒早年受梁启超振奋人心的书言所影响,他也在心中立下了宏图大志。1919年,他听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义愤填膺的他参与了五四爱国运动,为腐朽的政府扼腕叹息。1920年,他接触到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被深深吸引,立刻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各位同僚畅抒己见。在这之中他逐渐结识了中国早期的领导人,虽然还不是共产党人,但他积极的表现十分突出,随后便得到出访莫斯科学习的机会。但恰恰是访学这段时间让他背叛了共产党。

对张国焘不满

贺衷寒并非独自前往俄国学习,张国焘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带领着各位代表一同前去。张国焘个人性格较为强势,年轻气盛,出门在外又是作为团长,偶尔会对同伴指手画脚,其他同伴了解他的为人便也不与他计较。但这让贺衷寒这种日常埋在书堆中的人十分看不惯。各种小摩擦中,两人最终爆发了争吵。

两人越骂言辞越激烈,互不相让。张国焘回国后,一怒之下将贺衷寒告到了陈独秀那里,取消了贺衷寒的团籍。张国焘的行事作风是他个人的问题,即便没有这次吵架,贺衷寒的心也不在共产党这里了,他自以为自己良禽择木而栖,但他显然选错了路。

就读黄埔军校

1924年贺衷寒考入了黄埔军校,在张国焘那里吃瘪的他受到了国民党右派的拉拢,逐渐靠近了蒋介石。

1925年他加入了中山主义学会,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所在,蒋介石也很欣赏他。在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后,蒋介石便属意贺衷寒作为第一军的党代表。没能带兵的贺衷寒感到奇怪,但蒋介石自有打算。作为领导,不得不对下属留有后手,更何况事关兵权。摸不透心思的优秀文人放到政治领导的位置,对于蒋介石来说是最佳的。

很快随着时局的变化,贺衷寒又遇到了新的任务。

“蓝衣社”成立

光听名字,人们还会以为这是个戏曲爱好者的交流平台。但它的来历可并非像湖面那样平静。

最初,蓝衣社是一个纯粹的爱国组织,由滕杰发起组织。他比贺衷寒一流不同,滕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爱国理念。他本可以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就跟自己的爱人逃往日本,过轻松的日子,但夫妇二人都没有选择这么做。

两人明白,中日之间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滕杰携爱人一同留在国内,草拟了一份救国计划。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在于成立一支能够针对时弊迅速行动的领导集体,他带着这份计划游说黄埔军校的友人们。但他选错了领导人——蒋介石。

蒋介石最忌讳拉帮结派,他从一开始就警告军校的学生们不得擅自成立政治团体。国家危难之际,也有学生甘愿突破禁令选择加入。事情败露,蒋介石的态度却晦暗不明。几个月后他找来滕杰,表示自己支持这个计划,出乎了滕杰的意料。

1932年,“三民主义复兴社”正式成立,复兴社分为了三层组织,其中底层组织便是蓝衣社。蒋介石之所以同意该计划,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复兴社打出旗号拥护蒋介石政府,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成为了政治工具。

贺衷寒作为蒋介石眼前的红人,被委派为复兴社的常务干事,与其他三人并称复兴社四大台柱。蒋介石手下派系混杂,贺衷寒、戴笠等人所掌管的复兴社成为他较为信任的一派。

失宠

尽管贺衷寒饱读诗书,但在实践方面却是个木头脑袋。他不明白蒋介石之所以控制复兴社,是为了在手下派系争斗之中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但这份依靠,很快被贺衷寒打碎了。

掌握要权的贺衷寒在复兴社中拉起了自己的门派,到处结交湖南老乡,在机构中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彻底失去对贺衷寒的信任。

事变发生后,各派争执不休,贺衷寒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又一次做出了错误选择。他认为应该无力讨伐张学良。他主动向张学良发出挑衅的电报,威胁他说:“自缚请罪京门”,事态尚不明朗,他便发出这样的消息无异于火上浇油,接着他还纠集170余名将领要讨伐张学良。

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但蒋介石被胡宗南等人挑唆称贺衷寒等人极力主战是想致其于死地。私结派系、极力主战等等数罪并罚,蒋介石已经失去了对贺衷寒的信任,1937年复兴社解散,贺衷寒失去了权力。

失宠的贺衷寒在党内的威望大不如前,谁看他都像被雨淋湿的狗,曾经的十三太保如今混到这幅田地,引来一些人的嘲笑与讥讽。后来他的事业也是处处不顺心,由于国共再次合作,他便被派往处理事宜,但他心中对共产党有深深的偏见,常常和我们的党员闹出矛盾,合作不顺利的贺衷寒选择辞职。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也跟着逃去了台湾,最终病逝。

贺衷寒犹如纸上谈兵,指点着自己的一寸天地,他一次次的判断失误便葬送了整个职业生涯。如果当年没有吵架、如果当年坚信马克思主义,事情的结局是否会不同呢?但万事没有如果,且行且珍惜吧。

0 阅读:98

华太师

简介:激流文化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