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尹泽勇:顶尖航空发动机专家,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未名林 2024-02-03 10:48:32

全球有能力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仅5个,中国用了70年的时间,从零起步到今天走进世界前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前仆后继的努力。其中,尹泽勇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被当做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尹泽勇投身航空发动机领域近60年,取得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多个“第一”。2015年,已经70岁高龄的尹泽勇,又受聘于厦门大学,出任刚刚成立的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带领学院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尹泽勇院士

2024年1月,尹泽勇凭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巨大成就,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提名成为“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回首来时路,尹泽勇充满艰辛的科研历程就如同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之路,令人动容。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钟情科学,结缘航空发动机

出生于1945年的尹泽勇,今年已经接近80岁高龄,却依然活跃在航空发动机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第一线,这种状态贯穿了他攀登学术高峰的整个征程。

小时候的尹泽勇,天资聪颖,尤其对机械工程充满浓厚的兴趣。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学习飞行器结构力学。

西工大作为国内“三航”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大师云集,汇集了国内在航空领域的多位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睿智、严谨,以及默默“为国铸剑”的豪情,深深地影响了年少的尹泽勇。他在内心立下宏愿,要在航空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从西工大毕业之后,专业能力突出的尹泽勇进入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很快成为强度组的组长和强度室主任工程师。

西北工业大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尹泽勇获得了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访问的机会。在那里,他见识到国内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也看到了自己在专业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回国后,尹泽勇便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聂景旭教授。在聂教授的指导下,尹泽勇对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发有了全新的认识,成为航空领域的后起之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瞻远瞩,抢占技术高地

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对飞机的先进性和经济性有直接影响,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摘下这颗明珠,尹泽勇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那样艰难地创新远征。

尹泽勇以深刻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在做好型号研制日常工作的同时,率先探索并将先进有限元分析技术创新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设计中。在今天看来,正是因为尹泽勇的高瞻远瞩,才推动国内航空发动机抢占了“有限元”这个技术高地。

然而,“有限元”研究要求对计算机要求非常大,需要内存量大、计算速度快的超级计算机,而当时只有北京、上海等地的计算中心才有此条件。而他的研究基地在株洲,为此他常常需要穿梭于上海、北京与株洲三地之间,一步步建立起了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分析的系统方法。

世纪之交,尹泽勇又提出了多学科设计优化,在当时遭到了很多团队成员的不理解。尹泽勇用“抢先布局有限元”的先例,成功说服了质疑者,再一次凝聚了团队的士气,彰显了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该有领导力和判断力。

尹泽勇在办公室‍

半个多世纪以来,尹泽勇与团队一起攻克了有限元分析、各向异性单晶构件、多学科多目标形状及拓扑设计优化等难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从2010年开始,国家针对大飞机发动机产业展开布局,尹泽勇再次受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零开始描绘国产大飞机用“长江”系列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蓝图。2016年,“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尹泽勇又义无反顾,出任航空发动机工程总师。

他的一生,奋斗在国家需要的最前线,敢为人先,从不惧怕任何困难险阻,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腾飞贡献了巨大力量。

尹泽勇出席活动

矢志不渝,为飞机装上“中国心”

曾经,我国在航空领域十分落后,不管是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还是抗击外国竞争的压力,都要求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尹泽勇曾说:“不管是对自己的生命,还是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都不允许浪费一分一秒。”

他常常天未亮就要起床赶往计算中心,等到晚上才能离开,无法按时作息和用餐,落下了严重的胃痛病根。42岁那年,尹泽勇的胃溃疡已很严重,为了不影响科研工作,他毅然选择了接受胃切除手术。

如今,年近八旬的尹泽勇比年轻人还拼,常常在一周内奔波于科研现场、学术会场、试验外场,依然承担着研讨技术、分析故障、协调工作的重任。许多年轻人都吃不消的工作强度,他习以为常。

尹泽勇参加学术活动

正是凭借这样的干劲和毅力,尹泽勇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耕耘了60多年,夺得了多个“首创”:我国第一型设计定型并交付使用的涡扇发动机、第一型自主研制定型并交付使用的涡轴发动机“玉龙”、第一型自主研制的大飞机用先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长江1000”验证机……这些“第一”都是尹泽勇带着团队攻坚实现的。

有了这些强大动力的航空发动机,我国的飞机才能装上“中国心”,从此告别的“卡脖子”的命运。在尹泽勇的主导下,我国航空发动机走出了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研发的科学发展之路。

尹泽勇介绍发动机模型

前仆后继,不遗余力育新人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在尹泽勇等人的带领下,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前路漫漫,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为了培养更多年轻人投身航空航天领域,投身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尹泽勇不遗余力栽培年轻一代。

尹泽勇对团队成员和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在他看来,“科研工作必须求真务实”,因为他深知,没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就不会有中国航空发动机的今天。

在科研工作中,尹泽勇要求每一个成员绝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他也从不姑息任何疏忽懈怠,要求每一个人让“细致严谨”成为一种习惯;对于提交给他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尹泽勇必定反复阅读、认真修改,数次修改直到完全符合要求,那是常有的事。

厦门大学

2015年,厦门大学整合学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科优势,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尹泽勇接受厦门大学的邀请,成为学院第一任院长。8年来,尹泽勇带领学院,提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短短数年,厦大的航空航天学院就引进和培育了近10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建立了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成功研发了“翔安一号”自转旋翼机、“南强一号”固定翼无人机、“嘉庚一号”火箭、160kgf涡喷发动机等重大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先后荣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个重大奖项。

在2021年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尹泽勇写下了:“自强不息,腾空飞天乃旧业维新;止于至善,勤学深研当后来居上。”这不仅是他对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美好期盼,也是他一生“空天报国”梦想的集中体现。

尹泽勇(右)获终身贡献奖

载誉无数,提名国家最高奖

在追求“最好的发动机”的征程上,尹泽勇从未停止探索。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喜欢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成果斐然,也载誉无数。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

如今,他又被提名为最新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不管他最后能否获奖,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伟大科学家。

0 阅读:46

未名林

简介:专注,严谨,丰富,趣味。不求一鸣惊人,或许一语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