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还再次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称:“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提到芯片制造,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名字肯定是台积电,这家公司简直就是个传奇,技术上领先全球,3纳米这种尖端工艺几乎被它家控制。 熟悉张忠谋的人都知道,他和美国的渊源确实不浅。1931 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后来到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州仪器干了快二十年,从工程师做到副总裁,是当时美国半导体行业里少有的华人高管。 1962 年加入美国国籍时,正是美国半导体产业如日中天的年代,英特尔刚成立不久,仙童半导体的 “八叛逆” 正掀起芯片革命。 张忠谋在自传里写过,那段时间他每天泡在实验室,看着硅晶圆上的电路越做越小,觉得 “美国就是半导体的天堂”。这种经历,或许能解释他对 “美国人” 身份的坚持。 他说的 “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显然是在说芯片产业。这话里藏着台积电这些年的无奈。美国对华为的芯片禁令升级后,台积电被迫停止为华为代工,哪怕当时华为是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一年贡献近百亿美元的订单。 2020 年,美国又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台积电等企业在美建厂,还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设备。台积电不得不花 400 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工厂,把最先进的 3 纳米技术生产线搬过去一部分。 有内部员工透露,每次美国商务部来人检查,厂里都得停工配合,光是准备合规文件就耗费了大量人力,“感觉像被捆住了手脚”。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努力,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制程已经稳定量产,去年产能提升了 30%,不少国产手机的芯片都用上了;长江存储攻克了 3D NAND 技术,存储芯片的国产化率从 5% 提高到 20%。 上海微电子也造出了 28 纳米光刻机,虽然比 ASML 的最先进型号差两代,但总算能满足部分中低端需求。可这些进步,在张忠谋眼里似乎还不够。 他在一次论坛上说过,芯片产业是 “全球最复杂的产业链”,光是光刻机就有十万多个零件,涉及全球 50 多个国家的供应商,中国想完全靠自己建起完整的先进制程产业链,“至少需要二十年”。 台积电的处境确实尴尬。它的技术领先全球,掌握着 5 纳米、3 纳米的最先进制程,苹果、高通、英伟达这些巨头的芯片都得靠它代工。 但它的命脉却捏在美国手里,EDA 设计软件来自美国,最先进的光刻机虽然是荷兰 ASML 造的,核心部件却依赖美国技术,连生产芯片用的特种气体,不少都得从美国进口。去年美国要求台积电提交客户数据,台积电一开始不愿意,可架不住施压,最后还是交了。 张忠谋当时在内部会议上说:“这不是我们能反抗的,就像渔民遇到台风,只能尽量避风,不能跟台风较劲。” 中国企业也在想办法绕开限制,华为把重心转向芯片设计,推出的鸿蒙系统减少了对美国软件的依赖;OPPO、vivo 加大了对国产芯片的采购,去年给紫光展锐的订单翻了一倍。 汽车厂商更是带头用国产芯片,比亚迪的车机芯片已经全部换成自研的,虽然制程是 28 纳米,但性能足够用,成本还降了 15%。这些努力虽然不能立刻改变高端芯片受制于人的局面,却在一点点搭建自己的生态。 张忠谋的言论,其实反映了全球芯片产业的纠结。他既是台积电的创始人,见证了台湾芯片产业从无到有;又是美国国籍,深知美国在产业链中的控制力。 这种双重身份,让他的话听起来格外复杂。有人觉得他太悲观,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能力;也有人觉得他说的是实话,芯片产业的全球化确实让单个国家很难完全独善其身。 不管怎么说,张忠谋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芯片产业的现实困境。中国要在芯片领域真正站起来,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要突破技术难关,也要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新的平衡。 而台积电夹在中美之间,未来的每一步选择,恐怕都会像现在这样,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就像张忠谋自己说的:“芯片这盘棋,没有谁能独赢,大家都在棋盘上,只能小心落子。” 如今的美国社会就像一块被强行拼凑的破布,到处是触目惊心的裂痕。这样的国家在芯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吃败仗,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
烟雨评社
2025-09-12 11:35:47
0
阅读:5